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209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0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包括机体、定子组件、轴芯、拉杆组件、复位弹簧;定子组件固定在机体内;轴芯活动穿插于定子组件内,并形成有第一限位结构;拉杆组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轴芯内,并形成有第二限位结构;复位弹簧套设在拉杆组件外,并位于轴芯内;复位弹簧的底面形成有第三限位结构,第三限位结构与第一限位结构卡装配合;复位弹簧的顶面形成有第四限位结构,第四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卡装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其能防止拉杆组件和复位弹簧分别相对轴芯转动,进而避免轴芯发生磨损并避免防转动电主轴平衡量发生变化,而提高其使用寿命。

An anti-rotation motorized spind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nti-rotation motorized spindle, which comprises a body, a stator assembly, a shaft core, a tie rod assembly and a reset spring; the stator assembly is fixed in the body; the shaft core is movably inserted into the stator assembly and forms a first limit structure; the tie rod assembly can be movably installed up and down in the shaft core and forms a second limit joint. The reset spring is sleeved outside the tie rod assembly and located in the shaft core; the bottom of the reset spring forms a third limit structure, and the third limit structure is combined with the first limit structure card; the top of the reset spring forms a fourth limit structure, and the fourth limit structure is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 limit structure card. The anti-rotation motorized spindl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prevent the pull rod assembly and the reset spring from rotating relative to the spindle core respectively, thereby avoiding the wear of the spindle core and avoiding the change of the balance of the anti-rotation motorized spindle,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otorized spin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转动电主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轴,尤其涉及一种防转动电主轴。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电主轴中常使用碟簧作为拉刀机构的松、拉刀弹性体,而由于碟簧本身存在的尺寸公差,在卸刀过程中,碟簧受到压缩时会沿中轴线有一定角度的旋转,并在旋转时带动拉刀机构相对轴芯转动;且在由卸刀状态向无刀或拉刀状态转换过程,解除了对碟簧的压缩,碟簧在自身弹性应力作用下方向旋转而恢复原状,此时碟簧旋转带动拉刀机构相对轴芯转动;而拉刀机构相对轴芯旋转易导致轴芯内部零件与拉刀机构配合面发生磨损,以及导致整个电主轴平衡量发生变化,缩短了电主轴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其能防止拉杆组件和复位弹簧分别相对轴芯转动,进而避免轴芯发生磨损并避免防转动电主轴平衡量发生变化,而提高其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包括机体;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固定在所述机体内;轴芯,所述轴芯活动穿插于所述定子组件内,并形成有第一限位结构;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轴芯内,并形成有第二限位结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拉杆组件外,并位于所述轴芯内;所述复位弹簧的底面形成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卡装配合;所述复位弹簧的顶面形成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卡装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组件包括拉杆和垫片,所述拉杆形成有抵碰面,所述抵碰面形成有第五限位结构;所述垫片套设在所述拉杆外,并位于所述抵碰面下方;所述垫片顶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五限位结构卡装配合的第六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垫片的底面。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弹簧为矩形螺旋弹簧,且所述矩形螺旋弹簧的数量为一根。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组件与所述轴芯过盈配合;所述机体内形成有安装部;所述轴芯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防转动电主轴还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和推动机构,所述缸体安装在所述机体顶端;所述推拉机构安装于所述缸体内,并用于向下抵推所述拉杆组件。进一步地,所述防转动电主轴开设有T型槽,所述T型槽由所述缸体顶端延伸至所述机体底端。进一步地,所述推拉机构包括上活塞、隔板和抵推杆;所述上活塞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缸体内;所述隔板位于所述上活塞下方,并与所述缸体内壁密闭连接;所述缸体顶部至所述上活塞之间形成为第一进气腔;所述上活塞至所述隔板之间形成为第二进气腔;所述缸体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腔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进气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所述抵推杆与所述上活塞固定连接,并用于抵推所述拉杆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推拉机构还包括下活塞,所述下活塞与所述上活塞固定连接,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缸体内;所述下活塞位于所述隔板下方,且所述隔板至所述下活塞之间形成为第三进气腔;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还与所述第三进气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缸体内固定有竖向导杆,所述上活塞与所述竖向导杆活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轴芯与所述定子组件之间形成有气密封间隙,所述气密封间隙的底端与外部连通;所述拉杆组件开设有吹尘通道,所述吹尘通道底端与外部连通;所述抵推杆开设有第一竖向进气通道,所述第一竖向进气通道用于与所述吹尘通道连通;所述竖向导杆活动伸入所述第一竖向进气通道内,并开设有第二竖向进气通道;所述第二竖向进气通道开设有进气口,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竖向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竖向进气通道的出气口;所述抵推杆在随所述上活塞上下运动时对应封堵所述出气口或打开所述出气口;所述缸体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竖向进气通道和所述气密封间隙的连通通道。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轴芯的第一限位结构和复位弹簧的第三限位结构的卡装配合,以及复位弹簧的第四限位结构与拉杆组件的第二限位结构的卡装配合,在复位弹簧受压或者从受压状态释放而发生旋转时,复位弹簧将旋转力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三限位结构传递至轴芯,并通过第二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传递至拉杆组件,而使得拉杆组件、复位弹簧和轴芯三者做相同速度的旋转,此时,拉杆组件和复位弹簧均相对轴芯处于静止状态,即拉杆组件和复位弹簧均轴芯与无发生相对旋转运动,而避免对轴芯造成磨损,并避免造成该防转动电主轴的平衡量发生变化,进而提高该防转动电主轴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防转动电主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转动电主轴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转动电主轴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拉杆组件和复位弹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复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轴芯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轴芯的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气缸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进气通道进气状态);图11为本专利技术气缸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进气通道进气状态);图12为本专利技术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卸刀状态);图13为本专利技术气缸的结构示意图(拉刀或无刀状态);图14为本专利技术防转动电主轴拆分结构的剖视图。图中:10、机体;20、定子组件;30、轴芯;31、第一限位结构;40、拉杆组件;41、拉杆;411、第五限位结构;42、垫片;421、第二限位结构;422、第六限位结构;50、复位弹簧;51、第三限位结构;52、第四限位结构;60、气缸;61、缸体;62、上活塞;63、隔板;64、抵推杆;641、第一竖向进气通道;65、下活塞;70、T型槽;80、第一进气通道;90、第二进气通道;100、竖向导杆;101、第二竖向进气通道;1011、进气口;1012、出气口;110、连通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3-9所示的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包括机体10、定子组件20、轴芯30、拉杆组件40和复位弹簧50;定子组件20采用过盈配合、螺接等等方式固定在该机体10内;轴芯30活动穿插于定子组件20内,并形成有第一限位结构31;其中,轴芯30可通过轴承安装在该定子组件20内;拉杆组件40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轴芯30内,并形成有第二限位结构421;将复位弹簧50套设在拉杆组件40外,并设置在轴芯30内;复位弹簧50底面形成有第三限位结构51,该第三限位结构51与第一限位结构31卡装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二限位结构421可通过卡勾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卡装,并通过外力按压而实现两者的装配;此时,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三限位结构51可实现力的传递;该复位弹簧50顶面形成有第四限位结构52,该第四限位结构52与第二限位结构421卡装配合,此时,第二限位结构421和第四限位结构52可实现力的传递。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拉杆组件40向下移动压缩复位弹簧50时,复位弹簧50受力旋转,此时复位弹簧50的旋转会经第一限位结构31和第三限位结构51传递至轴芯30,并经第二限位结构421和第四限位结构52传递至拉杆组件40,而使得拉杆组件40、复位弹簧50和轴芯30三者做相同速度的旋转,如此,拉杆组件40和复位弹簧50均与轴芯3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拉杆组件40和复位弹簧50均轴芯30与无相对的旋转运动,进而避免对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固定在所述机体内;轴芯,所述轴芯活动穿插于所述定子组件内,并形成有第一限位结构;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轴芯内,并形成有第二限位结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拉杆组件外,并位于所述轴芯内;所述复位弹簧的底面形成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卡装配合;所述复位弹簧的顶面形成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卡装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固定在所述机体内;轴芯,所述轴芯活动穿插于所述定子组件内,并形成有第一限位结构;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轴芯内,并形成有第二限位结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拉杆组件外,并位于所述轴芯内;所述复位弹簧的底面形成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卡装配合;所述复位弹簧的顶面形成有第四限位结构,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卡装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组件包括拉杆和垫片,所述拉杆形成有抵碰面,所述抵碰面形成有第五限位结构;所述垫片套设在所述拉杆外,并位于所述抵碰面下方;所述垫片顶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五限位结构卡装配合的第六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垫片的底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为矩形螺旋弹簧,且所述矩形螺旋弹簧的数量为一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组件与所述轴芯过盈配合;所述机体内形成有安装部;所述轴芯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动电主轴还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和推动机构,所述缸体安装在所述机体顶端;所述推拉机构安装于所述缸体内,并用于向下抵推所述拉杆组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转动电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动电主轴开设有T型槽,所述T型槽由所述缸体顶端延伸至所述机体底端。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坤汤秀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