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傣家竹楼的原竹结构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1905 阅读:3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傣家竹楼的原竹结构节点,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在节点处的原竹空腔内设置锚杆并灌注水泥砂浆形成平接、搭接、原竹与混凝土柱或石材、原竹与钢构件连接的节点。平接接点处的各根原竹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锚栓与螺帽,金属垫圈、橡胶垫片和塑料套管配合紧固、接点处的原竹可设置金属箍。搭接接点处的各根原竹的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锚栓与螺帽、垫圈配合紧固、在两节点之间设置拉条。原竹与混凝土柱,石材或钢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是将锚栓一端固定在混凝土柱上另一端通过支撑原竹一端的金属杯口直插原竹空腔内并用水泥砂浆灌注。这种构造的节点抗水、防虫能力强,提高原竹抗劈裂能力,节点材料可循环使用,使用金属杯口可提高柱脚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所属领域本技术“用于傣家竹楼的新型原竹结构节点”在传统傣族竹楼中引入现代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提高其耐久性、抗震性,丰富原竹结构的建筑表现力,属建筑工程

技术介绍
所谓原竹,就是砍伐竹子得到的竹竿。传统傣家竹楼是西双版纳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结构用原竹搭建,具有就地取材,易于施工的特点。竹子是一种天然材料,生长速度快,5~7年成材,可以连续砍伐,所以传统傣家竹楼的建造、拆除都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由于传统傣家竹楼原竹处理技术及节点构造技术的落后,其主体结构的耐久性、抗震性和居住的舒适性都很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被傣家木楼所取代。近年来,由于禁伐天然林,木材难得,傣家木楼也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此情况下,砖混结构的傣族民居被大量建造,严重破坏了西双版纳特有的民族村寨风情。烧制粘土砖既消耗土地资源,又因燃煤而污染空气,破坏生态环境。在此情况下,改造傣家竹楼,使其在诸多方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传统傣家竹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竹三防处理(防蛀、防火、防腐)技术、节点构造技术非常落后。目前,原竹三防处理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此情况下,落后的节点构造技术就成为振兴傣家竹楼的主要制约因素。传统傣家竹楼的节点构造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传统傣家竹楼主要采用捆绑式节点,捆绑式节点使用的捆绑材料主要为篾条,在环境湿度变化时,其本身有较大的胀缩性,加之其捆绑的对象—原竹也具有同样的特性,所以,很难保证节点自身的紧固程度,篾条自身也不耐久;2、穿斗式节点在传统傣家竹楼中也很常见。穿斗式节点不适合原竹使用,因为原竹为空心杆件,在其上开洞不仅降低了构件的刚度,还导致水、虫进入原竹空腔之内,导致原竹腐蚀,此种节点的刚度和耐久性也难于保证;3、传统傣家竹楼采用原竹做柱子,不加任何处理就将原竹直接落地,任由风雨侵蚀,柱脚使用寿命短,也导致结构耐久性降低。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导致传统傣族竹楼的结构刚度低,不耐久,居住舒适性差。目前在西双版纳,只有经济很困难的人才住竹楼,传统傣家竹楼已成为贫穷、落后的象征。三
技术实现思路
1、目的本技术以原竹结构节点构造技术为突破口,将水泥砂浆、橡胶垫片、金属联结件等现代材料引入传统傣家竹楼,辅以新型的构造技术,全面提高原竹结构节点的耐久性和抗震性,并进一步丰富原竹结构的建筑表现力。2、技术方案本设计涉及的用于傣家竹楼的原竹结构节点是在节点处的原竹1空腔内放置锚栓工并灌注水泥砂浆7形成平接、搭接和原竹1与混凝土柱或石材11或原竹1与钢构件12连接的节点。下面结合说明却付图说明上述四种节点的构造。1、平接节点是指节点处各根原竹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的节点,当原竹之间为钭交或垂直相交时,其中一根原竹完整贯穿节点,另一根或数根原竹一端加工成鱼嘴形状后搭接在前一根原竹节点上。图1~8所示为一字形、T字形平接节点构造,锚栓2上带螺帽3与金属垫圈4、橡胶垫片5、和塑料套管6配合作为紧固件使用;图9-16为锚栓2不带螺帽3的平接节点构造、是直接从灌浆孔向放置锚栓2的原竹空腔内灌满水泥砂浆7。平接节点处原竹上可设置金属箍9以提高原竹抗劈裂能力。节点形状可为一字型,T型和X型。2、搭接节点是指与节点相连的两根或几根原竹1的轴线不处于同一平面内,所有原竹均完整贯穿节点。图17-19为第一种L型搭接节点构造,锚栓2上除用螺帽3并配以金属垫圈4、橡胶垫片5和塑料套管6之外,在两节点之间的两侧各设置一根拉条8;图20-22为第二种L型搭接节点构造、是在两节点之间凸起一侧设置一根折线拉条8;图23-25为第三种L型搭接节点构造、锚栓2的一端与螺帽配合,另一端为第钩的锚杆直插原竹1的空腔内与水泥砂浆捣固;图26-29为+字型搭接节点构造相同。3、图34-35为原竹1与混凝土柱或石材连接的节点构造,将锚栓2穿入金属杯口10并与其焊接、并延伸使之固定在混凝土柱或石材上,另一端插入节点处原竹的空腔内,原竹的一端支撑在金属杯口10上,在原竹和金属杯口腔内灌注水泥砂浆。四附图说明图1为原竹1之间的一字形平接节点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B-B剖面示意图,图中1为原竹、2为锚栓、3为螺帽、4为金属垫圈、5为橡胶垫片、6为塑料套管、7为水泥砂浆;图5为原竹1之间的第一种T形平接节点,图6为图5的左视图,图7为图5的C-C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6的D-D剖面示意图,图中9为金属箍;图9为原竹1之间的第二种T形平接节点,图10为图9的左视图,图11为图9的E-E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10的F-F剖面示意图;图13为原竹1之间的十字形平接节点,图14为图13的左视图,图15为图13的G-G剖面示意图,图16为图14的H-H剖面示意图;图17为原竹1之间的第一种L形搭接节点,图18为图17的俯视图,图19为图18的M-M剖面示意图,图中8为拉条;图20为原竹1之间的第二种L形搭接节点,图21为图20的俯视图,图22为图21的N-N剖面示意图;图23为原竹1之间的第三种L形搭接节点,图24为图23的俯视图,图25为图24的P-P剖面示意图;图26为原竹1之间的十字形搭接节点,图27为图26的左视图,图28为图26的Q-Q剖面示意图,图29为图27的S-S剖面示意图;图30为原竹1之间的T形搭接节点,图31为图30的左视图,图32为图30的T-T剖面示意图,图33为图30的U-U剖面示意图;图34为原竹1与混凝土(或石材)11之间的联接节点,图35为图34的X-X剖面示意图;图36为原竹1与钢构件12之间的联接节点,图中10为金属杯口,11为混凝土柱或石材,图37为图36的Y-Y剖面示意图,图中12为钢枸件。五具体实施方式1、原竹1与原竹1之间平接联结节点的施工方法为(1)搭设临时支撑,将原竹1铺设就位;(2)在节点处原竹1上对应位置处钻孔,用以放置锚栓2;如果锚栓2带螺帽3,应首先将塑料套管6套在锚栓2上,然后再将锚栓2连同塑料套管6放入原竹1的钻孔内;(3)如果锚栓2不带螺帽3,则可将锚栓2放入原竹1的钻孔内;(4)用电钻在放置锚栓2的原竹1的空腔壁上钻出灌浆孔和出气孔;(5)如果锚栓2不带螺帽3,则可以直接从灌浆孔向放置锚栓2的原竹1的空腔内灌满水泥砂浆7,待水泥砂浆7达到设计强度后,收紧金属箍9,拆除临时支撑,原竹1与原竹1之间平接联结节点施工完成;如果锚栓2带螺帽3,待水泥砂浆7达到设计强度后,收紧金属箍9,将橡胶垫片5、金属垫圈4、螺帽3就位后用扳手拧紧螺帽3,拆除临时支撑,节点施工完成;2、原竹1与原竹1之间搭接联结节点的施工方法为(1)搭设临时支撑,将原竹1铺设就位;(2)在节点处原竹1上对应位置处钻孔,用以放置锚栓2;(3)在原竹1与原竹1接触处的孔位上放置橡胶垫片5,把塑料套管6套在锚栓2上,然后把锚栓2及套管6穿入原竹1钻孔内,锚栓2此时也穿过橡胶垫片5的中心孔;(4)用电钻在放置锚栓2的原竹1的空腔壁上钻出灌浆孔和出气孔;(5)从灌浆孔向放置锚栓2的原竹1的空腔内灌满水泥砂浆7,待水泥砂浆7达到设计强度后,将橡胶垫片5、金属垫圈4、螺帽3就位后用扳手拧紧,然后拆除临时支撑,节点施工完成。3、原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傣家竹楼的原竹结构节点,其特征是在节点处的原竹(1)空腔内放置锚栓(2)并灌注水泥砂浆(7)形成平接节点、搭接节点、原竹与混凝土柱或石材或钢构件的连接节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文峰杨宇明尹仲文唐乐天曾志海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