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结构是由第一第二Y形标准组件式结构件构成。第一结构件由大体上等长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分支构件构成;第二结构件则由大体上等长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分支构件构成。第一和第四分支构件沿公共轴连接,从而形成该屋顶屋尖或屋脊。通过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分支构件可将屋脊与矩形基础框架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角相连接,此外,在第一和第二结构件之间至少要放置一个山墙。在一个具体实例中一个屋顶结构的中间区段沿纵向是可调节的,以便能沿前述的公共轴调整该屋顶结构的长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屋顶结构适宜于装置一个可折叠的或可充气的屋顶覆盖物。(*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的涉及屋顶结构,特别是涉及用Y形标准组合件构成的屋顶结构。一般而论,屋顶结构是在建筑物的构筑墙上,按一定间隔安装屋顶桁架或托梁形成的,这种传统的屋顶结构需要采用多种装配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建筑物的屋顶结构由一个基础框架、一个第一结构件以及一个第二结构件组成。其中,基础框架具有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角;第一结构件是一个Y形构件,它由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分支构件相互连接而成,毗邻的分支构件之间形成各自的既定空间角;第二结构件也是一个Y形结构件,它由第四、第五以及第六分支构件相互连接而成,毗邻的分支构件之间形成各自的既定空间角。第一和第四分支构件沿它们的公共轴互相连接,从而形成该屋顶结构的一个屋脊。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分支构件则将屋脊与相应于基础框架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角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该屋顶结构的中间区段沿平行前述公共轴的任一轴的纵向是可调节的。在一个具体实例中,该中间区段应包括第一和第二构件,它们形成屋脊的一个中间段。第一构件沿公共轴相对于第二构件是可调节的。这个中间部分还包括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构件。第三构件沿平行公共轴的第一轴相对于第四构件是可调节的,从而形成基础框架第一边的一个中间段。第五构件沿平行公共轴的第二轴相对于第六构件是可调节的,从而形成基础框架与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的一个中间段。因此,中间区段是纵向可调节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标准组件或屋顶结构的透视图。图2a是在图1所示屋顶结构中采用的松紧螺旋接头件的细部图。图2b是锁型接头件滑块的细部图,该接头件可替代图2a中的松紧螺旋接头件。图3是图1所示屋顶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标准组件式屋顶结构第一个具体实例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标准组件或屋顶结构第二个具体实例的俯视图。图6是图5所示已铺上复盖物的标准组件式屋顶结构的透视图。图7是图6所示柔性复盖物展开在平面上的俯视图。图8a是本专利技术带有可充气复盖物的屋顶结构的透视图。图8b是从图8a沿8B-8B截取的截面图。在整个说明书及所附各示意图中,相同部件用同一编号表出。示意图不一定成比例,在某些例子中,比例被予以夸大,以便能更清楚地显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参见图1-3,标准组件式屋顶结构10,一般地包括第一和第二Y形结构件12和14。构件12由大体等长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分支构件12a、12b以及12c构成,它们互相相连,形成一个刚柱的Y形构件,每对毗邻分支构件之间形成各自的空间角。空间角A上第一分支构件12a分别与第二分支构件12b以及第三分支构件12c之间的夹角,空间角B是第二分支构件12b与第三分支构件12c之间的夹角。分支构件12a、12b以及12c均为空心管状构件,它们还将各自接受另一管状构件并与之紧密相连接。构件14由大体上等长的第一、第二以第三分支构件14a、14b以及14c采用与构件12相同的方式构成。在结构12和14相应的第一分支构件12a和14a的近末端处,内表面被车成阴螺纹,以接受相应于松紧螺旋和装置16和18的端头螺杆。松紧螺旋扣16的端头螺杆16a与构件分支12a的啮合表示在图2a中。松紧螺旋扣16和18各自的另端端头螺杆相应地与套筒20两端的内表面的阴螺纹啮合。松紧螺旋扣16的端头螺杆16b与套筒20的啮合则表示在图2a中。由分支构件12a经套筒20以及螺旋扣16和18再与分支构件14a连接成一水平线,以使形成屋顶结构的屋脊22。也可两者择其一,或在分支构件12a和14a各自的近末端处制成带有一个同心环状卡的锥形阳模配合件,以替代松紧螺旋扣。每个分支构件12a和14a的锥形阳模配合件用来与套筒20啮合。在靠近套筒20的两端各自有一个环状空腔,以便接受相应于分支构件12a、14a的环状卡。图2b所示者即为分支构件12a的锥形阳模配合件24,通过环状卡26,接受套筒20相应环状空腔,使之紧密啮合。管状构件28、29从套筒20同时向外,向下延伸,以便在屋顶结构的两边形成一个屋面。一个矩形框架30构成屋顶结构10的基础。框架30的两条边由相应的边梁30a、30b组成,它们可沿框架30的主轴延伸,框架30的两端由相应的30c、30d组成,它们可沿框架30的次轴延伸。管状套筒28和29还被支撑在相应的边梁30a和30b上,以便形成一个V形山墙32,它位于邻近屋顶结构10的几何中心处。结构件12的第二和第三分支构件12b和12c被支撑在基础框架30相应的第一和第二角c和d处。结构件14的第二和第三分支构件14b和14c被支撑在基础框架相应的第三和第四角E和F处。分支构件12b和12c从边梁30c同时向上、向内倾斜,以便在屋顶结构10的一端形成一个斜脊结构。分支构件14b、14c从边梁30d同时向上、向内倾斜,以便在屋顶结构10的另一端也形成一个斜脊的结构。分支构件12c和14b连同屋脊22以及边梁30a一起形成一个倾斜、状为梯形的屋顶结构10的第一面。分支构件12b和14c连同屋脊22以及边梁30b一起形成一个倾斜、状为梯形的屋顶结构的第二面。参见图4,本专利技术的标准组件或屋顶结构48,应包括加强构件49,以增强屋顶结构48的结构整体性。加强构件最好选用张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屋顶结构48沿一平行公共轴的轴线的长度是可调节的,它可通过调整结构48的中间区段50沿上述公共轴的纵向尺寸来进行。分支构件12a与14a沿公共轴是成一直线的。中间区段50由管状套筒51和52以及管状构件53、54、55、56和57形成。管状构件57连接于套筒51与52之间。由管状构件53和54,从套筒51以一定角度同时向下,向外延伸,再由管状构件55和56,从套筒52以一定角度也同时向下、向外延伸,以便形成屋顶结构48两边的斜面。管状构件53和54被支撑于边梁30a和30b上的相应点G和H,以形成第一V形山墙58,管状构件55和56则被支撑于边梁30a和30b上的相应点J和K,以形成第二V形山墙39。张索49被架在分支构件12b、12c、14b、14c与管状构件53、54、55及50之间,它们均居于屋脊与基础框架的中间。张索49是通过耳状部分65连接到相应的管状连接件上的。通过接头套筒66,可将毗邻的张索49相连接。显然,图4通常所示的仅为受拉加强装置,但在出现压力的部分则常需采用加强构件以替代张索。屋顶结构48是纵向可调节的。通过调整第一山墙58与第二山墙59之间的空间,就可调节中间区段50的纵向尺寸。而通过调节中间区段50的纵向尺寸可使相应于屋顶结构48中间区段50形成对边的那部分,能够被拉伸或分离,以便按照需要来选择屋顶结构48的缩减或延伸。对于边梁30a和30b及管状构件57各自长度的选择应要求同屋顶结构48的纵向尺寸一致。各种结构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可决定如下假设位于点67和68以及69与71之间的屋脊22的长度分别为L,相应的空间角是A和B,那末,结构尺寸可应为C到d及c到f=2L SinB/2,C到b及d到G=2L Sin2A/2,J到c及R到f=2L sin2A/2,如果假设在屋脊22的中间区段中,68与69两点之间的长度为M,那末,可得下述的尺寸关系G到J及h到k=MC到f及d到e=4L Sin2A/2+M一个精于技术的人员,一定知道屋顶结构48的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个建筑物的屋顶结构应包括:一个基础框架,它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角,一个Y形的第一结构件,它由第一、第二和第三个支构件相互连接而成,毗邻的分支构件之间形成各自的空间角,一个Y形的第二结构件,它由第四、第五和第六分支构件相互连接而成, 毗邻的分支构件之间形成各自的空间角,第一和第四分支构件沿它们的公共轴互相连接从而形成屋顶结构的屋脊,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分支构件将屋脊与基础框架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角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衍埊,
申请(专利权)人:黄衍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