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立平专利>正文

减震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9597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建筑物抗震的减震隔震装置,其特点是由弹性体砌块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构成,一般安装在建筑物的基础下圈梁和上圈梁之间构成分离层,地震时,该装置对建筑物既具有减震隔震作用,又具有限位、回位和定位作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地震有关,特别是一种用于建筑物安全防震的减震防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危害,主要表现形式是强烈的地震波使建筑物产生竖向起伏与横向摇摆运动,当其所受到的挤压剪切或拉伸应力超过建筑物的柱、梁、墙等极限强度时,建筑物就会折裂坍塌。建筑业界,通常是采用增加建筑物强度与刚度的方法抗震,以刚抗刚,需要增加使用大量的建材,提高建材的品质性能,既增加了建筑成本,同时又降低了建筑物的容材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不增加或少增加建筑物的建筑成本,不降低或少降低容材比的情况下,提高建筑物抗地震的能力而提供一种减震隔震的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是根据建筑结构的极限强度保护原理,对地震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将建筑物分成两段或多段,分离层之间设置缓震弹性体结构和定位结构,当地震发生时,一方面弹性体吸收一部分地震波能量,另一方面,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动能,在尚未达到受震建筑物的极限破坏强度时,该建筑物的分离层在吸收部分能量的同时,可以让上下两部分建筑物稍稍倾斜分离,达到动能的释放、分解和转化的目的,由于同时设置了定位装置,使建筑物不致过度倾斜而倒塌,并且在倾斜后又能回位和定位。起到减震隔震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减震隔震装置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建筑物抗震的减震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砌块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组成所说的砌块,主要由弹性主体、上盖板和下盖板构成;所说的侧板回形扣合装置,其构成是一长方形左侧板的一端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一长方形右侧板与左侧板相对应的一端亦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以供拉力弹簧钩挂;左侧板和右侧板包覆多块砌块后并将其回形扣相互扣合,然后用拉力弹簧两端的簧钩分别钩住左侧板的簧扣和右侧板的簧扣,将左侧板和右侧板拉紧贴合在所说砌块的两侧;该装置要装在建筑物基础的下圈梁和上圈梁之间构成一圈分离层,两个侧板回形扣合装置中的左侧板之间两两相互连结固定,右侧板之间也两两相互固定连结,形成该一圈分离层的内外整体侧板结构,而上盖板、下盖板与左右侧板之间则不固定,也不压盖在左侧板或右侧板之上,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的活动也不受下圈梁和上圈梁的限制,留有一定的间隙范围。所说的拉力弹簧为四根,并在左侧板和右侧板内侧设置相应的簧扣。为了增强砌块的弹性,所说的砌块内,可以垂直地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弹簧孔,在每个弹簧孔内放置一具有足够弹性的弹簧。为了增加砌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所说的砌块的两端还可以挖设榫头槽孔,以供设置连接榫头,该连接榫头与砌块一样,亦由同种弹性体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减震隔震装置的建筑物肯定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因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弹性体和限位回位机构的作用,对建筑物具有减震和隔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放置有本技术减震隔震装置的建筑物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减震隔震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右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砌块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建筑物基础部分下圈梁2——上圈梁3——减震隔震装置4——砌块 41——弹性主体42——弹簧孔 43——弹簧孔44——弹簧45——弹簧 46——榫头槽孔 47——连接榫头48——上盖板 49——下盖板5——侧板回形扣合装置 51——左侧板511——回形扣512——回形扣513——簧扣 514——簧扣52——右侧板521——回形扣522——回形扣523——簧扣 524——簧扣53——拉力弹簧 531、532——簧钩54——拉力弹簧 541、542——簧钩具体实施例方式由图1可见,本专利技术的减震隔震装置3主要是安置在建筑物的基础下圈梁1和上圈梁2之间使用的,构成一圈分离层,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减震隔震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是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缓震弹性体结构和定位回位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本专利技术的减震隔震装置3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其特点是它包括砌块4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两部分。所说的砌块4主要由弹性主体41、上盖板48和下盖板49构成,其弹性主体41既可以仅是一块长方形橡塑体,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图4的砌块4就是一例,在该砌块4内垂直地设有两个弹簧孔42、43,在该弹簧孔42、43内放置了具有足够弹性的弹簧44、45。为了砌块4之间的连接,在砌块4的两端都挖设有榫头槽孔46,以供设置连接榫头47,当然该连接榫头47也是砌块4的同类弹性体,例如橡塑体亦可。所说的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主要是用于上述砌块4的限位、定位和震后的回位作用,其构成是 一长方形左侧板51的一端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511、512,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513、514;一长方形右侧板52与左侧板51相对应的一端亦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521、522,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523、524;以供拉力弹簧53、54钩挂;左侧板51和右侧板52包覆多块砌块4后并将其回形扣511与521,512与522相互扣合,然后用拉力弹簧53两端的簧钩531、532分别钩住左侧板51的簧扣513和右侧板52的簧扣523,用拉力弹簧54两端的簧钩541、542分别钩住左侧板51的下簧扣514和右侧板52的下簧扣524,将左侧板51和右侧板52拉紧贴合在所说砌块4的两侧;两个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之间的左侧板51之间相互连结固定,右侧板52之间也相互连结固定,例如用焊接方法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而上盖板48、下盖板49与左右侧板51、52之间则不固定,也不要压盖在左右侧板上。在所说的减震隔震装置的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中可设置多根拉力弹簧53、54和相应的簧扣的数量,以更有利于地震时的定位和回位作用。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减震隔震装置3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下圈梁1和上圈梁2之间设置一圈,形成分离层,而且下圈梁1和上圈梁2中对应于减震隔震装置3的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的地方都留有缺口,使侧板回形扣合装置能自由活动,而上圈梁2及其以上建筑物的重量只承压在砌块4上,其砌块4即是缓震弹性体,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即是定位装置和回位装置。当地震发生时,地震对建筑物的动能,被砌块4吸收一部分能量,同时在尚未达到受震建筑物的极限破坏强度之时,可以让建筑物的下圈梁1及其以下的基础部分和上圈梁2及其以上建筑部分稍有倾斜分离,达到动能的释放、分解和转化,由于侧板回形扣合装置,使建筑物不致过度倾斜而倒塌,并且在倾斜后又能回位和定位,这就是本专利技术对地震的减震隔震作用的基本原理。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建筑物抗震的减震隔震装置(3),其特征在于它由砌块(4)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组成所说的砌块(4),主要由弹性主体(41)、上盖板(48)和下盖板(49)构成;所说的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其构成是一长方形左侧板(51)的一端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511、512),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513、514),一长方形右侧板(52)与左侧板(51)相对应的一端亦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521、522),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523、524),以供拉力弹簧(53、54)钩挂;左侧板(51)和右侧板(52)包覆多块砌块(4)后并将其回形扣(511与521),(512与522)相互扣合,然后用拉力弹簧(53)两端的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物抗震的减震隔震装置(3),其特征在于它由砌块(4)和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组成: 所说的砌块(4),主要由弹性主体(41)、上盖板(48)和下盖板(49)构成; 所说的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其构成是: 一长方形左侧板(51)的一端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511、512),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513、514),一长方形右侧板(52)与左侧板(51)相对应的一端亦纵向上下各延伸并分别弯折形成回形扣(521、522),且其内侧上下各设有一簧扣(523、524),以供拉力弹簧(53、54)钩挂; 左侧板(51)和右侧板(52)包覆多块砌块(4)后并将其回形扣(511与521),(512与522)相互扣合,然后用拉力弹簧(53)两端的簧钩(531、532)分别钩住左侧板51)的上簧扣(513)和右侧板(52)的上簧扣(523),用拉力弹簧(54)两端的簧钩(541、542)分别钩住左侧板(51)的下簧扣(514)和右侧板(52)的下簧扣(524),将左侧板(51)和右侧板(52)拉紧贴合在所说砌块(4)的两侧; 该装置(3)安装在建筑物基础的下圈梁(1)和上圈梁(2)之间构成一圈分离层时,两个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中的左侧板(51)之间两两相互连结固定,右侧板(52)之间也两两相互连结固定,形成这一圈分离层的内外整体侧板结构,而上盖板(48)、下盖板(49)与左右侧板(51、52)之间则不固定,也不要压盖在左侧板(51)或右侧板(52)之上,而且侧板回形扣合装置(5)的活动也不受下圈梁(1)和上圈梁(2)的限制,留有一定的间隙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姜立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