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上壳体位于地下室底板之下,上壳体与地下室底板、地下室、上部结构为一个整体,地下室7的四周为限位装置,缓冲器固定连接在限位装置上部四周,缓冲器由两片钢板和连接两片钢板的弹簧组成,下壳体的底部为一水平面,下壳体与限位装置为一整体,限位装置与地下室的外墙之间留有间隙。上壳体、下壳体、限位装置均采用SFRC增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高层建筑隔震体系是叠层橡胶支座体系,如图1、图2所示,由薄橡胶和薄钢板分层交替叠合,经高温、高压和硫化粘结而成,图1是叠层橡胶支座结构图,这种结构的竖向刚度大,竖向承载力高,水平刚度小,水平变形能力大;图2是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结构图,是在普通叠层橡胶支座中部垂直地插入铅棒,使支座产生一定大小的阻尼。其不足之处是承受拉力的能力不足,当高层建筑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由于倾覆力矩产生的拉力可使叠层橡胶体系解体,进而使高层建筑发生失稳破坏,因此不能用于高层建筑。另外,叠层橡胶隔震体系施工复杂,造价比较高,需要经常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位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之下,上壳体9位于地下室底板8之下,上壳体9与下壳体10的曲率相等并且相互之间有一间隙,上壳体9与地下室底板8、地下室7、上部结构6为一个整体,地下室7的四周为限位装置11,缓冲器13固定连接在限位装置11上部四周,缓冲器13由两片钢板13-1、13-1和连接上述两片钢板的弹簧13-2组成,下壳体10的底部为一水平面,下壳体10与限位装置11为一整体,限位装置11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留有间隙。上壳体9与下壳体10之间的间隙用砂粒填充,形成一个砂粒隔离层14。下壳体10直接置于卵石层上,或在卵石层较深时设置大直径桩12,桩顶在下壳体10内,桩尖置于卵石层上;上壳体9、下壳体10、限位装置11均采用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壳体之间的砂粒隔离层14的厚度为100mm,下壳体10的最小厚度为700mm,限位装置11的厚度为800mm,限位装置11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的间隙为500mm,上壳体9、下壳体10在室外地面下的埋置深度为地下室7为一层时,埋置深度为4m,地下室7为二层时,埋置深度为8m。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现有技术叠层橡胶支座体系结构简图,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现有技术铅芯叠层橡胶支座体系结构简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缓冲器的结构图。具体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是整体倾动式隔震体系,位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8之下,上部结构6、地下室7、地下室底板8与上壳体9四部分为一个整体。上壳体9位于地下室底板8之下,上壳体9与下壳体10的曲率相等并且相互之间有一间隙,上壳体9与地下室底板8、地下室7、上部结构6为一个整体,地下室7的四周为限位装置11,缓冲器13固定连接在限位装置11上部的四周。如图4所示,缓冲器13由两片钢板13-1、13-1和连接上述两片钢板的弹簧13-2组成。如图3所示,下壳体10的底部为一水平面,下壳体10与限位装置11为一整体,下壳体10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留有间隙。防护板15位于地下室顶板之上。上壳体9与下壳体10之间的间隙用砂粒填充,形成一个砂粒隔离层14。下壳体10直接置于卵石层上,或在卵石层较深时设置大直径桩12,桩顶在下壳体10内,桩尖置于卵石层上。上壳体9、下壳体10、限位装置11均采用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壳体之间的砂粒隔离层14的厚度为100mm,下壳体10的最小厚度为700mm,限位装置11的厚度为800mm,下壳体10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的间隙为500mm,上壳体9、下壳体10在室外地面下的埋置深度为。地下室7为一层时,埋置深度为4m,地下室7为二层时,埋置深度为8m。本专利技术的上部结构6、地下室7、地下室底板8与上壳体9四部分为一个整体,形成整体倾动式隔震体系,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整体倾动,消耗地震波能量,产生隔震效果,可阻断十分之九的地震波上传,其隔震效果优于叠层橡胶支座。当上部结构6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倾动幅度较大时,用限位装置11控制建筑物的水平位移,限位装置11与地下室7的外墙间留有500mm的空隙,以便建筑物倾动。在施工时,先浇筑下壳体10,然后浇筑上壳体9,地下室7与限位装置11一起向上浇筑,在限位装置11上部沿周边预埋厚10mm的钢板,以便与缓冲器13进行焊接连接。本专利技术的隔震体系设置在地下室底板之下,埋置深度较深,限位装置的最大允许位移为500mm,高层建筑物在地震力的作用下虽有较大幅度的倾动,但其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倾覆,可在高层建筑中应用。权利要求1.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位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之下,其特征是上壳体9位于地下室底板8之下,上壳体9与下壳体10的曲率相等并且相互之间有一间隙,上壳体9与地下室底板8、地下室7、上部结构6为一个整体,地下室7的四周为限位装置11,缓冲器13固定连接在限位装置11上部四周,缓冲器13由两片钢板13-1、13-1和连接上述两片钢板的弹簧13-2组成,下壳体10的底部为一水平面,下壳体10与限位装置11为一整体,限位装置11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留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隔震体系,其特征是上壳体9与下壳体10之间的间隙用砂粒填充,形成一个砂粒隔离层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隔震体系,其特征是下壳体10直接置于卵石层上,或在卵石层较深时设置大直径桩12,桩顶在下壳体10内,桩尖置于卵石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隔震体系,其特征是上壳体9、下壳体10、限位装置11均采用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隔震体系,其特征是上下壳体之间的砂粒隔离层14的厚度为100mm,下壳体10的最小厚度为700mm,限位装置11的厚度为800mm,限位装置11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的间隙为500mm,上壳体9.下壳体10在室外地面下的埋置深度为地下室7为一层时,埋置深度为4m,地下室7为二层时,埋置深度为8m。全文摘要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上壳体位于地下室底板之下,上壳体与地下室底板、地下室、上部结构为一个整体,地下室7的四周为限位装置,缓冲器固定连接在限位装置上部四周,缓冲器由两片钢板和连接两片钢板的弹簧组成,下壳体的底部为一水平面,下壳体与限位装置为一整体,限位装置与地下室的外墙之间留有间隙。上壳体、下壳体、限位装置均采用SFRC增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文档编号E04B1/98GK1478966SQ0311455公开日2004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5日专利技术者宋天齐, 杨文侠 申请人:兰州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层建筑隔震体系,位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之下,其特征是上壳体9位于地下室底板8之下,上壳体9与下壳体10的曲率相等并且相互之间有一间隙,上壳体9与地下室底板8、地下室7、上部结构6为一个整体,地下室7的四周为限位装置11,缓冲器13固定连接在限位装置11上部四周,缓冲器13由两片钢板13-1、13-1和连接上述两片钢板的弹簧13-2组成,下壳体10的底部为一水平面,下壳体10与限位装置11为一整体,限位装置11与地下室7的外墙之间留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天齐,杨文侠,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