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8748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包括屋地基,所述屋地基的顶部焊接有屋架底座,所述屋架底座的顶部焊接有屋架,所述屋地基的上方设有屋下面板,且所述屋下面板的四个角均固定连接在屋架的内侧,所述屋下面板的上方设有屋主梁,所述屋主梁的外侧套接有拉环。该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通过设计拉环,在拉环内穿入屋梁,可以达到在屋主梁上增加屋梁的效果,实现可拼接、可增大跨度的目的,通过把屋盖设计成井字梁结构,使屋盖的受力更加均匀,不仅能够使屋盖承受更多的重力,也增加了屋盖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
本技术涉及屋盖建筑
,具体为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屋盖是房屋最上层的覆盖物,由屋面和支撑结构组成。屋盖的围护作用是防止自然界雨、雪和风沙的侵袭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屋顶上部的荷载,包括风雪荷载、屋顶自重及可能出现的构件和人群的重量,并把它传给墙体。因此,对屋盖的要求是坚固耐久,自重要轻,具有防水、防火、保温及隔热的性能。同时要求构件简单、施工方便、并能与建筑物整体配合,具有良好的外观。屋盖通常包括防水层、屋面板、梁、设备管道、顶棚等,屋面板不仅是承重构件,而且是分割顶层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界面。按外形和结构形式可分平屋盖、坡屋盖、拱形屋盖、悬索屋盖、薄壳屋盖、折板屋盖等。在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1794196U中公开的提高使用跨度的拱形波纹钢屋盖,该提高使用跨度的拱形波纹钢屋盖,虽然,采用在拱形波纹钢屋盖下部柱体上设置辅助梁,减小了拱形波纹钢屋盖的实际计算跨度,有效增加了拱形波纹钢屋盖的实际使用跨度,但是,该提高使用跨度的拱形波纹钢屋盖,其辅助梁不能很好的支撑屋盖,在提高跨度时,很难使辅助梁完成精准的移动,并且在城市建筑中,拱形屋盖会占据很多额外的面积,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包括屋地基,所述屋地基的顶部焊接有屋架底座,所述屋架底座的顶部焊接有屋架,所述屋地基的上方设有屋下面板,且所述屋下面板的四个角均固定连接在屋架的内侧,所述屋下面板的上方设有屋主梁,所述屋主梁的外侧套接有拉环,所述屋主梁的底部边角处通过主梁底座与屋下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屋主梁的上方设有檩条,所述屋主梁的顶部通过下纵梁和檩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屋主梁的顶部和檩条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架,且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底部设置在屋主梁和下纵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设置在檩条和下纵梁的连接处,所述檩条的上方设有防水板,且所述防水板的底部与屋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檩条的顶部通过弹性底座和上纵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的顶部和防水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檩条的顶部和防水板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二支撑架,且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部设置在檩条和上纵梁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设置在防水板和上纵梁的连接处,所述屋主梁的顶部和檩条的底部之间及檩条的顶部与防水板的底部之间均设有钢筋混凝土,所述防水板的顶部设有屋上面板。优选的,所述屋架等间隔均匀排列在所述屋地基的上方。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均与其后一列的下纵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均与其后一列的上纵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水板为合成树脂防水板,所述弹性底座为橡胶底座。优选的,所述屋主梁上拉环的数量为3-5个,且所述拉环为可旋转拉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通过把屋盖设计成井字梁结构,使屋盖的受力更加均匀,不仅能够使屋盖承受更多的重力,也增加了屋盖的稳定性。(2)、该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通过设计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在纵梁的基础上加大了支撑檩条和屋面板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屋盖的稳定性。(3)、该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通过设计拉环,在拉环内穿入屋梁,可以达到在屋主梁上增加屋梁的效果,实现可拼接、可增大跨度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剖面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屋主梁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拉环结构图。图中:1屋地基、2屋架底座、3屋架、4屋下面板、5屋主梁、6檩条、7防水板、8屋上面板、9上纵梁、10钢筋混凝土、11第一支撑架、12下纵梁、13第二支撑架、14屋次梁、15主梁底座、16弹性底座、17拉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包括屋地基1,屋地基1的顶部焊接有屋架底座2,屋架底座2的顶部焊接有屋架3,屋架3等间隔均匀排列在屋地基1的上方,屋地基1的上方设有屋下面板4,且屋下面板4的四个角均固定连接在屋架3的内侧,屋下面板4的上方设有屋主梁5,屋主梁5的外侧套接有拉环17,拉环17内套设有屋次梁14,拉环17为可旋转拉环,屋主梁5上拉环17的数量为3-5个,在拉环17内穿入屋次梁14,可以达到在屋主梁5上增加屋次梁14的效果,实现可拼接、可增大跨度的目的,屋主梁5的底部边角处通过主梁底座15与屋下面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屋主梁5的上方设有檩条6,屋主梁5的顶部通过下纵梁12和檩条6的底部固定连接,屋主梁5的顶部和檩条6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架11,且第一支撑架11的底部设置在屋主梁5和下纵梁12的连接处,第一支撑架11的顶部设置在檩条6和下纵梁12的连接处,每个第一支撑架11的顶部均与其后一列的下纵梁12固定连接,檩条6的上方设有防水板7,防水板7为合成树脂防水板,防止屋盖漏水,且防水板7的底部与屋架3的顶部固定连接,檩条6的顶部通过弹性底座16和上纵梁9的底部固定连接,弹性底座16为橡胶底座,增加屋盖的抗震效果,上纵梁9的顶部和防水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檩条6的顶部和防水板7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二支撑架13,且第二支撑架13的底部设置在檩条6和上纵梁9的连接处,第二支撑架13的顶部设置在防水板7和上纵梁9的连接处,每个第二支撑架13的顶部均与其后一列的上纵梁9固定连接,通过设计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13,在纵梁的基础上加大了支撑檩条6和屋面板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屋盖的稳定性,屋主梁5的顶部和檩条6的底部之间及檩条6的顶部与防水板7的底部之间均设有钢筋混凝土10,使屋盖更加的坚固,防水板7的顶部设有屋上面板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包括屋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地基(1)的顶部焊接有屋架底座(2),所述屋架底座(2)的顶部焊接有屋架(3),所述屋地基(1)的上方设有屋下面板(4),且所述屋下面板(4)的四个角均固定连接在屋架(3)的内侧,所述屋下面板(4)的上方设有屋主梁(5),所述屋主梁(5)的外侧套接有拉环(17),所述屋主梁(5)的底部边角处通过主梁底座(15)与屋下面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屋主梁(5)的上方设有檩条(6),所述屋主梁(5)的顶部通过下纵梁(12)和檩条(6)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屋主梁(5)的顶部和檩条(6)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架(11),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底部设置在屋主梁(5)和下纵梁(1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顶部设置在檩条(6)和下纵梁(12)的连接处,所述檩条(6)的上方设有防水板(7),且所述防水板(7)的底部与屋架(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檩条(6)的顶部通过弹性底座(16)和上纵梁(9)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9)的顶部和防水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檩条(6)的顶部和防水板(7)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二支撑架(13),且所述第二支撑架(13)的底部设置在檩条(6)和上纵梁(9)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支撑架(13)的顶部设置在防水板(7)和上纵梁(9)的连接处,所述屋主梁(5)的顶部和檩条(6)的底部之间及檩条(6)的顶部与防水板(7)的底部之间均设有钢筋混凝土(10),所述防水板(7)的顶部设有屋上面板(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屋盖建筑结构,包括屋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地基(1)的顶部焊接有屋架底座(2),所述屋架底座(2)的顶部焊接有屋架(3),所述屋地基(1)的上方设有屋下面板(4),且所述屋下面板(4)的四个角均固定连接在屋架(3)的内侧,所述屋下面板(4)的上方设有屋主梁(5),所述屋主梁(5)的外侧套接有拉环(17),所述屋主梁(5)的底部边角处通过主梁底座(15)与屋下面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屋主梁(5)的上方设有檩条(6),所述屋主梁(5)的顶部通过下纵梁(12)和檩条(6)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屋主梁(5)的顶部和檩条(6)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架(11),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底部设置在屋主梁(5)和下纵梁(1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顶部设置在檩条(6)和下纵梁(12)的连接处,所述檩条(6)的上方设有防水板(7),且所述防水板(7)的底部与屋架(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檩条(6)的顶部通过弹性底座(16)和上纵梁(9)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9)的顶部和防水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檩条(6)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鸿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