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ventilation device for a traffic engineering tunnel. By setting a V-shaped support on the lifting platform, the air duct with a T-shaped slider is placed in the support, and the conical inner gear ring is arranged separately, and the conical gear is matched with the conical gear, so that the conical gear is driven by the driving device to complete the reverse and ascending action, regardless of the air duct. Where is the position of the T-shaped slider, the driving device can set it upward and hang it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slide rail, and then the air duct is driven by the first screw on the right side to hold the two air ducts tightly by the first clamp. The worm wheel and worm mechanism on the left side drives the stepping device to hold the second clamp together, and the clamp caps on the two sets of second clamps are closed together.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convenient use, saving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greatly reducing construction cost, convenient unified management and transport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ir duct on the device is easy to disassemble and assemble, suitable for recycling use, and conforms to the theme of green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骨交通工程
,特别涉及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的隧道施工中,空气污染极为严重,隧道内的钻孔施工,为隧道内的空气产生了大量的粉尘,同时由于隧道的结构局限性,大量的粉尘及空气污染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现有的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基本上都是是依靠外接电力驱动风机为隧道通风,可是面长距离的隧道通风,需要铺设非常长的通风管道,随着隧道开挖面的深入,伸入到工作面进行通风管道的铺设极为麻烦,费时费力,将管道输送至工作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拆装起来非常麻烦,不利于循环使用,不切合文明施工的主题,大大提高成本投入的同时还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我们急需研发了一种新的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长直隧道中通风管道随着开挖面的伸入,铺设起来费事费力,拆装麻烦,运输不便,且不能循环利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方案为: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底板、顶板、支撑柱和风管,底板,顶板和支撑柱构成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端连接有两组横向间隔设置沿纵向延伸朝后方倾斜的滑道,所述底板上方设有置于顶板下方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底板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满足其可驱动支撑板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上横向间隔设置有两组纵向延伸的V形支座,两组所述V形支座与两组滑道相匹配,所述底板的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挡板之间的距离与风管的长度匹配,满足风筒受两侧挡板的限制可以沿滑道落入两V形支座内,其中左侧挡板 ...
【技术保护点】
1.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底板(1)、顶板(2)、支撑柱(3)和风管(4),底板(1),顶板(2)和支撑柱(3)构成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连接有两组横向间隔设置沿纵向延伸朝后方倾斜的滑道(5),所述底板(1)上方设有置于顶板(2)下方的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与底板(1)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7),满足其可驱动支撑板(6)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6)上横向间隔设置有两组纵向延伸的V形支座(8),两组所述V形支座(8)与两组滑道(5)相匹配,所述底板(1)的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9),挡板(9)之间的距离与风管(4)的长度匹配,满足风筒受两侧挡板(9)的限制可以沿滑道(5)落入两V形支座(8)内,其中左侧挡板(9)向后延伸,满足其可卡挡风管(4)向后的位移;所述底板(1)的上方水平设置有置于支撑板(6)右侧且置于顶板(2)下方的固定板(10),所述风管(4)的内壁上周向连接有锥形内齿圈(11),所述固定板(10)上端沿左右方向滑动穿设有一与所述锥形内齿圈(11)匹配的锥面齿轮(12),所述锥面齿轮(12)的右端同轴心设置有滑动穿设在固定板(10)上端的长 ...
【技术特征摘要】
1.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底板(1)、顶板(2)、支撑柱(3)和风管(4),底板(1),顶板(2)和支撑柱(3)构成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连接有两组横向间隔设置沿纵向延伸朝后方倾斜的滑道(5),所述底板(1)上方设有置于顶板(2)下方的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与底板(1)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7),满足其可驱动支撑板(6)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6)上横向间隔设置有两组纵向延伸的V形支座(8),两组所述V形支座(8)与两组滑道(5)相匹配,所述底板(1)的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9),挡板(9)之间的距离与风管(4)的长度匹配,满足风筒受两侧挡板(9)的限制可以沿滑道(5)落入两V形支座(8)内,其中左侧挡板(9)向后延伸,满足其可卡挡风管(4)向后的位移;所述底板(1)的上方水平设置有置于支撑板(6)右侧且置于顶板(2)下方的固定板(10),所述风管(4)的内壁上周向连接有锥形内齿圈(11),所述固定板(10)上端沿左右方向滑动穿设有一与所述锥形内齿圈(11)匹配的锥面齿轮(12),所述锥面齿轮(12)的右端同轴心设置有滑动穿设在固定板(10)上端的长齿轮(13),所述锥面齿轮(12)和长齿轮(13)的转轴之间连接有调节装置(14),满足调节装置(14)可使锥面齿轮(12)和锥形内齿圈(11)顺利啮合,所述长齿轮(13)的右侧轴端转动连接一沿左右方向滑动穿设在固定板(10)上端的方杆(15),所述方杆(15)前后端面的右侧铰接有两组过渡杆(16),所述固定板(10)的上端转动连接一前后方向设置的曲柄(17),两组所述过渡杆(16)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曲柄(17)前后端面的外圆周边缘处,所述长齿轮(13)啮合有转动连接在固定板(10)上端且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单向齿轮(18),所述第一单向齿轮(18)的输入轴、所述曲柄(17)的输入轴和升降装置(7)的输入轴均经连接在低底板(1)上的驱动装置(19)驱动,驱动装置(19)满足分别交替驱动三者进行转动,所述驱动装置(19)连接有控制单元,所述风管(4)外侧壁的中心位置沿径向设置有两组对称设置的T形滑块(20),所述T形滑块(20)远离风筒轴线的一端设置有为曲面,所述支撑板(6)的上端设置有处于T形滑块(20)下方的弹性柱销(21),所述弹性柱销(21)内设置有压电传感器(22),压电传感器(22)连接上述控制单元,满足弹性柱销(21)可受T形滑块(20)的挤压触发压电传感器(22)经控制单元控制驱动装置(19)的驱动对象;所述顶板(2)的下端连接有两组纵向间隔设置沿横向延伸且置于支撑板上方的第一滑道(23),两组所述第一滑道(23)的相对面内纵向滑动配合一横向延伸的第一滑轨(24),所述第一滑轨(24)与第一滑道(23)不脱离,所述第一滑道(23)与第一滑轨(24)之间连接有置于第一滑道(23)内的第一弹簧(25),两组第一滑轨(24)与T形滑块(20)横向滑动配合,满足T性滑块可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所述顶板(2)下端转动连接有置于第一滑轨(24)上方的推动装置(26),满足其可推动T形滑块(20)朝着隧道施工的方向进行移动,所述推动装置(26)的输入轴经连接在支撑柱(3)上的传动装置(27)进行驱动;所述顶板(2)下端面的右侧纵向滑动配合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半圆形的第一卡箍(28),两组第一卡箍(28)满足只沿前后方向进行移动,两组所述第一卡箍(28)之间纵向螺纹配合有一第一丝杠(29),所述第一丝杠(29)由传动装置(27)进行驱动,满足两组第一卡箍(28)朝着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所述顶板(2)的下端连接两组置于风管(4)左端前后侧的且纵向延伸的连接板(30),所述连接板(30)横向一端开有纵向延伸且两端开放的第二滑道(31),所述第二滑道(31)内滑动配合有第一滑块(32),满足第一滑块(32)只沿第二滑道(31)的纵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滑块(32)连接一朝着风管(4)方向延伸的L形板(33),所述L形板(33)朝着风管(4)的一端横向滑动配合一半圆形的第二卡箍(34),满足第二卡箍(34)只相对于L形板(33)横向移动且可脱离,两组所述第二卡箍(34)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30)的上方设置有转动连接在顶板(2)下端的步进装置(35),满足其可驱动第一滑块(32)朝着风管(4)的方向移动,所述步进装置(35)的输入轴同轴连接一蜗轮(36),两组所述蜗轮(36)啮合有一转动连接在顶板(2)下端的蜗杆(37),且满足蜗杆(37)驱动两组蜗轮(36)的转向不同,所述蜗杆(37)经传动装置(27)进行驱动,两组所述第二卡箍(34)上连接有卡扣(38),卡扣(38)满足当第二卡箍(34)受步进装置(35)驱动抱紧风管(4)的同时卡紧两风管(4)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滑道(23)朝着隧道工作面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在隧道内的两组第三滑道(39),两组第三滑道纵向间隔设置且横向延伸,第三滑道(39)与T形滑块(20)横向滑动配合,满足风管(4)可相对于第三滑道(39)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程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7)包括处于支撑板(6)的下端和底板(1)的上端各自横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纵向延伸的平行板(40),所述平行板(40)朝着支撑板(6)和底板(1)的中心的面上开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通透的第四滑道(41),所述第四滑道(41)内滑动配合有第二滑块(42),满足第二滑块(42)只沿第四滑道(41)的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还包括置于支撑板(6)和底板(1)之间的左右两侧的两组对称设置的连杆(43)结构,所述连杆(43)结构包括两组交叉设置的连杆(43),其中一个所述连杆(43)的一端沿前后方向铰接在上方第二滑块(42)的下端,连杆(43)的另一端沿前后方向铰接在底板(1)的上端;另一支连杆(43)的一端沿前后方向铰接在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高华,张传银,王强,杨德龙,王先锋,牛惠霞,马国俊,姜松朴,娄晓钊,张杰,刘涛逢,
申请(专利权)人:杨高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