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包括、轿厢、第一防护网、第二防护网,第一防护网覆盖轿厢的上方的所有电梯厅口,第二防护网覆盖轿厢的下方的所有电梯厅口;第一防护网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下端与轿厢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活动配合,第二防护网的上端与轿厢的底部固定连接、下端固定或活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二者随着轿厢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并且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的两侧边和中部间隔设置有三个以上的导轨,该导轨固定在轿厢上并随着轿厢的升降运动进行同步的循环往复运动;在电梯厅门失效时,相应电梯厅口伸展开的防护网可阻止人们进入井道,防止人们跌入井道内,确保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轿厢,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的代步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乘坐电梯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发生的事故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电梯不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井道的坠落事故,直接造成人员的伤亡,其中的原因大部分是电梯厅门的开闭机构失灵,或者人为的违章操作,导致轿箱未在该层,而电梯厅门意外打开乘客或工作人员失足坠入井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目前大多数电梯采用机械式的防坠落保护装置,但机械式保护装置安全系数低,且需要频繁的人为检修,不但给使用带来了麻烦,且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通过在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在电梯厅门失效时,相应电梯厅口伸展开的防护网可阻止人们进入井道,防止人们跌入井道内,确保人身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包括轿厢(10),所述轿厢(10)设置在电梯井道内,所述轿厢(10)的上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防护网(20),所述轿厢(10)的下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防护网(30),所述第一防护网(2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上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所述第二防护网(3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下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其中,所述第一防护网(20)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下端与所述轿厢(10)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活动配合,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上端与所述轿厢(10)的底部固定连接、下端固定或活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并且,还包括三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导轨(40),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两侧边和中部分别与所述导轨(40)滑动配合;所述导轨(40)采用柔性导轨,且所述导轨(40)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顶部、下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进行同步的循环往复运动;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对应的滑轮(41),所述导轨(40)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网(20)向上延伸,并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的滑轮(41)绕过所述轿厢(10)的背部或侧部后再向下延伸,再从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的滑轮(41)绕出,最后穿过所述第二防护网(30)并向上延伸至所述轿厢(10)的底部。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电梯厅口(60)的一侧。优选的,所述轿厢(10)的顶部设有第一收纳斗(21),所述轿厢(10)上升运动时,所述第一防护网(20)的下部纵向收缩至所述第一收纳斗(21)中;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设有第二收纳斗(31),所述轿厢(10)下降运动时,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下部纵向收缩至所述第二收纳斗(31)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两侧边分别通过滑轮机构与所述导轨(40)滑动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中部设有一个以上的导轨(40),所述导轨(40)直接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网格孔进行滑动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采用田字形网格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通过在电梯轿厢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在电梯厅门失效时,相应电梯厅口伸展开的防护网可阻止人们进入井道,防止人们跌入井道内,确保人身安全;(2)本技术的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滑动设置在导轨上,导轨与轿厢同步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带动防护网同步伸缩运动,结构简单可靠;(3)本技术还进一步在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的中部穿设加强的导轨,通过中部导轨和两侧导轨相结合的方式对防护网进行加固处理,使得防护网的强度更好,可靠性更高;(4)本技术的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采用田字形网格结构,能够避免纵向伸缩时产生缠绕或产生横向缩窄等问题,防护可靠性更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去除电梯轿厢和防护网);图2为本技术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0-轿厢;20-第一防护网;21-第一收纳斗;30-第二防护网;31-第二收纳斗;40-导轨(钢丝绳);41-滑轮;60-电梯厅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包括轿厢10,所述轿厢10设置在电梯井道内,所述轿厢10的上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防护网20,所述轿厢10的下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防护网30,所述第一防护网2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上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所述第二防护网3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下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其中,所述第一防护网20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下端与所述轿厢10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活动配合,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上端与所述轿厢10的底部固定连接、下端固定或活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并且,还包括三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导轨40,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两侧边和中部分别与所述导轨40滑动配合;所述导轨40采用柔性导轨(例如钢丝绳),且所述导轨40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顶部、下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进行同步的循环往复运动;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对应的滑轮41,所述导轨40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网20向上延伸,并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的滑轮41绕过所述轿厢10的背部或侧部后再向下延伸,再从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的滑轮41绕出,最后穿过所述第二防护网30并向上延伸至所述轿厢10的底部。其中,所述导轨40可直接穿设在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第二防护网30的网格孔之间进行滑动配合或者通过在二者之间设置滑轮装置进行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两侧边分别通过滑轮机构与所述导轨40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中部设有一个以上的导轨40,所述导轨40直接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网格孔进行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电梯厅口60的一侧。例如,可将所述防护网20、30的两侧的导轨40设置在所述轿厢10的前侧面的两侧位置,或者左右两侧面靠近所述电梯厅口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包括轿厢(10),所述轿厢(10)设置在电梯井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0)的上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防护网(20),所述轿厢(10)的下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防护网(30),所述第一防护网(2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上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所述第二防护网(3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下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其中,所述第一防护网(20)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下端与所述轿厢(10)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活动配合,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上端与所述轿厢(10)的底部固定连接、下端固定或活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并且,还包括三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导轨(40),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两侧边和中部分别与所述导轨(40)滑动配合;所述导轨(40)采用柔性导轨,且所述导轨(40)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顶部、下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进行同步的循环往复运动;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对应的滑轮(41),所述导轨(40)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网(20)向上延伸,并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的滑轮(41)绕过所述轿厢(10)的背部或侧部后再向下延伸,再从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的滑轮(41)绕出,最后穿过所述第二防护网(30)并向上延伸至所述轿厢(10)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活动导轨的双网式电梯防护结构,包括轿厢(10),所述轿厢(10)设置在电梯井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0)的上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防护网(20),所述轿厢(10)的下方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防护网(30),所述第一防护网(2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上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所述第二防护网(30)覆盖所述轿厢(10)的下方的所有电梯厅口(60);其中,所述第一防护网(20)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的顶部、下端与所述轿厢(10)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活动配合,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上端与所述轿厢(10)的底部固定连接、下端固定或活动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而纵向伸缩;并且,还包括三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导轨(40),所述第一防护网(20)和所述第二防护网(30)的两侧边和中部分别与所述导轨(40)滑动配合;所述导轨(40)采用柔性导轨,且所述导轨(40)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顶部、下端固定在所述轿厢(10)的底部,并随着所述轿厢(10)的升降运动进行同步的循环往复运动;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对应的滑轮(41),所述导轨(40)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网(20)向上延伸,并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的滑轮(41)绕过所述轿厢(10)的背部或侧部后再向下延伸,再从所述电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淑玲,
申请(专利权)人:蔡淑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