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248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结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及第三椭圆型凸楞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靠近左机翼设置,所述第三椭圆型凸楞靠近右机翼设置,所述第二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该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架高了无人机的高度,同时架高了任务设备与地面之间的高度,有能有效的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更好保全任务设备及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无人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的飞机降落之后机身容易损伤,且机身内部的电子设备设施也容易损伤。缺少减震保护,无人机在降落时冲击力大,速度快,如果没有效的减震保护,机身内的任务设备就很容易被破坏,无法完成任务,而且现在的一些简单的用海绵垫来保护任务设备,其实是无法达到为了减少这种损失,作用很小,任务设备与地面的距离很小;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研发一种架高了无人机的高度,同时架高了任务设备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四个吐出来的楞,有能有效的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更好保全任务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该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架高了无人机的高度,同时架高了任务设备与地面之间的高度,有能有效的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更好保全任务设备及电子设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结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及第三椭圆型凸楞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靠近左机翼设置,所述第三椭圆型凸楞靠近右机翼设置,所述第二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的后部设置有第四椭圆型凸楞,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左右机翼与尾翼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及第三椭圆型凸楞的长度为从无人机身头部至无人左右机翼的1/3处。优选地,所述第二椭圆型凸楞与第四椭圆型凸楞之间设置有一个圆柱型用于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的减震孔,所述减震孔设置于左机翼与右机翼之间的中心点上。优选地,记左右机翼与尾翼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的长度为从左右机翼向远离所述左右机翼的方向至1/2L处。优选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及第四椭圆型凸楞包括中间凸起,中间凸起两边开设有弧形凹槽。采用上述结构之后,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结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及第三椭圆型凸楞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第一椭圆型凸楞靠近左机翼设置,第三椭圆型凸楞靠近右机翼设置,第二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的后部设置有第四椭圆型凸楞,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左右机翼与尾翼之间,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及第四椭圆型凸楞的配合设置,能有效地减轻无人机落地进的震动,并吸收震动,减少冲击力,该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架高了无人机的高度,同时架高了任务设备与地面之间的高度,有能有效的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更好保全任务设备及电子设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实施例1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1,结构主体1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及第三椭圆型凸楞11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第一椭圆型凸楞15靠近左机翼设置,第三椭圆型凸楞11靠近右机翼设置,第二椭圆型凸楞14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的后部设置有第四椭圆型凸楞,第四椭圆型凸楞13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第四椭圆型凸楞13设置于左右机翼2与尾翼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及第三椭圆型凸楞11的长度为从无人机身头部至无人左右机翼的1/3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椭圆型凸楞14与第四椭圆型凸楞13之间设置有一个圆柱型用于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的减震孔,所述减震孔设置于左机翼与右机翼之间的中心点上。记左右机翼与尾翼之间的距离为L,第四椭圆型凸楞13的长度为从左右机翼2向远离左右机翼2的方向至1/2L处。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及第四椭圆型凸楞13包括中间凸起,中间凸起两边开设有弧形凹槽。采用上述结构之后,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1,结构主体1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及第三椭圆型凸楞11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第一椭圆型凸楞15靠近左机翼设置,第三椭圆型凸楞11靠近右机翼设置,第二椭圆型凸楞14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的后部设置有第四椭圆型凸楞,第四椭圆型凸楞13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第四椭圆型凸楞13设置于左右机翼2与尾翼3之间,第一椭圆型凸楞15、第二椭圆型凸楞14、第三椭圆型凸楞11及第四椭圆型凸楞13的配合设置,能有效地减轻无人机落地进的震动,并吸收震动,减少冲击力,该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架高了无人机的高度,同时架高了任务设备与地面之间的高度,有能有效的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更好保全任务设备及电子设备。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不能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结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及第三椭圆型凸楞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靠近左机翼设置,所述第三椭圆型凸楞靠近右机翼设置,所述第二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的后部设置有第四椭圆型凸楞,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左右机翼与尾翼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着陆减震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无人机机身上部的结构主体,结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沿着无人机机身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机翼垂直,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及第三椭圆型凸楞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并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靠近左机翼设置,所述第三椭圆型凸楞靠近右机翼设置,所述第二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一椭圆型凸楞、第二椭圆型凸楞、第三椭圆型凸楞的后部设置有第四椭圆型凸楞,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无人机机身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第四椭圆型凸楞设置于左右机翼与尾翼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宏兵李生发冯永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迪奥普无人机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