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597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开瓶器领域,尤指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充电的自动退塞开瓶器能够实现全自动开瓶和退塞,设置有充电底座,开瓶器壳体内设有充电转向PCB板,需要充电时,只需要直接把开瓶器壳体下端插接在充电底座上,可以不用区分正负极,使得充电连接片与充电底座上的充电触点接触,即可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且充电更加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
本技术涉及开瓶器领域,尤指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
技术介绍
葡萄酒开瓶器是一种将葡萄酒瓶塞从葡萄酒瓶瓶嘴拔出的辅助工具。常见的开瓶器通常包括便于操作者手持的主体以及连接在主体上的螺旋钻,手持并旋动主体,主体带动螺旋钻转动旋入瓶塞内,然后再带动瓶塞脱离酒瓶,从而完成开瓶动作: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上述开瓶器存在诸多的缺陷,例如:开瓶时必须将酒瓶推到螺旋钻正下方,且使螺旋钻尽可能位于瓶塞轴线上,然后左手固定酒瓶,右手旋动并将螺旋钻旋入瓶塞,只有等到瓶塞相对瓶嘴转动才可将瓶塞拔出,费时费力且使用非常不方便。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形式各样的电动开瓶器,但是现有的电动开瓶器需要通过控制按钮退塞,而且现有的开瓶器通过充电线或者底座充电,需要区分正负极方向插电才能正常充电,自动化程度低,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设有不用区分正负极方向充电的充电底座,充电更加方便快捷,自动化程度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表面套接有外套筒,所述壳体内部上侧设有充电电池、主控PCB板、驱动电机,所述充电电机、驱动电机分别与主控PCB板连接,所述壳体内由上至下还依次设有减速齿轮箱、传动轴、螺旋钩,所述驱动电机下端的动力输出轴与减速齿轮箱驱动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箱通过传动轴与螺旋钩连接,所述壳体内部下侧设有开瓶套,所述开瓶套上端弹性固定在壳体内部,所述螺旋钩下端贯穿开瓶套;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上壳、底座下壳,所述底座上壳与底座下壳固定,所述底座上壳上端两侧设有卡槽,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设有卡扣,所述充电底座通过卡槽和卡扣与壳体下端固定;所述底座上壳与底座下壳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固定设有充电PCB板,所述充电PCB板上连接有第一充电弹簧,所述第一充电弹簧连接有充电触点,所述底座上壳表面两侧设有充电孔,所述充电触点贯穿充电孔凸出在底座上壳表面,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设有与充电触点相应的充电连接片,所述壳体内还固定设有充电转向PCB板和第二充电弹簧,所述充电转向PCB板分别与第二充电弹簧和充电电池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弹簧与充电连接片弹性连接。具体地,所述充电转向PCB板上设有四个用于充电转向的二极管,所述壳体两侧的充电连接片分别通过一个正向串联的二极管与充电电池正极连接,所述壳体两侧的充电连接片还分别通过一个反向串联的二极管与充电电池负极连接。具体地,所述充电电池正极连接着高电位,所述充电电池负极连接着低电位。具体地,所述二极管为IN4007二极管。具体地,所述壳体内部上端设有复位开关和开瓶开关,所述复位开关与主控PCB板连接,所述壳体上端还设有复位孔,所述复位开关设于复位孔内。具体地,所述底座上壳上端还设有割纸刀粒。具体地,所述割纸刀粒为圆形或异形割纸刀粒,所述割纸刀粒至少设有一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便于充电的自动退塞开瓶器能够实现全自动开瓶和退塞,设置有充电底座,开瓶器壳体内设有充电转向PCB板,需要充电时,只需要直接把开瓶器壳体下端插接在充电底座上,可以不用区分正负极,使得充电连接片与充电底座上的充电触点接触,即可进行充电。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且充电更加方便快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充电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具体实施例充电转向PCB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壳体;2.外套筒;3.充电电池;4.主控PCB板;5.驱动电机;6.减速齿轮箱;7.传动轴;8.螺旋钩;9.充电底座;91.底座上壳;911.卡槽;92.底座下壳;93.充电PCB板;931.第一充电弹簧;932.充电触点;94.割纸刀粒;10.开瓶套;11.充电连接片;12.充电转向PCB板;13.第二充电弹簧。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关于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表面套接有外套筒2,所述壳体1内部上侧设有充电电池3、主控PCB板4、驱动电机5,所述充电电机3、驱动电机5分别与主控PCB板4连接,所述壳体1内由上至下还依次设有减速齿轮箱6、传动轴7、螺旋钩8,所述驱动电机5下端的动力输出轴与减速齿轮箱6驱动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箱6通过传动轴7与螺旋钩8连接,所述壳体1内部下侧设有开瓶套10,所述开瓶套10上端弹性固定在壳体1内部,所述螺旋钩8下端贯穿开瓶套10;还包括充电底座9,所述充电底座9包括底座上壳91、底座下壳92,所述底座上壳91与底座下壳92固定,所述底座上壳91上端两侧设有卡槽911,所述壳体1下端两侧设有卡扣,所述充电底座9通过卡槽911和卡扣与壳体1下端固定;所述底座上壳91与底座下壳92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固定设有充电PCB板93,所述充电PCB板93上连接有第一充电弹簧931,所述第一充电弹簧931连接有充电触点932,所述底座上壳91表面两侧设有充电孔,所述充电触点932贯穿充电孔凸出在底座上壳91表面,所述壳体1下端两侧设有与充电触点932相应的充电连接片11,所述壳体1内还固定设有充电转向PCB板12和第二充电弹簧13,所述充电转向PCB板12分别与第二充电弹簧13和充电电池3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弹簧13与充电连接片11弹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便于充电的自动退塞开瓶器能够实现全自动开瓶和退塞,设置有充电底座9,开瓶器壳体1内设有充电转向PCB板12,需要充电时,只需要直接把开瓶器壳体1下端插接在充电底座9上,可以不用区分正负极,使得充电连接片11与充电底座9上的充电触点932接触,即可进行充电。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操作简单,充电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充电底座9可以起到防护盖的作用,避免尖锐的螺旋钩损伤人体或物体。具体地,所述充电转向PCB板12上设有四个用于充电转向的二极管,所述壳体1两侧的充电连接片11分别通过一个正向串联的二极管与充电电池3正极连接,所述壳体1两侧的充电连接片11还分别通过一个反向串联的二极管与充电电池3负极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实现开瓶器充电时不用区分正负极。具体地,所述充电电池3正极连接着高电位,所述充电电池3负极连接着低电位。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需要保证充电电池3的正极输入的始终接着高电位,负极输入端始终接着低电位。具体地,所述二极管为IN4007二极管。具体地,所述壳体1内部上端设有复位开关和开瓶开关,所述复位开关与主控PCB板4连接,所述壳体1上端还设有复位孔,所述复位开关设于复位孔内。通过上述结构,如果出现开瓶异常,如瓶塞卡在开瓶器里退不出来,只需要用针通过复位孔触发复位开关,一步一步把酒塞退出,即可使得开瓶器恢复正常。具体地,所述底座上壳91上端还设有割纸刀粒94。通过上述结构,当需要将酒瓶的锡纸割破时,便可以使用充电底座9上的割纸刀粒94将锡纸割破。具体地,所述割纸刀粒94为圆形或异形割纸刀粒94,所述割纸刀粒94设有一个或两个。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割纸刀粒94,割纸刀粒94可以是圆形或者异形的。请参阅图3所示,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底座上壳91的容置腔内固定设有充电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表面套接有外套筒,所述壳体内部上侧设有充电电池、主控PCB板、驱动电机,所述充电电机、驱动电机分别与主控PCB板连接,所述壳体内由上至下还依次设有减速齿轮箱、传动轴、螺旋钩,所述驱动电机下端的动力输出轴与减速齿轮箱驱动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箱通过传动轴与螺旋钩连接,所述壳体内部下侧设有开瓶套,所述开瓶套上端弹性固定在壳体内部,所述螺旋钩下端贯穿开瓶套;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上壳、底座下壳,所述底座上壳与底座下壳固定,所述底座上壳上端两侧设有卡槽,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设有卡扣,所述充电底座通过卡槽和卡扣与壳体下端固定;所述底座上壳与底座下壳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固定设有充电PCB板,所述充电PCB板上连接有第一充电弹簧,所述第一充电弹簧连接有充电触点,所述底座上壳表面两侧设有充电孔,所述充电触点贯穿充电孔凸出在底座上壳表面,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设有与充电触点相应的充电连接片,所述壳体内还固定设有充电转向PCB板和第二充电弹簧,所述充电转向PCB板分别与第二充电弹簧和充电电池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弹簧与充电连接片弹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充电的全自动开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表面套接有外套筒,所述壳体内部上侧设有充电电池、主控PCB板、驱动电机,所述充电电机、驱动电机分别与主控PCB板连接,所述壳体内由上至下还依次设有减速齿轮箱、传动轴、螺旋钩,所述驱动电机下端的动力输出轴与减速齿轮箱驱动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箱通过传动轴与螺旋钩连接,所述壳体内部下侧设有开瓶套,所述开瓶套上端弹性固定在壳体内部,所述螺旋钩下端贯穿开瓶套;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上壳、底座下壳,所述底座上壳与底座下壳固定,所述底座上壳上端两侧设有卡槽,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设有卡扣,所述充电底座通过卡槽和卡扣与壳体下端固定;所述底座上壳与底座下壳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固定设有充电PCB板,所述充电PCB板上连接有第一充电弹簧,所述第一充电弹簧连接有充电触点,所述底座上壳表面两侧设有充电孔,所述充电触点贯穿充电孔凸出在底座上壳表面,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设有与充电触点相应的充电连接片,所述壳体内还固定设有充电转向PCB板和第二充电弹簧,所述充电转向PCB板分别与第二充电弹簧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韶朱海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科力通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