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前表面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器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三垫板,所述第三垫板的外侧上下均安装有第二固定块,所述弹簧的内腔设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三固定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底部安装有支架。该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将支架固定在动力工程机械上,从而使第二支杆支撑第二连接杆,从而使第一固定板做到支撑,从而做到可以对该散热装置进行拆卸作用,从而做到当散热装置损坏时,可以更换散热装置,可以使整个机械继续工作,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散热装置
,具体为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散热系统采用直接风冷或与整机冷却水道相通的共同冷却方式。风冷式散热系统需要冷却的元件只能安装在散热进风处,虽然安装和冷却方便简单,但冷却元件的安装位置受到限制,容易对整机的散热性能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于某些散热性能要求较高的冷却元件,风冷很难达到其要求的散热能力,而且冷却温度不易控制。对于与整机冷却水道相通的共同冷却方式只适用于被冷却元件所需散热参数与整机散热参数相同或相近时的散热系统。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系统,该系统的散热能力能满足混合动力各元件散热需求,而且安装位置和冷却参数不受整机空间和参数限制,使其节能效果达到最佳发挥,例如申请号为201220742386.X的技术专利,包括当整车电源旋钮到ON位置启动时,电子水泵电源接通,在电子水泵作用下,冷却液开始流动循环,同时温度阀控开关通过连接线Ⅱ接收整车控制器输送来的温度信号进行档位判断:当冷却液温度小于t℃(t为混合动力元件要求冷却液温度值)时,温度阀控开关档位打至“”的位置,冷却液不经过小型散热器总成,分别通过辅助电机和主控制器进行循环散热;当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t℃时,温度阀控开关档位打至“”的位置,冷却液经过小型散热器总成,由发动机驱动风扇对高温冷却液进行散热。这样冷却液温度会降低到混合动力元件辅助电机和主控制器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内,能够保证它们正常工作,从而能更好地达到节能效果,虽然做到了对机械的散热问题,但是对传统的工程机械来说,无法做到固定和拆卸作用,从而当散热器坏的时候,导致整个机械需要修理,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第二连接杆,所述散热器的前表面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器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三垫板,所述第三垫板的外侧上下均安装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外侧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依次贯穿第二固定块。第三垫板和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三垫板的外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侧安装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贯穿第一支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内侧安装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与第一支杆相连,所述第三固定板的通过弹簧与第二垫板相连,所述第二垫板与第二固定板相连,所述弹簧的内腔设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三固定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底部安装有支架。优选的,所述散热器的底部安装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二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四角均安装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分别与散热器和第二连接杆相连。优选的,所述支架的底部安装有橡胶垫。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侧安装有硅胶垫。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外壁套有橡胶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将支架固定在动力工程机械上,从而使第二支杆支撑第二连接杆,从而使第一固定板做到支撑,向外侧移动第二固定板,从而使第二垫板向外侧移动,从而使弹簧受到拉力,从而使第三连接杆向外侧移动,从而使第一固定块向外侧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板向外侧移动,将散热器放置在第一固定板的顶部,松开第二固定板,从而使第二固定板通过弹簧的拉力向内侧移动,从而使第三连接杆向内侧移动,从而使第一固定块向内侧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板向内侧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板与散热器紧密贴合,从而做到对散热器的夹紧,从而做到对散热器的固定,连接散热器的外接电源,从而做到对该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做到散热,从而做到可以对该散热装置进行拆卸作用,从而做到当散热装置损坏时,可以更换散热装置,可以使整个机械继续工作,省时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支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杆结构示意图;图4位为本技术的支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散热器,2、第一支杆,3、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5、支架,6、橡胶垫,7、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散热口,10、橡胶套,11、第二垫板,12、弹簧,13、第一支杆,14、第一连接板,15、硅胶垫,16、第一固定块,17、第三连接杆,18、第三固定板,19、第三垫板,20、固定杆,21、第二连接板,22、第二固定块,23、第二支杆,24、第三连接板,25、第三固定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1第二连接杆4,散热器1的前表面设有散热口9,通过连接散热器1的外接电源,从而使散热器1工作,从而使通过散热口9进行散热,散热器1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板7,第一固定板7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三垫板19,第三垫板19的外侧上下均安装有第二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22的外侧设有固定杆20,固定杆20依次贯穿第二固定块22、第三垫板19和第一固定板7,通过固定杆20,从而使第三垫板19做到固定作用,第三垫板19的外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杆3,通过第三垫板19的固定,从而使第一连接杆3做到固定作用,第一连接杆3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支杆2,第一支杆2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8的内侧安装有第三连接杆17,第三连接杆17贯穿第一支杆2,第三连接杆17的内侧安装有第一固定块16,第一固定块16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板14,通过第一连接板14与散热器1相贴合,从而做到对散热器的固定,第三连接杆17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板18,第三固定板18与第一支杆2相连,第三固定板18的通过弹簧12与第二垫板11相连,弹簧12的弹性系数为10N/CM-20N/CM,通过弹簧12从而做到对第一连接板14进行夹紧,第二垫板11与第二固定板8相连,弹簧12的内腔设有第一支杆13,第一支杆13与第三固定板18相连,第二连接杆4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支杆23,第二支杆23的底部安装有支架5,通过支架5从而做到对散热器的支撑,散热器1的底部安装有第三连接板24,第三连接板24通过第一连接杆3与第二连接板21相连,第一连接杆3通过第二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杆4相连,第一连接杆3的四角均安装有第三固定块25,第三固定块25分别与散热器1和第二连接杆4相连,支架5的底部安装有橡胶垫6,第一连接板14的内侧安装有硅胶垫15,第二固定板8的外壁套有橡胶套10。当需要该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散热装置时,将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1)和第二连接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的前表面设有散热口(9),所述散热器(1)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三垫板(19),所述第三垫板(19)的外侧上下均安装有第二固定块(22),所述第二固定块(22)的外侧设有固定杆(20),所述固定杆(20)依次贯穿第二固定块(22)、第三垫板(19)和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三垫板(19)的外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支杆(2),所述第一支杆(2)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板(8),所述第二固定板(8)的内侧安装有第三连接杆(17),所述第三连接杆(17)贯穿第一支杆(2),所述第三连接杆(17)的内侧安装有第一固定块(16),所述第一固定块(16)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板(14),所述第三连接杆(17)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板(18),所述第三固定板(18)与第一支杆(2)相连,所述第三固定板(18)的通过弹簧(12)与第二垫板(11)相连,所述第二垫板(11)与第二固定板(8)相连,所述弹簧(12)的内腔设有第一支杆(13),所述第一支杆(13)与第三固定板(18)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支杆(23),所述第二支杆(23)的底部安装有支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1)和第二连接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的前表面设有散热口(9),所述散热器(1)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三垫板(19),所述第三垫板(19)的外侧上下均安装有第二固定块(22),所述第二固定块(22)的外侧设有固定杆(20),所述固定杆(20)依次贯穿第二固定块(22)、第三垫板(19)和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三垫板(19)的外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支杆(2),所述第一支杆(2)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板(8),所述第二固定板(8)的内侧安装有第三连接杆(17),所述第三连接杆(17)贯穿第一支杆(2),所述第三连接杆(17)的内侧安装有第一固定块(16),所述第一固定块(16)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板(14),所述第三连接杆(17)的上下均设有第三固定板(18),所述第三固定板(18)与第一支杆(2)相连,所述第三固定板(18)的通过弹簧(12)与第二垫板(11)相连,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晶,
申请(专利权)人:彭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