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打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5328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线打磨系统,涉及电力维修工具技术领域;其包括打磨钳、互联网、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所述打磨钳包括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第一钳口、第二钳口、张紧装置、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打磨模块,所述智能终端与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识别配合,所述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并双向通信,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打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打磨钳、服务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互联网互通互联;其通过电子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电动打磨输电导线,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统一地智能管控打磨钳,使得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线打磨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力维修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导线打磨系统。
技术介绍
输电线路长期运行于野外环境,受风、霜、雨、雪等自然环境影响,输电导线容易发生锈蚀、断裂等情况,严重威胁线路的安全运行,需要及时处理。目前并没有专用的修补输电导线的打磨系统,进行维修时,人工打磨输电导线费时费力,打磨工具不能统一地智能管控,运维效率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通过电子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电动打磨输电导线,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统一地智能管控打磨钳,使得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包括打磨钳、互联网、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所述打磨钳包括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第一钳口、第二钳口、张紧装置、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打磨模块,所述第一钳口与第一手柄连接,所述第二钳口与第二手柄连接,所述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第一钳口和第二钳口组成钳体,所述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铰接并通过张紧装置活动配合,所述智能终端与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识别配合,所述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并双向通信,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打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打磨钳、服务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互联网互通互联。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为二维码并粘贴在钳体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打磨模块包括电机和打磨片,所述打磨片安装在电机的转杆的前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与电机的控制端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钳口与第二钳口闭合后形成圆管并与输电导线包套配合,所述打磨片位于圆管的内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打磨模块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打磨模块和第二打磨模块,所述第一打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打磨片,所述第二打磨模块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打磨片,所述第一打磨片设置在第一钳口的内侧,所述第二打磨片设置在第二钳口的内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打磨钳还包括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与钳体打开或锁闭配合。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卡片、U型槽、第一圆管、第二圆管、第三圆管、螺杆、凸点、滑块、第一弹簧和螺母,所述卡片固定在第一钳口的右侧,所述U型槽开设在卡片上,所述第一圆管固定在第二钳口的右侧前部,所述第二圆管固定在第二钳口的右侧后部,所述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通过销轴与第三圆管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的左端设置在第三圆管上,所述凸点设置在螺杆的左上部,所述螺母与螺杆的右端螺纹连接,所述凸点、滑块、第一弹簧和螺母在螺杆上从左至右依次分布,所述滑块通过第一弹簧在螺杆上滑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卡片的右端设置有倒角,所述滑块为圆管,其下端设置有倒角。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打磨钳还包括警示装置,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与警示装置的控制端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警示装置为蜂鸣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其包括打磨钳、互联网、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打磨钳包括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打磨模块,智能终端与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识别配合,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并双向通信,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打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打磨钳、服务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互联网互通互联。该技术方案,实现了电动打磨输电导线,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统一地智能管控打磨钳,使得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第二,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为二维码并粘贴在钳体上,使用方便,识别效率高,工作稳定。第三,打磨模块包括电机和打磨片,打磨片安装在电机的转杆的前端,控制器的控制端与电机的控制端连接。该技术方案,各部件的适用性好,通用性高,生产加工更简便,使用操作更简便,更省时省力,运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可靠。第四,第一钳口与第二钳口闭合后形成圆管并与输电导线包套配合,打磨片位于圆管的内侧。该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夹住输电导线,打磨效果更好,打磨时飞屑不会外露,使用更安全可靠。第五,打磨模块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打磨模块和第二打磨模块,第一打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打磨片,第二打磨模块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打磨片,第一打磨片设置在第一钳口的内侧,第二打磨片设置在第二钳口的内侧。该技术方案,可以从输电导线的两侧面同时打磨,进一步提升了打磨效果和运维效率。第六,打磨钳还包括锁紧装置,锁紧装置与钳体打开或锁闭配合。该技术方案,在打磨时钳体不会因抖动张开,进一步提升了打磨效果和运维效率,使用更安全可靠。第七,锁紧装置包括卡片、U型槽、第一圆管、第二圆管、第三圆管、螺杆、凸点、滑块、第一弹簧和螺母,卡片固定在第一钳口的右侧,U型槽开设在卡片上,第一圆管固定在第二钳口的右侧前部,第二圆管固定在第二钳口的右侧后部,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通过销轴与第三圆管转动连接,螺杆的左端设置在第三圆管上,凸点设置在螺杆的左上部,螺母与螺杆的右端螺纹连接,凸点、滑块、第一弹簧和螺母在螺杆上从左至右依次分布,滑块通过第一弹簧在螺杆上滑动。该技术方案,结构巧妙、简单、牢固,锁闭或打开操作更简便,锁闭更可靠,使用更安全。第八,卡片的右端设置有倒角,滑块为圆管,其下端设置有倒角。优点在于锁闭或打开操作时更顺畅,操作更方便。第九,打磨钳还包括警示装置,控制器的控制端与警示装置的控制端连接。该技术方案,方便维修人员快速地从众多的打磨钳中找到要维修的打磨钳,运维效率更高。第十,警示装置为蜂鸣器,优点为在满足提示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生产加工成本更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打磨钳闭合状态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中打磨钳打开状态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框图。其中:1第一手柄、2第二手柄、3第一钳口、4第二钳口、51卡片、52U型槽、53第一圆管、54第二圆管、55第三圆管、56螺杆、57凸点、58滑块、59第一弹簧、6警示装置、71第一打磨片、72第二打磨片、81第一转杆、82第二转杆、9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包括打磨钳、互联网、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所述打磨钳包括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第二钳口4、张紧装置、锁紧装置、警示装置6、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打磨模块。所述张紧装置为第二弹簧,所述警示装置6为蜂鸣器并镶嵌在第一手柄1上,所述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为二维码并粘贴在第一手柄1上。所述第一钳口3与第一手柄1连接,所述第二钳口4与第二手柄2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和第二钳口4组成钳体,所述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2铰接并通过第二弹簧活动配合,所述第一钳口3与第二钳口4闭合后形成圆管并与输电导线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打磨钳、互联网、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所述打磨钳包括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第二钳口(4)、张紧装置、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打磨模块,所述第一钳口(3)与第一手柄(1)连接,所述第二钳口(4)与第二手柄(2)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和第二钳口(4)组成钳体,所述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2)铰接并通过张紧装置活动配合,所述智能终端与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识别配合,所述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并双向通信,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打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打磨钳、服务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互联网互通互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打磨钳、互联网、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所述打磨钳包括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第二钳口(4)、张紧装置、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打磨模块,所述第一钳口(3)与第一手柄(1)连接,所述第二钳口(4)与第二手柄(2)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和第二钳口(4)组成钳体,所述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2)铰接并通过张紧装置活动配合,所述智能终端与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识别配合,所述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并双向通信,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打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打磨钳、服务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互联网互通互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钳身份识别单元(9)为二维码并粘贴在钳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模块包括电机和打磨片,所述打磨片安装在电机的转杆的前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与电机的控制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口(3)与第二钳口(4)闭合后形成圆管并与输电导线包套配合,所述打磨片位于圆管的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线打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模块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打磨模块和第二打磨模块,所述第一打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打磨片(71),所述第二打磨模块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打磨片(72),所述第一打磨片(71)设置在第一钳口(3)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旭何义良张留岗李涛赵建辉徐宽红刘兆威王德志李宁李健时洪刚张建侯江洲张健尚建广张晋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衡水供电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