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路鹏专利>正文

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5010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6 22:58
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所述缝合针为弧形针且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主体部及针尾部,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以形成螺旋式针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缝合针的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两个平坦夹持面,从而配合持针器对针进行夹持固定,两个平坦夹持面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从而形成两平坦夹持面螺旋的主体结构,进而提供多个角度的能配合持针器固定的针体结构,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在深部组织缝合或微创手术缝合时,大大降低缝合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
本技术涉及外科缝合用的缝合针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
技术介绍
缝合是外科手术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几乎所有的手术都需要应用缝合针和缝合线进行结扎与缝合,依据手术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缝合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缝合针由针头、针体、针尾构成。手术中,运用不同的针头(圆形、三角形、菱形、铲形等)进行导向性穿刺。针体的结构同样有矩形、铲形、圆形、鼓形等分别。针尾通常分为带眼孔的传统针尾和开槽嵌套缝线的一体式针尾(中国专利号98223454.6;公开号2324396;日期1999-06-02)。在实际手术中医生通过持针器咬合针体部实现对缝合针的夹持,通过手腕的旋转改变穿刺角度。但在深部组织的缝合或者微创腔镜手术中,这种持针器和缝合针的固定咬合角度,往往无法通过操作者手腕关节的旋转来弥补,从而造成缝合的困难。目前,所有的缝合针的针体设计中,只有圆形针体能保证持针器和缝合针的三维多角度咬合。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夹持圆形针体时极易打滑造成持针器夹持不稳,故临床上多采用带平坦部的针体(如矩形、鼓形等)保证持针器的夹持稳定性。那么,如果有一种针体设计既能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又能实现多角度的缝合方向,将大大降低困难部位的缝合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缝合针由于手腕活动受限或无法用手持针,导致进针方向单一,缝合困难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为弧形针且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主体部及针尾部,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以形成螺旋式针体。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以得到螺旋状的两平坦面。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45度,形成两平坦夹持面呈90度螺旋的主体结构,以提供多角度缝合针的夹持结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两个平坦夹持面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至少为四边形。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呈矩形状,矩形截面的四个转角处均呈圆弧状。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呈鼓形,鼓形的截面具有两个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平坦夹持面,两平坦夹持面之间由圆弧面相连。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针尖部为弧形的圆锥状体、或三棱椎体、或截面呈菱形的椎体、或扁平状锥体。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针尾部为弧形的圆柱体且其径向截面呈圆形,所述针尾部沿其轴向开设有一或两个盲孔。一种医用缝合包,其包括灭菌包装袋、缝合针及缝合线,缝合针为上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且该缝合针的尾端与缝合线相连,所述缝合针及缝合线置于灭菌包装袋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述的缝合针的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两个平坦夹持面,两平坦夹持面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从而配合持针器对针进行夹持固定,两个平坦夹持面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从而形成两平坦夹持面螺旋的主体结构,进而提供多个角度的能配合持针器固定的针体结构,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在深部组织缝合或微创手术缝合时,大大降低缝合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及实施例2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及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所述主体部结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所述主体部结构剖面图;图5是夹持本技术实施例1及实施例2所述医用缝合针的持针器;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中主体部前1/3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中主体部中段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中主体部后1/3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目前带有平坦部的缝合针设计为针体弯折呈一定弧度,使平坦部位于弯针的内外侧,这样,当持针器夹持针体时,保证了夹持的稳定性,但是却限制了针头的穿刺角度,只能依靠手腕的旋转改变穿刺方向;如果采用圆形针体设计,针头穿刺方向角度大为改善,但夹持稳定性变差,对坚韧组织穿刺时,极易出现针头摆动。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许多开腹手术均被微创手术代替,腔镜下缝合十分常见;但常规缝合针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使用带平坦部的缝合针则由于手腕活动受限或无法用手持针,导致进针方向单一,缝合困难;如果使用圆形针体的缝合针则因夹持稳定性差导致穿刺易摆动偏离。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经过对原因的分析,不断研究发现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主体部及针尾部,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以形成螺旋式针体。上述方案中,缝合针的主体部是采用螺旋式针体设计,进而根据持针器夹持针体位置的改变,使针头穿刺方向随之改变,并且,由于夹持针体的截面为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平坦夹持面,进而保证夹持稳定性,大大减少了困难部位的缝合难度。使用时,持针器夹持针体的前1/3部分时,针头呈前下角度的夹持状态,当持针器夹持针体的中1/3部分时,针头呈正前或接近正前夹持状态(基本等同于常规缝合针的夹持状态),当持针器夹持针体的后1/3部分时,针头呈前上角度的夹持状态;那么外科医生通过持针器针体点位的不同,获得更大范围的进针角度,实现对组织的几乎无死角缝合,同时针体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平坦夹持面进而保证持针器的稳定性,不论如何旋转,针体截面最大直径一致,因此不增加对组织的损伤,可运用于无损伤缝合针的设计;主体部的各平坦面的边缘必须经过倒角处理,避免针体对组织的锐性切割。另外,上述的缝合针的针头尖削部分与螺旋形针体过渡平顺,在经过边缘打磨倒角后,侧面没有刃口,同样不对组织造成切割,在缝合针足够细小的情况下,其穿刺缝隙同样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提供了无限接近无损伤缝合针的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结合图1至图2所示,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该缝合针呈弧形状且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1、主体部2及针尾部3。结合图1至图2所示,所述针尖部1为弧形状并且其可呈圆锥状体、或三棱椎体、或截面呈菱形的椎体、或扁平状的铲状锥体、或钝针等,而针尖部优选为圆锥状的弧形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缝合针的针尖部1为圆锥状的弧形体。结合图1至图2所示,所述针尾部3为弧形的圆柱体且其径向截面呈圆形,所述针尾部3沿其轴向开设有一或两个盲孔31具体的说:当针尾部3开设一个盲孔31,且该盲孔31嵌套缝线;当针尾部3开设两个盲孔时,两个盲孔并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针尾部3开设一个盲孔31为例进行说明。结合图1至图2所示,所述主体部2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21,且各平坦夹持面21与相邻侧面的对接处呈圆弧形,具体的说:所述各平坦夹持面21与其相邻侧面对接处形成的棱边,经过倒圆角工艺处理,进而形成圆弧形,使得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的对接处外表面光滑,避免所述缝合针在使用过程中,其棱边对生物组织进行锐性切割,进而无限接近理论上无损伤缝合针的要求(结合图3及图4所示);该主体部2的两平坦夹持面21沿缝合针轴向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特征在于:其为弧形针且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主体部及针尾部,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以形成螺旋式针体。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特征在于:其为弧形针且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主体部及针尾部,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以形成螺旋式针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以得到螺旋状的两平坦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45度,形成两平坦夹持面呈90度螺旋的主体结构,以提供多角度缝合针的夹持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平坦夹持面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至少为四边形。6.根据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路鹏
申请(专利权)人:吴路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