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机械结构设计,设计两套同步工作的电控下落装置,利用彼此同步工作的转动驱动电机(5)驱动所连驱动齿轮(6)转动,并结合驱动齿轮(6)与螺杆(4)的齿纹咬合,控制两螺杆(4)沿套管(3)直线移动,同时,将渔网(1)开口边缘通过底端固定连接、顶端连接浮球(7)的方式,与两螺杆(4)相连接,在两螺杆(4)彼此同步工作下,实现渔网(1)的撒网、拖拽式捕捞、收网操作,整个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有效提高了捕鱼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捕捞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是养殖行业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们依赖于水产的饮食,如日常粮食一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供给的方式,正逐渐向人工水产养殖产业转变,各式水产养殖正逐步各地展开,而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捕捞工作来说,是水产养殖最后的重要环节,并且捕捞也是水产脱离江河湖泊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型捕捞船用于水产的捕捞工作当中,诸如在船尾的水域中进行撒网,用于船舶的航行,拖动渔网在水中进行拖拽式捕捞,具有单次捕捞量大的优点,但是现有的拖拽式撒网捕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还需人工操作配合,捕捞一次工作量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电控机械结构设计,能够自动实现撒网、收网操作,有效提高捕鱼工作效率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将渔网拖挂于船尾的水中,通过船舶的航行实现捕捞,包括两套彼此结构相同的电控下落装置,其中,各电控下落装置分别均包括L形支架、套管、螺杆、转动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各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的其中一端与套管的侧面相固定连接,套管的内径与螺杆的外径相适应,套管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在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螺杆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活动穿过套管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套管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位于套管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的齿纹与螺杆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随转动驱动电机对驱动齿轮的驱动、在套管中沿套管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船尾的甲板边缘,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与船尾甲板所连位置之间的连线与船舶的直线航行方向相垂直,且L形支架上所连套管位于船尾甲板外侧,以及套管与竖直方向成预设锐角角度夹角;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彼此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彼此的工作高度相同;渔网开口上彼此相对的两边缘、分别连接于两螺杆上位于对应套管下方的杆身上,且螺杆底端与渔网开口边缘相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以及渔网边缘上与对应螺杆相连接的最高位置分别设置浮球,渔网边缘与对应螺杆的其余连接位置均为活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电控下落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均为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表面与驱动齿轮表面均喷涂包裹耐腐蚀层。本技术所述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计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机械结构设计,设计两套同步工作的电控下落装置,利用彼此同步工作的转动驱动电机驱动所连驱动齿轮转动,并结合驱动齿轮与螺杆的齿纹咬合,控制两螺杆沿套管直线移动,同时,将渔网开口边缘通过底端固定连接、顶端连接浮球的方式,与两螺杆相连接,在两螺杆彼此同步工作下,实现渔网的撒网、拖拽式捕捞、收网操作,整个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有效提高了捕鱼的工作效率;(2)本技术设计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中,针对各电控下落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进一步均设计为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使得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船舶撒网捕捞装置的人性化设计;(3)本技术设计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中,针对各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表面与驱动齿轮表面,均进一步喷涂包裹耐腐蚀层,能够有效应对长期的水中作业,避免工件表面腐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设计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渔网,2.L形支架,3.套管,4.螺杆,5.转动驱动电机,6.驱动齿轮,7.浮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实际应用中,将渔网1拖挂于船尾的水中,通过船舶的航行实现捕捞,具体包括两套彼此结构相同的电控下落装置,其中,各电控下落装置分别均包括L形支架2、套管3、螺杆4、无刷转动驱动电机、驱动齿轮6;各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的其中一端与套管3的侧面相固定连接,套管3的内径与螺杆4的外径相适应,套管3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3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3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6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无刷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6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6在无刷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螺杆4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6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4活动穿过套管3的两端,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套管3的侧面,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3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6位于套管3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6的齿纹与螺杆4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4随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对驱动齿轮6的驱动、在套管3中沿套管3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船尾的甲板边缘,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与船尾甲板所连位置之间的连线与船舶的直线航行方向相垂直,且L形支架2上所连套管3位于船尾甲板外侧,以及套管3与竖直方向成预设锐角角度夹角;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的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彼此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4彼此的工作高度相同;渔网1开口上彼此相对的两边缘、分别连接于两螺杆4上位于对应套管3下方的杆身上,且螺杆4底端与渔网1开口边缘相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以及渔网1边缘上与对应螺杆4相连接的最高位置分别设置浮球7,渔网1边缘与对应螺杆4的其余连接位置均为活动连接;各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4表面与驱动齿轮6表面均喷涂包裹耐腐蚀层。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机械结构设计,设计两套同步工作的电控下落装置,利用彼此同步工作的转动驱动电机5驱动所连驱动齿轮6转动,并结合驱动齿轮6与螺杆4的齿纹咬合,控制两螺杆4沿套管3直线移动,同时,将渔网1开口边缘通过底端固定连接、顶端连接浮球7的方式,与两螺杆4相连接,在两螺杆4彼此同步工作下,实现渔网1的撒网、拖拽式捕捞、收网操作,整个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有效提高了捕鱼的工作效率;针对各电控下落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5,进一步均设计为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使得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船舶撒网捕捞装置的人性化设计;以及针对各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4表面与驱动齿轮6表面,均进一步喷涂包裹耐腐蚀层,能够有效应对长期的水中作业,避免工件表面腐蚀。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具体应用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首先控制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的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同步工作,分别经针对所连驱动齿轮6的驱动转动,基于驱动齿轮6与螺杆4的齿纹咬合,推动两螺杆4同步向下移动,即同步向下伸入水中,由于螺杆4底端与渔网1开口边缘相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则伴随两螺杆4的同步下移,渔网1开口边缘的最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将渔网(1)拖挂于船尾的水中,通过船舶的航行实现捕捞,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套彼此结构相同的电控下落装置,其中,各电控下落装置分别均包括L形支架(2)、套管(3)、螺杆(4)、转动驱动电机(5)、驱动齿轮(6);各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的其中一端与套管(3)的侧面相固定连接,套管(3)的内径与螺杆(4)的外径相适应,套管(3)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3)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3)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6)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5)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6)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6)在转动驱动电机(5)的驱动下转动;螺杆(4)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6)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4)活动穿过套管(3)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5)固定设置于套管(3)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5)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3)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6)位于套管(3)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6)的齿纹与螺杆(4)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4)随转动驱动电机(5)对驱动齿轮(6)的驱动、在套管(3)中沿套管(3)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船尾的甲板边缘,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与船尾甲板所连位置之间的连线与船舶的直线航行方向相垂直,且L形支架(2)上所连套管(3)位于船尾甲板外侧,以及套管(3)与竖直方向成预设锐角角度夹角;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5)彼此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落装置中螺杆(4)彼此的工作高度相同;渔网(1)开口上彼此相对的两边缘、分别连接于两螺杆(4)上位于对应套管(3)下方的杆身上,且螺杆(4)底端与渔网(1)开口边缘相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以及渔网(1)边缘上与对应螺杆(4)相连接的最高位置分别设置浮球(7),渔网(1)边缘与对应螺杆(4)的其余连接位置均为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将渔网(1)拖挂于船尾的水中,通过船舶的航行实现捕捞,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套彼此结构相同的电控下落装置,其中,各电控下落装置分别均包括L形支架(2)、套管(3)、螺杆(4)、转动驱动电机(5)、驱动齿轮(6);各电控下落装置中,L形支架(2)的其中一端与套管(3)的侧面相固定连接,套管(3)的内径与螺杆(4)的外径相适应,套管(3)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3)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3)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6)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5)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6)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6)在转动驱动电机(5)的驱动下转动;螺杆(4)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6)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4)活动穿过套管(3)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5)固定设置于套管(3)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5)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3)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6)位于套管(3)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6)的齿纹与螺杆(4)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4)随转动驱动电机(5)对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跑,李红霞,强俊,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