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403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4:17
车辆后部结构。为使从悬挂部件输入的负荷从轮罩内加强件平滑传递到侧围内梁并提高负荷分散效果等。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具有处于中间部的悬挂部件用安装面(32a)的轮罩内板(3)和设置于轮罩内板(3)的中间部的车室内侧的轮罩内加强件(4),其中加强件(4)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41)并且截面形成为U字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61)的截面为U字状的前侧围内梁(6)设置于加强件(4)上方的车辆前方侧,前侧梁(6)的后端凸缘(6a)在车室内侧重合于加强件(4)的状态下接合到加强件(4),且前侧梁(6)的平面部(61)和加强件(4)的平面部(41)彼此接合成连续的平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安装悬挂部件的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用于对行进中的车辆等进行减振的悬挂部件(后悬挂装置)安装于车体侧壁的后轮罩,并且支撑悬挂部件的上部的悬挂塔部一体地设置于后轮罩。在这样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输入到悬挂部件的负荷通过悬挂塔部传递到后轮罩,因而传递到后轮罩的负荷分散到车体各部,并且必须由后轮罩确保悬挂部件的支撑刚性。在一些传统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设置有从后轮罩的上部通过立柱部向上延伸至车顶纵梁部的立柱内加强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车辆后部结构中,立柱内加强件的U字状截面顶部接合到加强悬挂塔部的悬挂塔加强件,传递到后轮罩的负荷分散于车体车顶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277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上述传统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输入到后轮罩的向上负荷易于集中于悬挂塔加强件的车辆上侧的结合点,因而,存在该接合点等发生弯曲和变形的风险。鉴于这样的情况作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车辆后部结构,其能够通过使从悬挂部件输入的负荷从轮罩内加强件平滑地传递到侧围内梁来提高负荷分散的效果,并且抑制车体的变形。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包括:后地板面板,其形成车辆后部的地板面;轮罩内板,其布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具有接合到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端部并且具有用于将悬挂部件安装于中间部的安装面;轮罩内加强件,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板的所述中间部的车室内侧;以及侧车体外板,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车室外侧,其中: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并且截面形成为U字状,在所述轮罩内加强件上方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截面为U字状的前侧围内梁,所述前侧围内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后端凸缘在车室内侧重合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状态下接合到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并且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平面部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平面部彼此接合形成连续的平面。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地板面板,其形成车辆后部的地板面;轮罩内板,其布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具有接合到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端部并且具有用于将悬挂部件安装于中间部的安装面;轮罩内加强件,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板的所述中间部的车室内侧;以及侧车体外板,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车室外侧。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并且截面形成为U字状,在所述轮罩内加强件上方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截面为U字状的前侧围内梁,所述前侧围内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后端凸缘在车室内侧重合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状态下接合到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并且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平面部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平面部接合形成连续的平面。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使由轮罩内加强件接收的来自悬挂部件的负荷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轮罩内加强件平滑地传递到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侧围内梁,因而能够降低接合部等的负荷集中,能够提高整个车辆后部的负荷分散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车体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适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后轮罩及其周边从车室内侧的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是适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后轮罩及其周边从车室内侧的侧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是适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后轮罩及其周边从车室外侧的侧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基于附图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至图6均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在附图中,箭头Fr指示车辆前方,箭头O指示车辆外侧的方向,箭头R指示车室内侧的方向,箭头U指示车辆上方。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地板面板11,其形成车辆后部1的地板面;后轮罩2的轮罩内板3,该轮罩内板3布置于后地板面板11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11a且具有接合到后地板面板11的下端;轮罩内加强件4,其设置于轮罩内板3的中间部的车室内侧;侧车体外板5,其设置于轮罩内加强件4的车辆外侧。整个后轮罩2向车辆上方弯曲、形成为包围未示出的轮胎上方侧的拱状,并且后轮罩2包括布置于车室内侧的轮罩内板3以及布置于车室外侧的轮罩外板21。轮罩内板3向车室内侧鼓出,轮罩外板21向车室外侧鼓出,并且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的上侧外周部的重合部分彼此接合,于是构成了包围轮胎上方侧的中空状后轮罩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罩内板3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侧的前部内板31、位于中间位置的中部内板32以及位于后方侧的后部内板33,并且这些前部内板31、中部内板32和后部内板33是相邻的重合部分彼此接合的三个不同的板。其中,中部内板32是对使行进中的车辆减振的悬挂部件(未示出)等进行保持的内板,并且中部内板32具有用于允许悬挂部件安装于中间部分的上部的安装面32a。因此,中部内板32从轮罩内板3的上部朝向车室内侧向下倾斜延伸预定的长度,并且安装面32a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实质水平的平坦面形状。另一方面,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罩内加强件4为加强轮罩内板3的中间部的支柱塔(struttower)。因此,轮罩内加强件4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41并且截面形成为U字状,下端部4a的前后部分与中部内板32的安装面32a的前后部分分别接合。此外,轮罩内加强件4的上端部4b定位成延伸至后述的侧围风口部51。截面为U字状的前侧围内梁6设置于轮罩内加强件4上方的车辆前方侧,该前侧围内梁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61。该前侧围内梁6的后端凸缘6a在车室内侧重合于轮罩内加强件4的状态下接合,前侧围内梁6的平面部61和轮罩内加强件4的平面部41彼此接合形成连续的平面。因此,轮罩内加强件4的U字状截面形成于前侧围内梁6的后端凸缘6a的车室外侧,因而提高了前侧围内梁6与轮罩内加强件4的接合部分的刚性。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前侧围内梁6的前端凸缘6b从后轮罩2向车顶侧的侧围内上板12延伸,并且接合到形成侧门开口部的车室内侧的侧围内前板13。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截面为U字状的后侧围内梁7设置于轮罩内加强件4的上方的车辆后方侧,该后侧围内梁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71。该后侧围内梁7的前端凸缘7a在车室内侧重合于轮罩内加强件4的状态下接合至轮罩内加强件4,后侧围内梁7的平面部71和轮罩内加强件4的平面部41彼此接合形成连续的平面。因此,轮罩内加强件4的U字状截面形成于后侧围内梁7的前端凸缘7a的车室外侧,因而提高了后侧围内梁7与轮罩内加强件4的接合部分的刚性。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后侧围内梁7的后端凸缘7b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接合到形成后门开口部的车室内侧的后立柱内板14。即,如图2所示,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包括:后地板面板,其形成车辆后部的地板面;轮罩内板,其布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具有接合到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端部并且具有用于将悬挂部件安装于中间部的安装面;轮罩内加强件,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板的所述中间部的车室内侧;以及侧车体外板,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车室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并且截面形成为U字状,在所述轮罩内加强件上方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截面为U字状的前侧围内梁,所述前侧围内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后端凸缘在车室内侧重合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状态下接合到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并且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平面部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平面部彼此接合形成连续的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8 JP 2017-089829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包括:后地板面板,其形成车辆后部的地板面;轮罩内板,其布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具有接合到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端部并且具有用于将悬挂部件安装于中间部的安装面;轮罩内加强件,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板的所述中间部的车室内侧;以及侧车体外板,其设置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车室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并且截面形成为U字状,在所述轮罩内加强件上方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截面为U字状的前侧围内梁,所述前侧围内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后端凸缘在车室内侧重合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状态下接合到所述轮罩内加强件,并且所述前侧围内梁的平面部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平面部彼此接合形成连续的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罩内加强件上方的车辆后方侧设置有截面为U字状的后侧围内梁,所述后侧围内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布置成朝向车室内侧的平面部,所述后侧围内梁的前端凸缘在车室内侧重合于所述轮罩内加强件的状态下接合到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井勇人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