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感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1380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淬火感应器,涉及金属热处理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淬火感应器,其需要使用者多次调解工件位置,才能将工件移动至合适位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有效圈,所述有效圈侧面设置有若干间距调节杆,所述间距调节杆朝向有效圈中心一侧延伸,且滑移连接于有效圈,所述间距调节杆滑移方向平行于间距调节杆长度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淬火感应器,可以方便使用者快速将工件置于有效圈内合适位置,方便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淬火感应器
本技术涉及金属热处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淬火感应器。
技术介绍
轨道,是目前被普遍被使用的一种基础工件;在使用的过程中,轨道由于长期处于摩擦,其表面磨损相对严重。为了抵抗磨损,现有的手段是加强轨道的硬度和强度,许多生产厂家都采用对轨道淬火的方式来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强度,以应对磨损。淬火,是金属热处理技术的一种,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使得金属达到预期效果和性能的工艺。大多生产厂家采用中频、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对轨道进行淬火,中频、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包括电源装置和淬火感应器(淬火感应圈)。现有的,淬火感应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将轨道置于淬火有效圈内时,使用者需要多次人工调节轨道位置,使其和淬火感应器的有效圈之间的间距合适,而非偏向一侧,甚至抵触,毕竟上述情况不但影响加热工件,还影响冷却工件热区,导致影响淬火效果。由于人工调节阶段,没有有效、直接的辅助参考物,使用者完全依靠眼里观察,导致需要多次操作,且最终调节效果受到使用者主观意识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淬火感应器,可以方便使用者快速、便捷的将工件移动至有效圈的合适位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有效圈,所述有效圈侧面设置有若干间距调节杆,所述间距调节杆朝向有效圈中心一侧延伸,且滑移连接于有效圈,所述间距调节杆滑移方向平行于间距调节杆长度方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在将工件移动至有效圈内后,可以通过滑移间距调节杆,使其抵触工件;之后就可以改变间距调节杆延伸至有效圈内一侧的长度,来改变工件的位置,使工件和有效圈之间的间距处于合适值,以保证工件后续淬火效果;因为可以观察,检测间距调节杆延伸至有效圈内的长度,所以可以相对快速的确定工件位置;同时因为间距调节杆为若干个,所以可以相互配合,以更加快速、便捷的将工件移动至合适位置,方便使用者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距调节杆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通过间距调节杆上的刻度快速确定间距调节杆的位置,从而使用者在第一次调节好工件位置后,可以记下此时间距调节杆的刻度读数,下次再使用时,只需将间距调节杆再次调节到该刻度即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有效圈侧面设置有水圈,所述水圈呈中空管状,所述水圈沿有效圈长度方向延伸,且朝向中心一侧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连通水圈的内腔和外界,所述水圈上连通有进水管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进水管道向水圈内充水,并利用出水孔将水流喷在工件上,以快速对工件冷却,已达到更好的淬火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圈侧面设置有基座,所述间距调节杆螺纹连接于基座,且两端分别延伸出基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间距调节杆螺纹连于接基座,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间距调节杆的方式,实现对间距调节杆的滑移,改变其相对有效圈的长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圈背离有效圈一侧设置有基准块,所述基座开设有契合基准块的卡槽,所述卡槽卡合基准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座通过卡槽卡合基准块的方式实现和水圈连接,从而在必要时,使用者可以将基座拆卸,以避免其影响淬火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距调节杆朝向水圈中心的一端呈锥状,且其锥状尖端朝向水圈中心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间距调节杆的锥状尖端顶住工件,之所以设置锥状,是因为工件朝向间距调节杆的一侧,并不一定有很大的平面供间距调节杆接触,且工件该侧并非一定是平面,若间距调节杆的端部呈柱状等截面较大的形状,就可能会影响抵触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距调节杆的锥状尖端呈圆弧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间距调节杆抵触工件时,可以减小其对工件的损坏,避免影响工件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距调节杆背离水圈中心一端环绕外壁面开设有若干防滑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者拿住间距调节杆背离水圈中心一端时,可以增大其和使用者手部之间的摩擦,方便使用者转动间距调节杆。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有效圈侧面设置水圈,水圈上连接若干基座,基座上螺纹连接间距调节杆,间距调节杆朝向水圈中心一侧延伸,间距调节杆上设置刻度,从而在工件置于有效圈内时,使用者转动间距调节杆,根据刻度来改变间距调节杆延伸至水圈中心一侧的长度,抵触并驱使工件快速移动至合适位置,从而方便使用者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用以展示整体结构;图2为本技术去除水圈后的结构视图,主要用以展示有效圈和导磁体的结构;图3为本技术的水圈和基座的爆炸视图,主要用以展示基准块和间距调节杆的结构。图中:1、接触板;11、安装孔;2、过渡管;3、次级过渡管;4、有效圈;41、导磁体;5、水圈;51、出水孔;52、进水管道;53、出水管道;54、基准块;6、基座;61、卡槽;7、间距调节杆;71、防滑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淬火感应器,参照图1,包括接触板1,其用于将本技术连接于中频、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电源装置上。接触板1为两个,呈横向对称设置;在接触板1上均匀开设有四个安装孔11,以配合对应螺栓将本技术连接于中频、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电源装置。在两个接触板1上分别焊接固定有呈L状的过渡管2,两个过渡管2的转折角相互靠近;两个过渡管2的一端呈相互背离设置,另一端呈平行;接触板1焊接在过渡管2相背离的一段,且相背离的一端的同侧,以便连接于指定位置。参照图1,在两个过渡管2相互平行的一段的端部焊接有次级过渡管3,次级过渡管3沿着过渡管2的延伸方向延伸,且相互交叉错位;两个次级过渡管2交叉错位后继续呈平行状态向前延伸。在两个次级过渡管3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固定有一个有效圈4,有效圈4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工件实际需求而定。本技术选择类似于U状结构的有效圈4,以用于对轨道进行淬火;两个有效圈4于背离过渡管2一端焊接固定在一起,以构成完整回路。参照图2,两个有效圈4呈平行设置,在有效圈4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导磁体41;导磁体41套设,卡定于有效圈4上,用于配合有效圈4生成交变磁场对工件进行淬火。参照图1和图3,为了在将工件加热到指定温度后,能够快速对工件的热区冷却实现淬火,在其中一个有效圈4的侧面通过设置连接块焊接固定有水圈5,水圈5沿有效圈4长度方向延伸。在水圈5朝向中心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出水孔51;在水圈5上还分别连通有进水管道52和出水管道53。使用时,使用者们可以通过进水管道52将水流泵入水圈5内,再利用出水孔51将水喷在工件上,从而达到对工件淬火的目的;若不需要过强的水流对工件冲刷工件的热区,对工件冷却时,部分水流可以通过出水管道53离开。参照图3,在水圈5背离有效圈4一侧焊接固定有三个基准块54,三个基准块54分别焊接固定在水圈5的三条侧边的中点位置。设置基座6,基座6呈块状;在基座6上开设契合基准块54的卡槽61,卡槽61一侧呈开口结构。使用时,卡槽61卡合基准块54,或者说基准块54卡接于卡槽61内,从而将基座6连接于水圈5上。为加强连接效果,基座6上穿设螺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有效圈(4),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圈(4)侧面设置有若干间距调节杆(7),所述间距调节杆(7)朝向有效圈(4)中心一侧延伸,且滑移连接于有效圈(4),所述间距调节杆(7)滑移方向平行于间距调节杆(7)长度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用于加热工件的有效圈(4),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圈(4)侧面设置有若干间距调节杆(7),所述间距调节杆(7)朝向有效圈(4)中心一侧延伸,且滑移连接于有效圈(4),所述间距调节杆(7)滑移方向平行于间距调节杆(7)长度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节杆(7)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圈(4)侧面设置有水圈(5),所述水圈(5)呈中空管状,所述水圈(5)沿有效圈(4)长度方向延伸,且朝向中心一侧开设有若干出水孔(51),所述出水孔(51)连通水圈(5)的内腔和外界,所述水圈(5)上连通有进水管道(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庆良
申请(专利权)人:平湖开铭热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