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包括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所述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之间可拆卸地夹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块状的金属载体,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有一面印刷有作为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蒸汽产生器的发热体与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是完全独立的,并通过组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出现发热体损坏的时候可以更换发热体,进行维修,这并不影响蒸汽产生器其他部件,使维修和更换更为方便,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
本技术涉及家电产品的蒸汽产生器,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
技术介绍
现有蒸汽产生器的发热体如“发热管”均埋藏在化汽室内部,与化汽室形成一个整体。当发热体损坏后整个蒸汽产生器就相当于报废了,不环保且成本较高。因此有待对现有的蒸汽发生器进一步地改进,开发一种发热体与化汽室、熨斗底是完全独立的,维修和更换方便,使用成本低的蒸汽发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体与化汽室、熨斗底是完全独立的,维修和更换方便,使用成本低的蒸汽发生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包括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所述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之间可拆卸地夹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块状的金属载体,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有一面印刷有作为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涂层,所述化汽室主体设置有第一化汽室和第二化汽室,所述导热底板前端设置有第三化汽室,所述第三化汽室底部设置有出蒸汽口。优选地,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印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发热体涂层和第二发热体涂层,分别用于给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提供热源。优选地,所述导热底板的边缘处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固定的螺柱孔。优选地,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覆盖在所述化汽室主体上,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入水口、第一蒸汽连接口和第二蒸汽连接口,所述入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化汽室上方,所述第一蒸汽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化汽室上方,所述第二蒸汽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化汽室上方,所述第一蒸汽连接口与第二蒸汽连接口通过管道进行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化汽室和所述第二化汽室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缺口。优选地,所述第二化汽室内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缺口的附近用于对水蒸气进行缓冲作用。优选地,所述第二化汽室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一化汽室的容积,所述第二化汽室容积是第一化汽室的3-5倍。优选地,所述第一化汽室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三化汽室的容积,所述第一化汽室的容积是所述第三化汽室容积的3-4倍。优选地,所述出蒸汽口为单向锥形口。优选地,所述出蒸汽口的个数为多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蒸汽产生器的发热体与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是完全独立的,并通过组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出现发热体损坏的时候可以更换发热体,进行维修,这并不影响蒸汽产生器其他部件,使维修和更换更为方便,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导热底板的仰视图。附图中各部件对应的名称和标号:热底板1,第三化气室11,螺柱孔12,出蒸汽口13,发热体2,第一发热体涂层21,化汽室主体3,第一化汽室31,第二化汽室32,隔板33,缺口34,顶盖4,入水口41,第一蒸汽连接口42,第二蒸汽连接口4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蒸汽产生器,包括化汽室主体3和导热底板1,所述化汽室主体3和导热底板1之间可拆卸地夹设有发热体2,所述发热体2为块状的金属载体,厚度为2-5mm。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有一面印刷有作为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涂层。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印刷有相独立的第一发热体涂层21和第二发热体涂层(图中未给出),用于给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提供热源。第一发热体涂层和第二发热体涂层相互独立工作,可以实现同时供电或者分别供电的功能。所述化汽室主体3设置有至少一个化汽室,化汽室受热可将水汽化。本实施例中,所述化汽室主体被分割成两个化汽室:分别是第一化汽室31和第二化汽室32,第一化汽室31和第二化汽室32之间通过隔板33上的缺口34相通,这样所述第一化汽室31的蒸汽就可以通过缺口34进入到第二化汽室32内,所述第二化汽室32内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缺口34的附近正好可以挡住所述水蒸气,对水蒸气具有进行缓冲作用并且可以过滤掉水珠,避免大量的水进入到第二化汽室32内。所述导热底板1为熨斗状的底板,其前端设置有第三化汽室11,所述第三化汽室11为三角形,所述第三化汽室11底部设置有出蒸汽口13,水蒸气从所述出蒸汽口13溢出,所述出蒸汽口13为单向锥形口,单向锥形口可以有效地防止水珠从出蒸汽口13流出,保证了蒸汽中不含有水珠,所述出蒸汽口13的个数为三个。所述导热底板1的边缘处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固定的螺柱孔12,当化汽室主体3放置在所述导热底板1时通过所述螺柱孔12进行定位固定,由于所述发热体2厚度为2-5mm,因此化汽室主体3放置在所述导热底板1后,所述第一化汽室31和第二化汽室32和第三化汽室11基本保持在同一平面内。所述顶盖4上设置有入水口41、第一蒸汽连接口42和第二蒸汽连接口43,所述入水口41设置在所述第一化汽室31上方,所述第一蒸汽连接口42设置在所述第二化汽室32上方,所述第二蒸汽连接口43设置在所述第三化汽室11上方,所述第一蒸汽连接口42与第二蒸汽连接口43通过管道进行连通,这样所述第二化汽室32内的水蒸气就会通过管道(图中未画出)进入到第三化汽室11内再通过所述出蒸汽口13溢出。具体地,所述第二化汽室32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一化汽室31的容积,这样,水蒸气进入到第二化汽室32后具有一定缓冲作用,所述第二化汽室32容积是第一化汽室31的3-5倍,本技术中第二化汽室32容积是第一化汽室31的3倍。所述第一化汽室31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三化汽室11的容积,所述第一化汽室31的容积是所述第三化汽室容积11的3-4倍,本实施中第一化汽室31的容积是第三化汽室容积11的3倍。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与过程如下:水进入到本技术后的变化过程如下:从入水口41进入→第一化汽室31(受热变成水蒸气)→第二化汽室32→第一蒸汽连接口42→(管道)→第二蒸汽连接口43→第三化汽室11→出蒸汽口13。其中第一、第二化汽室铸成一体,水进入第一化汽室后经过加热进入第二化汽室,第二化汽室对蒸汽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再次加热使其充分转化为蒸汽。第三化汽室将第二化汽室形成的蒸汽收集并进行最后加热集中排出。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包括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之间可拆卸地夹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块状的金属载体,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有一面印刷有作为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涂层,所述化汽室主体设置有第一化汽室和第二化汽室,所述导热底板前端设置有第三化汽室,所述第三化汽室底部设置有出蒸汽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04 CN 20172080545831.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包括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之间可拆卸地夹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块状的金属载体,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至少有一面印刷有作为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涂层,所述化汽室主体设置有第一化汽室和第二化汽室,所述导热底板前端设置有第三化汽室,所述第三化汽室底部设置有出蒸汽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载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印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发热体涂层和第二发热体涂层,分别用于给化汽室主体和导热底板提供热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底板的边缘处设置有四个用于安装固定的螺柱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印刷式发热体的蒸汽产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覆盖在所述化汽室主体上,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入水口、第一蒸汽连接口和第二蒸汽连接口,所述入水口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聪,蔡自光,严嘉明,冯嘉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天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