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36912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包括输送装置、检测装置和分拣装置,输送装置包括接料斗和输送支架,输送支架上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的上端设置有侧挡板,侧挡板通过连杆与输送支架相连,接料斗连接在侧挡板的前部的上端;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台、检测器和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定位板连接在支撑台上,检测器包括壳体、摄像机构、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壳体通过定位法兰固定在支撑台上,壳体内开设有壳体通孔;分拣装置包括主管、翻板、吹气机构、成品箱和次品箱,主管连在壳体的下端,主管的下端连通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该分拣输送系统实现了火腿肠的输送和分拣,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
本技术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
技术介绍
火腿肠因营养价值高,食用方便,深受广大人士的青睐,其产量和销量都很大。但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长度超差、粗细超差、弯曲变形等外观质量问题,因此在包装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对有质量缺陷的产品要剔除。目前大部分火腿肠的自动化生产线均采用人工监测的方式,人工检测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存在检测标准不一、人员操作疲劳及其他因素,造成部分不合格火腿肠进入合格区。其次,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火腿肠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相互叠加、各火腿肠的方向不一的一些问题,降低了输送效率,对火腿肠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运用在食品加工
,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再到检测,全部实现了机械智能化。但就目前我国在食品自动智能生产
而言,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满足不了我国当前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该分拣输送系统实现了火腿肠的输送和分拣,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高。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包括输送装置、检测装置和分拣装置,输送装置包括接料斗和输送支架,输送支架上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的上端设置有侧挡板,侧挡板通过连杆与输送支架相连,接料斗连接在侧挡板的前部的上端;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台、检测器和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定位板连接在支撑台上,检测器包括壳体、摄像机构、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壳体通过定位法兰固定在支撑台上,壳体内开设有壳体通孔,上滚轮机构、摄像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内;分拣装置包括主管、翻板、吹气机构、成品箱和次品箱,主管连在壳体的下端,主管的下端连通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翻板通过转轴电机连接在第二支管的端口处,第一支管的下端连接成品箱,第二支管的下端连接次品箱。优选的,所述输送支架包括第一撑架、第二撑架和第三撑架,第一撑架的上端与设在输送带前端部内的第一转筒相连,第一转筒后端的输送带内依次设置有第二转筒、第三转筒和第四转筒,第一撑架的上端与第二转筒相连,第三撑架上端与第三转筒相连,第三撑架的下端与支撑台固连。优选的,所述上滚轮机构包括四个第一滚轮,四个第一滚轮分为两组,两组第一滚轮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两侧的壳体内。优选的,所述第一滚轮由第一轮体和包覆在第一轮体侧端面上的第一橡胶套,第一轮体通过转轴与壳体相连。优选的,所述下滚轮机构包括四个第二滚轮,四个第二滚轮分为两组,两组第二滚轮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两侧的壳体内。优选的,所述第二滚轮由第二轮体和包覆在第二轮体侧端面上的第二橡胶套,第二轮体通过转轴与壳体相连。优选的,所述壳体通孔的中部的内侧端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摄像机构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优选的,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气管和连接在支撑台上的气缸,气缸通过线路与控制器相连,气管的一端与气缸相连,气管的另一端穿过主管的下端部并与主管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利用输送装置调整火腿肠输送方向,使火腿肠按同方向逐个依次进入检测装置。其次对进入检测装置的火腿肠进行图像采集,将每个火腿肠的数据传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处理结果,判断火腿肠包装是否合格,即当发现有缺陷的火腿肠时,处理装置发出控制指令,翻板转动,气管的另一端上连接的高压气嘴喷出高压气体,将次品吹入第二支管,高压气嘴停止喷气。而无缺陷的火腿肠能够通过第二支管进入成品箱。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运动控制实现火腿肠自动排序、分检与输送,实现了次品分离,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生产率,避免了火腿肠检测质量不达标等现象,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检测装置和分拣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1和图2,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包括输送装置1、检测装置2和分拣装置3。输送装置1包括接料斗11、输送带12和输送支架4,输送支架4上设置输送带12,输送带12的上端设置有侧挡板13,侧挡板13通过连杆14与输送支架4相连,接料斗11连接在侧挡板13的前部的上端。检测装置2包括支撑台21、检测器5和控制器6,控制器6通过定位板61连接在支撑台21上。检测器5包括壳体51、摄像机构52、上滚轮机构53和下滚轮机构54,壳体51通过外端壁上的定位法兰511固定在支撑台21上,壳体51内开设有壳体通孔512,上滚轮机构52、摄像机构53和下滚轮机构54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512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内。分拣装置3包括主管31、翻板32、吹气机构33、成品箱34和次品箱35。主管31连在壳体51的下端,主管31与壳体通孔512相连通,主管31的下端连通有第一支管36和第二支管37,翻板32通过转轴电机连接在第二支管37的端口处,第一支管36的下端连接成品箱34相连通,第二支管37的下端连接次品箱35。输送支架4包括第一撑架41、第二撑架42和第三撑架43,第一撑架41的上端与设在输送带12前端部内的第一转筒121相连,第一转筒121后端的输送带内依次设置有第二转筒122、第三转筒123和第四转筒124,第一撑架41的上端与第二转筒122相连,第三撑架43上端与第三转筒122相连,第三撑架43的下端与支撑台21固连。上滚轮机构53包括四个第一滚轮,四个第一滚轮分为两组,两组第一滚轮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512两侧的壳体51内。第一滚轮由第一轮体和包覆在第一轮体侧端面上的第一橡胶套,第一轮体通过转轴与壳体51相连。下滚轮机构54包括四个第二滚轮,四个第二滚轮分为两组,两组第二滚轮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512两侧的壳体内。第二滚轮由第二轮体和包覆在第二轮体侧端面上的第二橡胶套,第二轮体通过转轴与壳体512相连。壳体通孔512的中部的内侧端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513,摄像机构52安装在第一凹槽513内。吹气机构33包括气管331和连接在支撑台21上的气缸332,气缸332通过线路与控制器6相连,气管331的一端与气缸332相连,气管331的另一端穿过主管31的下端部并与主管31相连。为了防止火腿肠落入壳体51外,壳体51的上端设置有壳体挡板514。上述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是使用前,将输送系统安装在火腿肠的出料机7的出料口处。从出料口处加工完成的火腿肠,通过接料斗11落入到输送带12上,输送带12的后端位于壳体51的上端,火腿肠落入到壳体51的壳体通孔512内。火腿肠与上滚轮机构53内的第一滚轮相接触。由于火腿肠是自由落体运动,速度较快,上滚轮机构53和下滚轮机构54的设置就是为了降低火腿肠的下落速度,火腿肠到达摄像机构52侧端时,摄像机构52对火腿肠摄像,并将摄像信息传递给控制器6进行数据分析。当火腿肠为成品时,翻板32盖在第二支管37上,吹气机构33不吹气,火腿肠通过第一支管36落入到成品箱34内。当火腿肠为次品时,控制器6通过控制连接在翻板32上的转轴电机转动,翻板32未盖住第二直管37,然后控制器6控制吹气机构33吹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检测装置和分拣装置,输送装置包括接料斗和输送支架,输送支架上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的上端设置有侧挡板,侧挡板通过连杆与输送支架相连,接料斗连接在侧挡板的前部的上端;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台、检测器和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定位板连接在支撑台上,检测器包括壳体、摄像机构、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壳体通过定位法兰固定在支撑台上,壳体内开设有壳体通孔,上滚轮机构、摄像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内;分拣装置包括主管、翻板、吹气机构、成品箱和次品箱,主管连在壳体的下端,主管的下端连通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翻板通过转轴电机连接在第二支管的端口处,第一支管的下端连接成品箱,第二支管的下端连接次品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检测装置和分拣装置,输送装置包括接料斗和输送支架,输送支架上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的上端设置有侧挡板,侧挡板通过连杆与输送支架相连,接料斗连接在侧挡板的前部的上端;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台、检测器和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定位板连接在支撑台上,检测器包括壳体、摄像机构、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壳体通过定位法兰固定在支撑台上,壳体内开设有壳体通孔,上滚轮机构、摄像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分别设置在壳体通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内;分拣装置包括主管、翻板、吹气机构、成品箱和次品箱,主管连在壳体的下端,主管的下端连通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翻板通过转轴电机连接在第二支管的端口处,第一支管的下端连接成品箱,第二支管的下端连接次品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肠类食品的输送分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支架包括第一撑架、第二撑架和第三撑架,第一撑架的上端与设在输送带前端部内的第一转筒相连,第一转筒后端的输送带内依次设置有第二转筒、第三转筒和第四转筒,第一撑架的上端与第二转筒相连,第三撑架上端与第三转筒相连,第三撑架的下端与支撑台固连。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如史聪李海伟徐传洪高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