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水源向网状系统供水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3266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向建筑物供水的供水系统,包括用于聚集来自于建筑物(11)的屋顶(10)及排水沟(12)的水的蓄水池(13);用于传感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装置(21);用于从蓄水池(13)供水的蓄水池水系统(22);用于从蓄水池(13)沿着蓄水池水系统(22)泵水的水泵(23);在蓄水池水系统中位于泵的下游的单向阀(25);用于传感蓄水池水系统内的水的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装置(26),所述压力传感器装置(26)位于单向阀的下游;用于供应自来水的自来水系统;三向阀(35),具有连接到压力传感器装置(26)的下游的蓄水池水系统的第一端口(34)、连接到自来水系统的第二端口(37)及连接到建筑物的水网状系统的第三端口(41);其中,当第一端口(34)及第三端口(41)打开时第二端口(37)关闭,当第二端口(37)及第三端口(41)打开时第一端口(34)关闭);及控制装置(27),用于可操作地接收来自于所述的水位传感器(21)、压力传感器装置(26)及干线电源供应(45)的输入并控制水泵(23)及三向阀(35)。(*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不同水源向网状系统供水的系统。本专利技术具体应用于,但不限于,使用蓄水池水及自来水供应的系统。作为参照,在专利说明书中以蓄水池水及自来水作为水源。这种参照仅仅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且可以使用其它的水源或混合的水源。
技术介绍
从房屋及建筑物的屋顶聚集的雨水一般应用在乡村地区。雨水从排水沟聚集并在流进蓄水池储存前经过过滤系统过滤。通过泵汲取蓄水池的水,该泵向建筑物的网状系统提供加压的水。在大多数城市地区是通过自来水系统供应水,该自来水系统向自来水供应网络连接的房屋及建筑物供应处理过的水。自来水是在压力下供应的,因此,当通过旋转水龙头把手打开阀时,水通过水龙头的管口不间断地流出。由于有自来水系统供应的水可供利用,在城市地区中一直不鼓励蓄水池内雨水的聚集。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当局许可在城市地区聚集并使用储存在蓄水池内的雨水。然而,这些地方当局对蓄水池水系统设置了严格的要求,且不允许来自于蓄水池或其它水源的水进入自来水系统。通过防止蓄水池水进入自来水系统,避免自来水被蓄水池水污染的可能性。地方政府当局对城市地区使用蓄水池水问题的态度改变至少部分地归因于期望将流进暴雨水沟的雨水减到最小,当下大暴雨时,暴雨水沟易于倒流而引起局部水灾。地方政府许可在城市地区中聚集蓄水池中的水的另一动机是克服储水限制并在缺水时满足供应需要。在有通路连接到自来水的情况下,通过阀自动响应蓄水池内水位传感器的打开及关闭操作,蓄水池内的水可以补充到自来水中。这种类型的系统一般称作滴流(trickle up)系统并保持蓄水池内有足够的水以满足需要。现有蓄水池水系统及滴流系统的问题是当电力故障或泵故障而防碍水被泵入建筑物的水网状系统时不能将供水到建筑物。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替换的供水系统,该替换的供水系统至少部分地克服上面所述的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技术实现思路
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广泛用于向建筑物供水的供水系统,包括第一水存储装置;水位传感器装置,用于传感第一水存储装置中的水位;第一供水装置,用于从第一存储装置供水; 水泵,用于从第一水存储装置沿着第一供水装置泵水;单向阀,位于第一供水装置中泵的下游;压力传感器装置,用于传感第一供水装置中水的水压力,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装置位于单向阀的下游;第二供水装置,用于从第二水源供水;三向阀,具有在压力传感器装置的下游连接到第一供水装置的第一端口、连接到第二供水装置的第二端口及连接到建筑物水网状系统的第三端口;其中,当第一及第三端口打开时第二端口关闭,当第二及第三端口打开时第一端口关闭;及控制装置,用于可操作地接收来自于水位传感器装置、压力传感器装置及干线电源供应的输入并控制水泵及三向阀。第一水存储装置最好包括一个蓄水池,第一供水装置包括蓄水池水系统。第二供水装置最好包括自来水供应。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广泛用于向建筑物供水的供水系统,包括蓄水池,用于聚集来自于建筑物的屋顶及排水沟的水;水位传感器装置,用于传感蓄水池内的水位;蓄水池水系统,用于从蓄水池供水;水泵,用于从蓄水池沿着蓄水池水系统泵水;单向阀,在蓄水池水系统中位于泵的下游;压力传感器装置,用于传感蓄水池水系统内水的压力,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装置位于单向阀的下游; 自来水系统,用于供应自来水;三向阀,具有在压力传感器装置的下游连接到蓄水池水系统的第一端口、连接到自来水系统的第二端口及连接到建筑物的水网状系统的第三端口;当第一及第三端口打开时,第二端口关闭,当第二及第三端口打开时第一端口关闭;及控制系统,用于可操作地接收来自于水位传感器装置、压力传感器装置及干线电源供应的输入并控制水泵及三向阀。蓄水池最好包括一个或多个过滤器,用于在来自于屋顶及排水沟的水进入蓄水池之前过滤水。过滤器最好包括一个位于排水沟上方的或位于排水沟的出口与蓄水池之间的粗大碎片滤网,一个位于蓄水池的进口并可以用作昆虫滤网的进口过滤器,和或一个位于泵的下游但位于压力传感器装置的上游的微粒过滤器。在水进入蓄水池之前,最好设置一个第一清洗水分离系统,该第一清洗水分离系统排放自建筑物的屋顶及排水沟聚集的水的第一部分,使泥土、微粒碎片及其它的渣滓随着聚集的水的第一部分的排放而除去。水位传感器装置最好包括用于检测蓄水池内多个水位的多位水传感器,以在检测到不同的水位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动作。在设置多位水传感器的情况,当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位低于预定的水位时,可以储存水以为了饮用的目的供应到一个特定的出口管。水位传感器装置可以是各种适合的探测器中的任一个,所述的适合的探测器包括浮动开关、超声波方法、电容计及其它装置。首选的装置为其中一个磁体设置在一个漂浮物上并用于操作簧片开关或提供一个信号到磁场传感器,最好是霍耳效应装置。随后测量霍耳效应传感器的输出以提供多位置检测。压力传感器装置最好给控制装置提供一个显示从蓄水池到三向阀的水路内的水的压力的信号。当压力高于预设值时,控制装置立即或在继续泵一预设的时间后关闭泵。单向阀下游的压力保持直到水被排出后引起其下降,于是,压力传感器将检测到这种低压力状态并传送一个信号到控制器以使泵重新启动。在蓄水池水系统的单向阀的下游最好安装一个蓄水器,以减小泵重新启动的频率。如果水位传感器检测到蓄水池内的水且泵的运转没有引起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压力上升,则泵关闭且三向阀切换到通过第二端口供水到第三出口。因此,水的供应得以维持且避免了泵的损坏。蓄水池水系统的较佳形式还包括位于单向阀下游的流量传感器,该流量传感器传送一个电信号到控制器。如果出现非常低的水流,控制器可以使用该流量传感器的输出以延迟泵的重复接通,否则,泵会在下降的压力值的支配下重复接通。三向阀可以是任何适合的阀但首选是伺服往复阀,其端口的打开及关闭由电动马达控制以在自来水与蓄水池供水之间转换,所述的电动马达由来自于控制装置的信号驱动。端口位置最好由如微动开关、光探测器或者磁性探测器之类的位置传感装置传感。较佳形式的伺服往复阀具有一个梭子,该梭子可以通过连接到马达变速箱的丝杆移动。梭子可在往复阀外壳内移动,其中,当第二端口关闭时,第一及第三端口打开;当第一端口关闭时,第二及第三端口打开。较佳形式的伺服往复阀在一个进口打开前中断另一个进口的供应,以防止自来水与蓄水池水在上游的交叉污染。在另一形式中,伺服往复阀可以在一个进口关闭前打开另一个进口,从而依靠两个系统上游的单向阀防止水污染。控制装置最好接收来自于蓄水池内的水传感器、用于检测蓄水池供应线路内的水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及可提供干线电源的输入信号。控制装置最好具有备份电池,以在干线电源故障时给伺服往复阀从一个位置切换到另一位置供电。控制装置控制泵的运转并最好在水传感器检测到蓄水池内的水位低于预定值时关闭泵。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使伺服往复阀关闭第一端口并打开第二及第三端口。在设有一个蓄水器的情况下,单向阀防止自蓄水器的逆流通过泵流回蓄水池。蓄水器根据需要在第一端口打开时提供加压的水。控制装置最好具有包括自动模式的两种操作模式,在自动操作模式下,控制器根据来自于默认值设定为使用蓄水池水的水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的输入信号自动选择水源。控制装置还具有手工操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根据操作者的意志选择蓄水池水或者自来水。在手工操作模式过程中,当选择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向建筑物供水的供水系统,包括:蓄水池,用于聚集来自于建筑物的屋顶及排水沟的水;水位传感器装置,用于传感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蓄水池水系统,用于从蓄水池供水;水泵,用于从蓄水池沿着蓄水池水系统泵水;   单向阀,在蓄水池水系统中位于泵的下游;压力传感器装置,用于传感蓄水池水系统内的水的水压力,所述压力传感器装置位于单向阀的下游;自来水系统,用于供应自来水;三向阀,具有在压力传感器装置的下游连接到蓄水池水系统的第一端 口、连接到所述自来水系统的第二端口及连接到建筑物的水网状系统的第三端口,当第一及第三端口打开时第二端口关闭,当第二及第三端口打开时第一端口关闭;及控制装置,用于可操作地接收来自于所述的水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装置及干线电源供应的输入并 控制水泵及三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恩格雷罗德尼道格拉斯穆尔格雷戈里邓肯卡梅伦
申请(专利权)人:都市雨水系统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