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沃文专利>正文

多段式自动开收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213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段式开收伞装置,包括中棒、伞骨、手柄、控制装置、开伞张力弹簧及多个收伞复归弹簧,用按钮启动使开伞张力弹簧挺升中棒的四折套管自动开收伞,主要在内塞块顶面设导板,代替现用滚轮,内连接骨用金属代替,使其增加开伞主弹簧空间及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段式自动开收伞装置,属个人与家用物品领域伞类。现有的多段式自动开收伞装置(四折式,附图说明图1),是由二折与三折自动开收伞装置延续设计的,主要包括一伞中棒A,由四节管伸缩套合;一伞骨总成B至少包括一顶骨C枢连于伞中棒A之上巢D,一下支骨E枢连于顶骨C与一下巢F滑合于伞中棒A上,一中间骨G用一外弹性骨H与外连接骨I外连一尾骨J,该中间骨G内连下支骨E并用一内连接骨K连接顶骨C,与一内弹性骨L连接于下支骨E与外连接骨I之间;一开伞弹簧M设于中棒A内以为开伞,多个收伞弹簧N置于伞骨总成B上以为收伞;一控制装置P包括一上滚轮Q设于中棒A上部,一下滚轮R设于下巢F上,与最上滚轮S、X旋设于中棒A顶部以分别缠绕控制装置P的一拉索T以构成多折用自动开收伞;上述结构中,拉索T的内索端固定于拉杆U,外索端由一上管V内及中心导管组之内将拉索T缠绕设于内塞块W中的上滚轮Q后向下巢F引伸,再绕过枢设于下巢F中的下滚轮R而转折向上引伸,最后绕过一对最上滚轮S、X转折向下引伸开固定于下巢F上,上述利用滚轮达到使拉索T改变方向的设计,使小小的内塞块W必须同时置入三个滚轮,不但体积大、零件成本高、组装不易,且在现有产品中的内连接骨K以冲压方式制成的金属板体,体积大成本高,是时代要求短薄的一大缺欠,亟待研究改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段式自动开收伞装置,主要由一伞中棒含有多段套管、一伞骨装置、一手柄、一控制装置、一开伞张力弹簧及多个收伞复归弹簧组成,其特点是在中棒的上管上端设的内塞块顶面设有一具有低摩擦系数耐磨的导索盘,导索盘可取代现有产品中的上滚轮及最上滚轮,具有组装方便、成本低、体积小,并大大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伞骨装置中用来连接顶骨与中间骨,提供收伞复归弹簧的内连骨是用金属线弯曲的,代替现有产品中冲压的板状内连骨,使其降低成本,缩小体积。本技术的目的可按以下措施实现本技术包括一中棒含有一下管,一把手连接于下管的下管部,第一中管滑合于下管外缘,第二中管滑合于第一中管外缘,上管上端嵌塞一内塞块,内塞块的顶端设有导槽,导槽中央设有贯穿孔,内塞块顶端套设有上巢;一伞骨装置包括多个顶骨、下支骨、内连接骨及中间骨枢连成伞骨装置,并枢连于上巢与下巢以撑系一伞布于伞骨装置上;一开伞张力弹簧套入中棒的上、下管内,其上簧端顶持于上管上端的一内塞块下缘,而下簧端则持设于下管中的一下控制管的上缘,以弹性开启该伞,开伞张力弹簧外穿套入一中心导管,中心导管固接于内塞块下端穿入张力弹簧内;多数收伞复归弹簧各系于伞骨装置上;一控制装置包含一按钮、一开伞控制器及一收伞控制器,按钮设在手柄上。本技术的目的也可按下列措施实现,即也可采用低摩擦系数耐磨的内塞块取代导索盘;用金属线直接弯折的伞骨装置中的内连接骨,该内连接骨弯折时除了二外侧的第一钩孔及第二钩孔外,在靠近第二钩孔附近同时设有一可供收伞复归弹簧一端钩挂的第三钩孔。本技术的优点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组装容易,而且具有可降低成本和提高耐用性的特点,主要在伞骨装置中内塞块的顶面设有导板取代既有的滚轮,用金属线取代既有产品的内连接骨,可增加开伞主弹簧的空间。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图1为既有技术四折伞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开伞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收伞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收伞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导索盘与内塞块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拉索绕线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7A为本技术拉索绕线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7B为本技术又一拉索绕线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内连接骨及收伞复归弹簧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内连接骨其他弯折方式的示意图兹对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图2--图6)的结构包括一中棒1、一伞骨装置18以系连伞布,一手柄32,一控制装置36、一开伞张力弹簧56及多数收伞复归弹簧57等。见图2,该中棒1一下管2,一手柄3连于下管2的下管部,第一中管4滑合于下管4的外缘,第二中管5则滑合于第一中管4的外缘,一上管6则滑合于第二中管5的外缘,上管6上端嵌塞一内塞块8,内塞块8的顶面设有导槽9,导槽9的中央设有贯穿孔10,内塞块8的顶端套入上巢11(图5);中心导管3固接于内塞块8的下方,特点是内塞块8的顶面设有一具有低摩擦系数且耐磨极佳材料制成的导索盘12,该导索盘12可配合内塞块8顶面形状设有前后滑槽13、15及一中心孔14,嵌合套设于内塞块8的顶面,其中滑槽13,15的二外侧及与中心孔14连接处均设有圆弧面,使穿过其上的拉索50可贴着滑槽13、15与中心孔14及其圆弧面滑动,以取代既有产品的上滚轮Q及最上滚轮S、X,不但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组装的便利,同时也能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伞骨装置18(图2、图4)包括一顶骨19,里端枢连该中棒的上巢11,一下支骨20中间部连接顶骨19的最外端而下支骨20里端枢连于一下巢30滑合于中棒1的上管6上,一中间骨21里端枢连下支骨20的最外端,而中间骨21的最里端则枢连内连接骨22外端的第一钩孔23(图9),内连接骨22的里端第二钩孔24连接顶骨19的外端,一尾骨26最里端枢连外弹性骨27的外端,而外弹性骨27的里端枢连中间骨21的外端,一内弹性骨28侧置于中间骨21的一侧,连设于一外连接骨29的最里端与下支骨20的外端之间,外连接骨29的里端枢连中间骨21的最外端,而外连接骨29的外端则枢连尾骨26的里端,该内连接骨22由金属线直接弯曲而成(图9),主要用金属线在一端弯成一第一钩孔23,另一侧可用多种不同弯折方式形成第二钩孔24及第三钩孔25,可供收伞复归弹簧57一端连接的第三钩孔25的方式可有多种弯折方式,图9列举了三种常见方式的外形;开伞弹簧56的下簧端撑设于下管2内下控制管52的顶端(图2、图4),上簧端则撑顶于上管6上端,内塞块8的底部,开伞弹簧56滑绕着该中心导管3,中心导管3的作用是导控开伞弹簧56伸缩顺畅与推动扣头47;各收伞复归弹簧57(图3、图4)的内簧端系于内连接骨22里端的第三钩孔25,而外弹簧则枢连于下支骨20的外端,收伞复归弹簧57于开伞时积蓄弹性能为收伞之用。本技术的控制装置36沿用同专利技术人美国专利5,617,889及5,645,094的技术,该控制装置36(图4)主要由按钮37、开伞控制器40及收伞控制器44组成,按钮37的内钮面设有推杆固定槽38以及一钮肩部39滑设于手柄32第一侧的钮孔33中为手柄32外套筒所限制;开伞控制器40包括一对向前开叉元件41,面向按钮37的向前方向开叉且滑设于手柄32的内座34中,开叉前端常时触及该按钮37的底面,一楔形块42向下向中棒1的中心渐斜设于开叉元件41的前方,用一嵌设于手柄32第二侧的后张力弹簧43(设于弹簧座中)向前挺张而操作的卡扣上管6的扣孔7,张力弹簧43常时顶推开叉元件41向前顶持按钮37向外便于按压;收伞控制器44包括一弹性推杆45常时呈水平平伸,操作时上管6的下端下推,收伞时上管6的下端部下插经手柄32的中央孔后下推该弹性推杆45向下;一扣头装置46含有一扣头47,一下方呈圆弧部48上方有一扣头肩部49,一枢接部51借一颈部下连扣头47,一下控制管52套设于下管内下端,下控制管52靠近弹性推杆45的一侧设有贯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段式自动开收伞装置,主要包括:一伞中棒、伞骨,其特征在于:一中棒含有一下管,一把手连接于下管的下管部,第一中管滑合于下管外缘,第二中管滑合于第一中管外缘,上管上端嵌塞一内塞块,内塞块的顶面设有导槽,导槽中央设有贯穿孔,内塞块顶端套设有上巢;一伞骨装置包括多个顶骨、下支骨、内连接骨及中间骨枢连成伞骨装置,并枢连于上巢与下巢以撑系一伞布于伞骨装置上;一开伞张力弹簧套入中棒的上、下管内,其上簧端顶持于上管上端的一内塞块下缘,而下簧端则持设于下管中的一下控制管的上缘,以弹性开启该伞,该开伞张力弹簧外穿套入一中心导管,中心导管因接于内塞块下端穿入张力弹簧内;多数收伞复归弹簧各系于伞骨装置上;一控制装置包含按钮、一开伞控制器及一收伞控制器,按钮设在手柄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沃文
申请(专利权)人:吴沃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