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游清泉专利>正文

直骨式自动伞开收控制装置改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77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骨式自动伞开收控制装置改良,包括一伞体部分,由直骨中棒、握把、活动蜂巢与支伞骨机构构成;活动蜂巢延伸一具有扣槽的插杆;一操作器包括一基座、操作组件与复归弹簧,基座具有槽室部与套管部,槽室部提供操作组件与复归弹簧组装及操控,以相对活动蜂巢执行收伞扣制与解除扣制开伞,套管部外部端面成型环状突缘;一支伞骨束合机构,包括一杯件与复归弹簧,活动套装于套管并弹性顶抵于环状突缘定位,相对收伞状态手动推移杯件,以相对支伞骨机构的末端珠件套束收合或解除套束,实现支伞骨末端束合不会散开以及开收伞操作控制。(*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直骨式自动伞开收控制装置的
,尤其是一种伞具开收操作器的改良设计与伞骨束合机构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常知直骨式自动伞的开收控制器,主要系利用一设置在直骨中棒内的弹弓,相对在伞具收合时,由该弹弓直接相对活动蜂巢端面开设的扣孔扣制而定位,至于开散的解除扣制操作,则是由可连动弹弓向下沉潜移动的按键按压,同时带动弹弓向直骨中棒内沉潜,解除对活动蜂巢端面扣孔的扣制,即可配合开散弹簧的压缩蓄能自动张开伞具;惟此种常知开收控制器结构,该弹弓的弹性容易疲疺,且容易偏移位置造成受压控沉潜后无法自动由原位置回复,致使收合的伞具暨活动蜂巢无法获得扣制。另有不同的自动伞的开收控制器,即采用与活动蜂巢移动动程相垂直的扣制结构以适用于多节中棒的收折伞具使用,如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6684893号案,揭示由一扣环来相对活动蜂巢扣制,然后由一按键来驱动扣环位移达到扣制与解除扣制的操作,惟此种常知应用于多节中棒收折式自动伞的开收控制器,该扣环与按键是分别为两个单独组件,不仅须分别相对握把由内外分别组装,更需精准的相对组装连动,因此组装费时、故障率高,不易进行工业的大批量生产,当然生产成本也无法降低。常知伞具在收合时,该用以撑展伞布的复数支伞骨,因受到伞骨连结关节与相对蜂巢枢组结构等造成的角度限制,往往无法完全束合,即使在收合状态,该各支伞骨的末端珠件部份,仍然呈一角度散开状态,如此,收合的伞具体积并无法缩小,尤其是收合的伞具在置放或挂置状态下为取拿使用,该散开的各支伞骨的末端易在取拿时与外物或相邻伞具相勾挂在一起,不仅影响取拿,更易因强行取拿或不注意而造成支伞骨的弯曲变形或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组件突出于伞的伞布表面,即可轻易的取得操作控制开收伞,并可将支伞骨各末端予以束合限制,让收合的支伞骨末端不会散开,以缩小体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直骨式自动伞开收控制装置改良,其主要包括伞体部份、操作器及支伞骨束合机构;其中伞体部份由直骨中棒、握把、活动蜂巢与伞骨机构构成;活动蜂巢延伸一具有扣槽的插杆;操作器固装在直骨中棒,相对活动蜂巢于插套同时执行收伞扣制与解除扣制开伞,支伞骨束合机构套装于操作器与握把间,以相对收合的各支伞骨末端实现束合与解除束合。所述的操作器是包括一基座、操作组件与复归弹簧,基座具有槽室部与套管部,槽室部提供操作组件与复归弹簧组装及操控,以相对由上方插入的活动蜂巢,执行收伞扣制与解除扣制开伞,套管部外部端面成型环状突缘,作为伞骨束收控制机构之组装与移动动程限制;所述的操作组件一体成型含有一提供使用者易于按压操作的突出按键,与一扣环直接搭配复归弹簧相对活动蜂巢的插杆上的扣槽为开收伞操作。所述的支伞骨束合机构是包括一杯件与复归弹簧,杯件是套设在操作器基座的套管部,并由复归弹簧弹顶抵形成杯件可沿套管部往复移动与复归动力,以改变杯口位置,相对支伞骨机构的末端珠件套束收合或解除套束。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的操作器是为一与活动蜂巢在收伞时相套合,然后提供与开收伞移动动程呈相垂直的扣制,且操作器的按键突出于伞布,而易于取得对伞具开收的操作与准确控制,并利用支伞骨束合机构由手动推引产生移动动程与复归的作动,由杯件的杯口束收各支伞骨末端,让收合的支伞骨末端不会散开,以缩小体积等功能,如此其相对先前技术中的开收伞操作结构,部件单一,结构相对大为简化,并可进一步由支伞骨束收机构提供支伞骨末端的束收,因部件简单,使本技术自动伞控制装置改良的功能更加确实,故障率低,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进行工业的大批量生产。图式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支伞骨束合机构束合支伞骨末端珠件状态部份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操作器收伞扣制状态部份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操作器解除扣制开伞状态剖视图; 图6是本技术支伞骨束合机构束合支伞骨末端珠件状态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伞具收合状态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支伞骨束合机构解除束合的操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8所示,本技术的直骨式自动伞开收控制装置改良,其主要包括伞体部份1、操作器2及支伞骨束合机构3。伞体部份1,主要由直骨中棒11、握把12、活动蜂巢13与支伞骨机构14、伞布19构成;活动蜂巢13在蜂巢体130下方延伸一插杆131,插杆131在一设定位置成型一内凹的扣槽132,并具有至少一突出的导引块133,如图2所示。操作器2,主要由基座21、操作组件22与复归弹簧23构成;基座21是固装在握把12上方的直骨中棒11上,一体成型包含一槽室部210与一套管部211,该活动蜂巢13相对于槽室部210,在内侧壁面纵向开设至少一导槽212,相对活动蜂巢13导引块133形成相对插套的导引作用,槽室部211侧壁开设有一水平的槽口213,以及相对该槽口213另侧侧壁内壁面的凹部214,如图4所示,用以组装操作组件22与复归弹簧23;前述套管部211是为一长管形体,在其外部端面设置至少一环状突缘215作为支伞骨束合机构3之组装与移动动程限制;操作组件22是一体成型包含一按键221与一扣环222,该按键221是突出于槽室部210,而其一体成型的扣环222,系置入于槽口213中并相对直骨中棒11套组,且扣环222末端与槽室部210内的凹部214(见图4~6)间为一复归弹簧23顶抵,形成扣环222在槽室部210内受到按键221的按压与复归弹簧23作用的往复水平移动,相对活动蜂巢13之扣槽132产生收伞扣制与解除扣制开散操作。支伞骨束合机构3主要是由杯件31与复归弹簧32构成;杯件31是为一杯形体,活动套装于基座21的套管部211,杯件31外侧底部与握把12间为一复归弹簧32顶抵,使杯件31是经常受到弹力作用而顶抵于环状突缘215,如图4~6所示,以利用该杯件31相对收合的支伞骨机构14各支伞骨末端珠件141束合,如图3~7所示,或解除束合为开伞操作,如图8所示。如图4~5所示,当伞具在收合状态,该活动蜂巢13之插杆131套插入操作器2的槽室部210内,此时,操作组件22的扣环222受到复归弹簧23顶抵作用,直接由扣环222相对活动蜂巢13的扣槽132产生扣制定位,如图4所示;当欲开启伞具使用时,如图5所示,仅需相对按压操作组件22的按键221,即可同步连动一体成型的扣环222产生水平移动,而退出并解除相对活动蜂巢13扣槽132的扣制,即可自动张开伞具,该操作组件22在按压操作时亦同步压缩复归弹簧23产生动力储存,当按压开伞操作的作用力解除时,即由复归弹簧23动力弹性推抵操作组件22回复按压操作前位置,等待下次伞具收合时再相对活动蜂巢13的扣槽132产生扣制定位。如图6~8所示,当伞具在收合状态,该支伞骨机构14暨各支伞骨末端珠件141,可配合手动操作支伞骨束合机构3的杯件31,沿套管部210向复归弹簧32压缩移动位置,而将收合的各支伞骨末端珠件141,在杯件31由复归弹簧32被压缩储存的弹力复归原位时予以束合,如图6、7所示,让收合的支伞骨末端珠件141不会散开,以缩小体积,并易于将伞布19收束;至于为配合开伞操作时,如图8所示,仅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骨式自动伞开收控制装置改良,其结构主要包括伞体部份、操作器及支伞骨束合机构;伞体部份,由直骨中棒、握把、活动蜂巢与支伞骨机构构成;    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动蜂巢延伸一配合操作器实现收伞扣制与解除扣制操作具并有扣槽的的插杆;支伞骨束合机构,包括一受复归弹簧弹性顶抵的杯件,活动套装并弹性顶抵于上述操作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清泉
申请(专利权)人:游清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