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2754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格栅井、厌氧池、沉淀池、3D生物反应器、LJ移动式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出水井组成,3D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槽、二沉池和斜管沉淀池,反应槽的前端设有挡水混合槽,挡水混合槽上设有回流污泥管和前段进水口,反应槽内设有反应组件,反应槽内还设有曝气管,曝气管和曝气机相连接,二沉池内设有中心稳定桶、第一集泥斗、第一排泥口和溢流槽组成,斜管沉淀池内有斜管、第二集泥斗、第二排泥口、布水系统和出水槽,反应槽和斜管沉淀池的出水槽都与中心稳定桶相连接,第一集泥斗与回流污泥管相连接,溢流槽底部与布水系统相连接,溢流槽上端通过提升泵与LJ移动式生物滤池相连接。

A 3D efficient bioreactor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3D high-efficiency biological reaction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a grid well, an anaerobic tank, a sedimentation tank, a 3D bioreactor, a LJ movable biofilter, a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a water outlet well. The 3D bioreactor comprises a reaction tank, a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and a inclined pipe sedimentation tank. The front end of the reaction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retaining mixing tank to retain water. A recirculating sludge pipe and a front inlet are arranged on the mixing tank, a reaction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reaction component, an aeration pipe is also provided in the reaction tank, and the aeration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erator. The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is composed of a central stabilizing bucket, a first mud collecting bucket, a first mud discharging outlet and an overflow trough. The outlet of the sludge outlet,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water outlet tank, the reaction tank and the outlet tank of the inclined pipe sedimentation tank a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central stable bucket, the first mud collec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flux sludge pipe, the bottom of the overflow tank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overflow tank is connected with the LJ mobile biological filter through a lifting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造成了污水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污染源对人民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采用的污水工艺较多,但都不能有效稳定地达到预期要求,且土建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运营维护难度大、人工湿地堵塞严重等不足因素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格栅井、厌氧池、沉淀池、3D生物反应器、LJ移动式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出水井组成,所述3D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槽、二沉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反应槽的前端设有挡水混合槽,所述挡水混合槽上设有回流污泥管和前段进水口,所述反应槽内设有反应组件,所述反应组件由转盘膜片、槽体主轴、定位压盘、轴承、衬套、链轮、减速器和连接杆组成,所述减速器通过链条和所述链轮连接,所述链轮和所述槽体主轴连接,所述定位压盘固定在槽体主轴上,所述转盘膜片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定位压盘上并和所述槽体主轴成为一体,所述反应槽内还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和曝气机相连接,所述二沉池内设有中心稳定桶、第一集泥斗、第一排泥口和溢流槽组成,所述斜管沉淀池内有斜管、第二集泥斗、第二排泥口、布水系统和出水槽,所述反应槽和斜管沉淀池的出水槽都与所述中心稳定桶相连接,所述第一集泥斗通过污泥回流泵与所述回流污泥管相连接,所述溢流槽底部与所述布水系统相连接,所述溢流槽上端的还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与所述LJ移动式生物滤池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槽、二沉池和斜管沉淀池设置于同一机体上,所述反应槽、曝气机、污泥回流泵设置于所述机体顶部,所述二沉池和斜管沉淀池由隔板隔离而成。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槽上还设有限高水位溢流口。进一步地,所述LJ移动式生物滤池包括一池体,所述池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多介质滤料层、卵石层、网格板和中空进气层,所述池体内还设有布水系统,所述布水系统由布水系统承架、主管以及多根与所述主管相连接的分布支管组成,所述主管和水泵相连接,所述分布支管设置于所述池体顶部并设有喷淋头,所述中空进气层四周设有百叶窗,多根通风管由池体顶部插入后穿过所述滤料层、卵石层并与所述中空进气层相连通,所述通风管上还具有多级通风口。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内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可行性好、投资费用低、设备运营稳定性好、长期运营费用省、治理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等诸多优特点的处理工艺,解决目前一些传统工艺及设备的不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框架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3D生物反应器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3D生物反应器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LJ移动式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结合图1-4所示,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格栅井、厌氧池、沉淀池、3D生物反应器、LJ移动式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出水井组成,所述3D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槽1、二沉池2和斜管沉淀池3,所述反应槽2的前端设有挡水混合槽,所述挡水混合槽上设有回流污泥管和前段进水口,所述反应槽1内设有反应组件,所述反应组件由转盘膜片6、槽体主轴4、定位压盘5、轴承、衬套、链轮7、减速器和连接杆8组成,所述减速器通过链条和所述链轮7连接,所述链轮7和所述槽体主轴4连接,所述定位压盘5固定在槽体主轴4上,所述转盘膜片6通过所述连接杆8固定在所述定位压盘5上并和所述槽体主轴4成为一体,所述反应槽1内还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和曝气机9相连接,所述二沉池2内设有中心稳定桶、第一集泥斗、第一排泥口和溢流槽组成,所述斜管沉淀池3内有斜管、第二集泥斗、第二排泥口10、布水系统和出水槽,所述反应槽1和斜管沉淀池2的出水槽都与所述中心稳定桶相连接,所述第一集泥斗通过污泥回流泵11与所述回流污泥管相连接,所述溢流槽底部与所述布水系统相连接,所述溢流槽上端的还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与所述LJ移动式生物滤池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槽1、二沉池2和斜管沉淀池3设置于同一机体上,所述反应槽1、曝气机9、污泥回流泵11设置于所述机体顶部,所述二沉池2和斜管沉淀池3由隔板12隔离而成。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槽1上还设有限高水位溢流口。进一步地,所述LJ移动式生物滤池包括一池体,所述池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多介质滤料层13、卵石层14、网格板15和中空进气层16,所述池体内还设有布水系统,所述布水系统由布水系统承架17、主管18以及多根与所述主管18相连接的分布支管19组成,所述主管17和水泵相连接,所述分布支管19设置于所述池体顶部并设有喷淋头20,所述中空进气层16四周设有百叶窗20,多根通风管21由池体顶部插入后穿过所述滤料层13、卵石层14并与所述中空进气层16相连通,所述通风管21上还具有多级通风口22。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内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前段进水口和调节池水泵连接,提升上来的污水流入挡水混合槽和来自第一集泥斗的回流污泥混合后进入反应槽反应,转盘膜片在减速器的连动下低速旋转,同时曝气管补充充氧量,通过膜片传递氧气,达到处理效果;反应槽出水和斜管沉淀池接入中心稳定桶,污水快速沉淀污泥,污泥通过污泥回流装置回流前段混合槽与进水混合,上清液出水经过溢流槽与斜管沉淀池底部布水系统连接均匀出水;斜管沉淀池再次沉淀悬浮物,悬浮物沉淀在集泥斗中,通过排泥口排出,上清液出水平稳,溢入到溢水槽向外排出,用提升泵输送到生物滤池;喷淋头均布在LJ移动式生物滤池的上端,均匀分布进水,经过滤料层的反应过滤后,水向下流入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采用小型氧化塘模式,池内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污水经过植物吸收后,降解有机营养成份,达到处理效果流出并排放。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格栅井、厌氧池、沉淀池、3D生物反应器、LJ移动式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出水井组成,所述3D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槽、二沉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反应槽的前端设有挡水混合槽,所述挡水混合槽上设有回流污泥管和前段进水口,所述反应槽内设有反应组件,所述反应组件由转盘膜片、槽体主轴、定位压盘、轴承、衬套、链轮、减速器和连接杆组成,所述减速器通过链条和所述链轮连接,所述链轮和所述槽体主轴连接,所述定位压盘固定在槽体主轴上,所述转盘膜片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定位压盘上并和所述槽体主轴成为一体,所述反应槽内还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和曝气机相连接,所述二沉池内设有中心稳定桶、第一集泥斗、第一排泥口和溢流槽组成,所述斜管沉淀池内有斜管、第二集泥斗、第二排泥口、布水系统和出水槽,所述反应槽和斜管沉淀池的出水槽都与所述中心稳定桶相连接,所述第一集泥斗通过污泥回流泵与所述回流污泥管相连接,所述溢流槽底部与所述布水系统相连接,所述溢流槽上端的还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与所述LJ移动式生物滤池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高效生物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格栅井、厌氧池、沉淀池、3D生物反应器、LJ移动式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出水井组成,所述3D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槽、二沉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反应槽的前端设有挡水混合槽,所述挡水混合槽上设有回流污泥管和前段进水口,所述反应槽内设有反应组件,所述反应组件由转盘膜片、槽体主轴、定位压盘、轴承、衬套、链轮、减速器和连接杆组成,所述减速器通过链条和所述链轮连接,所述链轮和所述槽体主轴连接,所述定位压盘固定在槽体主轴上,所述转盘膜片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定位压盘上并和所述槽体主轴成为一体,所述反应槽内还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和曝气机相连接,所述二沉池内设有中心稳定桶、第一集泥斗、第一排泥口和溢流槽组成,所述斜管沉淀池内有斜管、第二集泥斗、第二排泥口、布水系统和出水槽,所述反应槽和斜管沉淀池的出水槽都与所述中心稳定桶相连接,所述第一集泥斗通过污泥回流泵与所述回流污泥管相连接,所述溢流槽底部与所述布水系统相连接,所述溢流槽上端的还设有提升泵,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宣权骆泽科周苏谊余肖彪陈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鸿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