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构件,其主要是针对转向构件可靠地设置发挥有效作用的翻边孔。其至少具备沿车体宽度方向(2)延伸的金属制的筒状的构件主体(3),并且,在该构件主体(3)的周面上设置朝向构件主体(3)的内侧突出的翻边孔(4)。翻边孔(4)的相对构件主体(3)的周向(21)的塌边量(22)小于相对构件主体(3)的轴线方向(23)的塌边量(2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在车室内的前部设置有仪表板。在仪表板内部安装有用于连接左右车体面板的金属制的转向构件。转向构件至少具备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构件主体。而且,在构件主体的周面上具有朝向构件主体的内侧设置有突出的翻边孔(Burring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上所述,通过在构件主体上设置翻边孔成为能够利用翻边孔直接在主体上安装其他部件(例如,电子控制单元等)。据此,能够减少安装支架,或者,无需在构件主体上(通过焊接等)固定用于安装部件的安装支架。其结果,能够实现重量的减轻和降低成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5-1994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转向构件中,由于翻边孔的螺纹部分以锥形变窄,而其内径变小,例如,螺钉等不能进入,或导致螺钉的螺纹(螺纹边缘)减少等的不良状况而不被作为翻边孔而使用的可能性提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转向构件,其至少具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筒状的构件主体,并且,在该构件主体的周面上设置朝向构件主体的内侧突出的翻边孔,所述翻边孔的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周向的塌边量小于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塌边量。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构成,能够针对转向构件可靠地设置发挥有效作用的翻边孔。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涉及实施例的转向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转向构件的翻边孔的纵向剖面图。图3是从构件主体的内侧观察图1的翻边孔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3A是沿图3的A-A的剖面图。图3B是沿图3的B-B的剖面图。图4是用于形成翻边孔的芯棒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形成翻边孔的状态、是转向构件的局部放大的纵向剖面图。图6是芯棒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使用翻边孔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图。图8是图7的翻边孔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9是表示翻边孔形成在平坦的金属板上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0是表示将图9以筒状卷圆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1是表示在未设置平坦部的状态时的使用翻边孔的部件的安装状态图。图12是图11的翻边孔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3是表示将图11中的部件的安装部形成圆弧状的状态的使用翻边孔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在图7的情况时的、扭矩(纵轴)和时间(横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5是表示图11的情况时的、扭矩(纵轴)和时间(横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6是表示平坦部的变形的状态、与图8相同的翻边孔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附图。(实施例1)<构成>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在车室内的前部设置有仪表板。如图1所示,在仪表板的内部,安装有连接左右车体面板的金属制的转向构件1。上述的转向构件1至少具备沿车身宽度方向2延伸的筒状的构件主体3,并且,如图2、图3所示,在构件主体3的周面上,设置有朝向构件主体3的内侧突出的翻边孔4。在此,如图1所示,构件主体3能够设为圆筒状或角筒状等结构。在此情况时(本实施例),构件主体3为均等的厚度的圆筒状结构。构件主体3可以沿整个长度以相同的内径尺寸构成,但是根据所需的强度的差异,也可以使驾驶座侧的为大内径(大内径部5),并且副驾驶座侧的为小内径(小内径部6)。在构件主体3上通过焊接一体地安装有:用于安装在车体面板侧支架11;用于支撑在地板的支柱12,;用于安装转向柱的柱支架13;用于保护乘员的膝盖的护膝器14,等的各种支架类(构件侧的安装支架)。如图2、图3所示,翻边孔4是大致圆筒状的孔。翻边孔4通过由压力机冲压及挤压加工而形成。翻边孔4优选以朝向构件主体3的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加工。对于以上那样的基本构成,本实施例中具备以下的构成。[关于转向构件1](1)如图3A、图3B所示,翻边孔4的相对于构件主体3的周向21的塌边量22小于相对于构件主体3的轴线方向23的塌边量24(周向21的塌边量22≦轴线方向23的塌边量24)。在此,塌边量22、24是通过翻边加工并冲压及挤压形成的翻边孔4的、相对理想形状的形状变形量。具体而言,塌边量22、24是针对在构件主体3的加工面上冲头(后述的冲压工具55)按压时,形成在构件主体3的外周面侧的翻边孔4的内周端上产生的锥形或者圆弧状的塑性变形的表面的结构。构件主体3的轴线方向23大致与车体宽度方向2相一致的方式被设置。另外,塌边量22、24在图中被夸大示出。(2)如图1所示,翻边孔4相对构件主体3的轴线方向23以直线状排列的状态被设置多个。在此情况时,翻边孔4相对小内径侧的端部近处以3个直线状排列的状态被设置。另外,翻边孔4相对大内径侧的端部近处以3个直线状排列的状态被设置。但是,设置翻边孔4的位置和个数不限于上述结构。(3)翻边孔4被设置在构件主体3的车辆后方侧。在此,车辆后方侧为车辆前后方向31的后方。车辆后方侧的翻边孔4相对上下方向32以大致朝向水平方向被设置。但是,翻边孔4的取向不限于此。另外,翻边孔4根据其构造也能够设置在车辆后方侧以外。(4)如图2所示,在翻边孔4的周围设置平坦部41。在此,平坦部41具有与构件主体3相同的厚度且均匀的厚度。针对构件主体3,平坦部41至少部分地(局部地)被设置在各翻边孔4的周围。多个平坦部41可以设置为相互重叠,或者,也可以设置为互相不重叠。[转向构件1的制造方法](5)转向构件1的制造方法是针对沿车体宽度方向2延伸的金属制的筒状的构件主体3的周面形成朝向构件主体3的内侧突出的翻边孔4的方法。此时,筒状的构件主体3的内部插入、如图4所示的具有朝向轴线方向23延伸的槽部51的柱状的芯棒52,并且,如图5所示,相对槽部51的位置通过从构件主体3的外侧实施翻边加工而形成相对构件主体3的周向21的塌边量22小于相对构件主体3的轴线方向23的塌边量24的翻边孔4。在此,轴线方向23为芯棒52的轴线方向23,并通过将芯棒52插入构件主体3的内部而与构件主体3的轴线方向23相一致。此外,周向21也同样,将芯棒52插入构件主体3的内部而与构件主体3的周向21相一致。槽部51是具有与翻边孔4的外径相等的宽度尺寸和与翻边孔4的突出量相等的深度的角槽。柱状的芯棒52是具有与构件主体3的截面相同的形状(此情况时为圆柱状)的结构。芯棒52的外径与构件主体3的内径为大致相同的径。因此,相对大内径部51与小内径部6设置翻边孔4的情况时,分别使用大小适宜的芯棒52。芯棒52的槽部51的周围上设置有用于形成平坦部41的平坦面53。翻边孔4相对筒状的构件主体3,如图5所示使用凸形状的冲压工具55从上侧实施加工而与平坦部41同时形成。(6)此外,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芯棒52的周向21上错开位置地设置多条朝向轴线方向23延伸的槽部51,使用具有多个槽部51的芯棒52形成周向21上的位置不同的多个翻边孔4。在此,多个槽部51以相对芯棒52具有足够距离的方式设置在周向21上。在此情况时,将多个槽部51以相互各移动90°的方式设置。各槽部51的周围上分别设置有上述的平坦面53。通过这些多个槽部51在构件主体3上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构件,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具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筒状的构件主体,并且,在该构件主体的周面设置朝向构件主体的内侧突出的翻边孔,所述翻边孔的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周向的塌边量小于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塌边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17 JP 2016-0283321.一种转向构件,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具备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筒状的构件主体,并且,在该构件主体的周面设置朝向构件主体的内侧突出的翻边孔,所述翻边孔的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周向的塌边量小于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塌边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孔以相对所述构件主体的轴线方向直线状排列的状态被设置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孔被设置在所述构件主体的车辆后方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部雅人,
申请(专利权)人: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