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47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6:54
在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壁(24),其围绕与前减振器(18)的上端嵌合的开口(21d);以及环状肋(25A、25B、25C),其在环状壁(24)的周围围绕供紧固前减振器(18)的上端的螺栓(22)贯通的多个螺栓孔(21e),因此不仅能够利用环状肋(25A、25B、25C)增强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螺栓孔(21e)的周围,而且即使从前减振器(18)输入的载荷的车宽方向分量从螺栓(22)经由螺栓孔(21e)传递到环状肋(25A、25B、25C),由于环状肋(25A、25B、25C)的厚度比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板厚大,因此能够有效支承所述载荷的车宽方向分量,从而抑制环状肋(25A、25B、25C)倒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中,减振器壳体由以下部分构成:壳体主体部,其收纳前减振器;以及板状的减振器基座,其封闭所述壳体主体部的上端开口部,并支承所述前减振器的上端,所述壳体主体部与前侧车架连接,所述减振器基座与上部构件连接。
技术介绍
根据以下专利文献1公知如下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将减振器的上端紧固到构成减振器壳体(悬挂塔架)的上壁的减振器基座(顶板)上的螺栓配置在从该减振器的轴线偏移的位置,在减振器基座的上表面形成有以所述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渐变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09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以往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紧固减振器的上端的减振器基座的紧固部、即螺栓孔由以夹着其两侧的方式配置的2片直线状的渐变肋增强,因此担心渐变肋本身容易倒塌,紧固部的强度、刚性不足,如果为了避免这一点而使减振器基座的壁厚较厚,则重量增加。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将重量的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同时有效地加强将减振器的上端紧固到减振器基座上的螺栓孔的周围。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该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中,减振器壳体由以下部分构成:壳体主体部,其收纳前减振器;以及板状的减振器基座,其封闭所述壳体主体部的上端开口部,并支承所述前减振器的上端,所述壳体主体部与前侧车架连接,所述减振器基座与上部构件连接,所述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的第1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壁,其围绕与所述前减振器的上端嵌合的开口;以及环状肋,其在所述环状壁的周围围绕供紧固所述前减振器的上端的螺栓贯通的多个螺栓孔,所述环状肋的厚度比所述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板厚大。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1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第2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有倒塌抑制肋,所述倒塌抑制肋将所述环状肋与所述环状壁连接。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1或第2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第3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有: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其呈直线状地延伸,由所述环状肋分断;以及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其呈直线状地延伸,至少一个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与所述环状肋呈切线状地连接。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3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第4特征在于,所述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及所述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中的至少两个变形抑制肋彼此呈T字状地交叉。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3或第4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第5特征在于,所述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的厚度比所述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板厚大。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2至第5特征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第6特征在于,彼此相邻且平行地形成的多个所述倒塌抑制肋的端部与在车宽方向上最近的所述环状壁连接,或者到达形成在所述减振器基座的上表面的、在车宽方向上最近的台阶部。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1至第6特征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第7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的外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凸缘部,在所述减振器基座的外周的角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凸缘部连接的张开抑制肋。另外,实施方式的减振器基座上壁21a与本专利技术的上壁对应,实施方式的内侧凸缘部21c与本专利技术的凸缘部对应,实施方式的双头螺栓22与本专利技术的螺栓对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征,减振器壳体由以下部分构成:壳体主体部,其收纳前减振器;以及板状的减振器基座,其封闭壳体主体部的上端开口部,并支承前减振器的上端,壳体主体部与前侧车架连接,减振器基座与上部构件连接。在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壁,其围绕与前减振器的上端嵌合的开口;以及环状肋,其在环状壁的周围围绕供紧固前减振器的上端的螺栓贯通的多个螺栓孔,因此不仅能够利用环状肋增强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螺栓孔的周围,而且即使从前减振器输入的载荷的车宽方向分量从螺栓经由螺栓孔传递到环状肋,由于环状肋的厚度比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板厚大,因此能够有效支承所述载荷的车宽方向分量,从而抑制环状肋倒塌。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在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有倒塌抑制肋,倒塌抑制肋将环状肋与环状壁连接,因此,能够利用倒塌抑制肋支承从前减振器输入的载荷的车宽方向分量,从而更可靠地抑制环状肋倒塌。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在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有: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其呈直线状地延伸,由环状肋分断;以及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其呈直线状地延伸,至少一个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与环状肋呈切线状地连接,因此,能够通过环状肋、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以及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的协作来抑制减振器基座变形。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和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中的至少两个变形抑制肋彼此呈T字状地交叉,因此,能够以较少个数的上表面变形抑制肋有效提高减振器基座的强度及刚性,而且在铸造减振器基座时,能够利用T字状地交叉的上表面变形抑制肋使热水遍及各个部位,从而防止产生铸造缺陷。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的厚度比减振器基座的上壁的板厚大,因此能够使面积大的减振器基座的上壁变薄而实现轻量化,同时能够利用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确保减振器基座的强度及刚性。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彼此相邻且平行地形成的多个倒塌抑制肋的端部与在车宽方向上最近的环状壁连接,或者到达形成在减振器基座的上表面的、在车宽方向上最近的台阶部,因此能够更高效地抑制从前减振器输入的载荷的车宽方向分量导致的环状肋的倒塌。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7特征,在减振器基座的外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凸缘部,在减振器基座的外周的角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凸缘部连接的张开抑制肋,因此当从前减振器输入载荷时,能够利用张开抑制肋抑制以减振器基座的上壁与凸缘部之间的角度张开的方式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设置有减振器基座的汽车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5是图2的箭头5方向向视图。(第1实施方式)标号说明14:前侧车架;15:上部构件;18:前减振器;19:减振器壳体;20:壳体主体部;21:减振器基座;21a:减振器基座上壁(上壁);21c:内侧凸缘部(凸缘部);21d:开口;21e:螺栓孔;21f:台阶部;22:双头螺栓(螺栓);24:环状壁;25A:环状肋;25B:环状肋;25C:环状肋;26:倒塌抑制肋;27a: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27b:第1上表面变形抑制肋;28a: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28b:第2上表面变形抑制肋;30:张开抑制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1~图5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以落座于驾驶席的乘员为基准来定义。第1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前侧车架13从构成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发动机室11的后壁的仪表板下面板12的下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该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中,减振器壳体(19)由以下部分构成:壳体主体部(20),其收纳前减振器(18);以及板状的减振器基座(21),其封闭所述壳体主体部(20)的上端开口部,并支承所述前减振器(18)的上端,所述壳体主体部(20)与前侧车架(13)连接,所述减振器基座(21)与上部构件(15)连接,所述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壁(24),其围绕与所述前减振器(18)的上端嵌合的开口(21d);以及环状肋(25A、25B、25C),其在所述环状壁(24)的周围围绕供紧固所述前减振器(18)的上端的螺栓(22)贯通的多个螺栓孔(21e),所述环状肋(25A、25B、25C)的厚度比所述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板厚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该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中,减振器壳体(19)由以下部分构成:壳体主体部(20),其收纳前减振器(18);以及板状的减振器基座(21),其封闭所述壳体主体部(20)的上端开口部,并支承所述前减振器(18)的上端,所述壳体主体部(20)与前侧车架(13)连接,所述减振器基座(21)与上部构件(15)连接,所述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壁(24),其围绕与所述前减振器(18)的上端嵌合的开口(21d);以及环状肋(25A、25B、25C),其在所述环状壁(24)的周围围绕供紧固所述前减振器(18)的上端的螺栓(22)贯通的多个螺栓孔(21e),所述环状肋(25A、25B、25C)的厚度比所述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板厚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上表面形成有倒塌抑制肋(26),所述倒塌抑制肋(26)将所述环状肋(25A、25B、25C)与所述环状壁(2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减振器的减振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器基座(21)的上壁(21a)的上表面形成有:第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山昇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