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707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主要由活塞、活塞杆、缸筒组成,气缸外部设有位移传感器、控制器和放大器,在缸筒的周向、轴向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节流孔,活塞杆前端通过空气轴承支撑在气缸前端盖,活塞与缸筒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控制对缸筒上活塞区域的节流孔供气使活塞圆周面上产生承载气膜,气膜流经活塞泄压孔后再由中空的活塞杆排至大气,这样,活塞组件依据气浮原理实现了无摩擦运动;另外,空气轴承两端设有向心关节轴承和密封圈,减小了因活塞与活塞杆偏心而导致运动组件卡死的可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缸筒的独立供气和活塞杆的自排气,保证承载气膜不受两腔气压影响,扩大了无摩擦气缸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缸,尤其涉及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式无摩擦气缸。
技术介绍
气缸作为一种常见的气动执行元件在装配过程中通常采用机械密封,这样在活塞密封圈和缸筒内壁之间,以及活塞杆和端盖的防尘密封圈及导向套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滑动摩擦。事实上,为了有效降低气缸内部摩擦力,提高气缸工作效率,人们在这一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一般来说,减小气缸摩擦力的方法有提高缸筒内壁加工精度、选用摩擦系数低的密封圈、采用新型润滑脂以及改善密封形式。虽然这些传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缸的摩擦力,但是这些方法的缺点显而易见:加工制造成本高、维护困难以及零件寿命短。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内在降低气缸内部摩擦力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一种是日本SMC公司的低摩擦气缸MQQL系列,该系列气缸在活塞杆与导向套之间、活塞与导筒之间采用间隙密封,有杆侧前端采用滚珠导向套,这确实有效降低了气缸的摩擦力,不过它对径向负载敏感、结构复杂、价格很高;另一种是膜片式气缸,该气缸密封性好,无摩擦阻力,无需润滑,但气缸行程短,大多用于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夹紧和阀门开闭等工作,其应用范围十分有限。为使气缸实现高精度的输出力控制,基于气体润滑技术的无摩擦气缸被提出。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3047221A的“一种双作用气悬浮无摩擦气缸”公布了一种利用气浮原理设计的一种无摩擦气缸,它是利用高压腔的压缩空气通过活塞内部节流孔为活塞供气以形成气膜来承载活塞,之后活塞与缸筒间隙中的气体通过活塞中间的泄压槽和中空活塞杆排向大气,从而实现活塞组件的无摩擦运动。但是,这种设计存在这样的缺陷:当活塞杆负载力为零或者负载力较小时,来不及产生足以承载活塞使活塞和缸筒内壁不接触的气膜,这样无摩擦气缸失去了原先的效果。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CN103016444A公布了“一种缸筒供气的气悬浮无摩擦气缸”,它的内缸筒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节流孔,内缸筒与外缸筒存在一定的间隙,高压气体进入间隙内通过内缸筒上的节流孔在活塞与缸筒间形成承载气膜,与此同时,活塞周围的气体通过泄压孔流入低压腔,实现气缸的无摩擦运动。但该设计有以下缺点:该气缸驱动方式为单作用,必须通过外力作用才能使活塞杆复位,可以看出该气缸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不受负载力影响、适用范围广的气浮无摩擦气缸。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能够产生稳定的气膜来支撑活塞实现无摩擦运动,扩大无摩擦气缸的应用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包括活塞、活塞杆和缸筒,所述缸筒两端设有气缸前端盖和气缸后端盖,所述气缸前端盖内设有空气轴承,所述气缸前端盖上有前端盖进气口和空气轴承进气口,所述气缸后端盖上有后端盖进气口,在活塞杆内部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活塞杆穿过气缸前端盖内的空气轴承延伸至缸筒内与活塞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活塞与缸筒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筒上方沿径向打通孔形成节流孔,所述节流孔沿周向和径向均匀分布;所述节流孔与气管相连,所述气缸外部设有位移传感器、控制器和放大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控制器的AD/DA接口相连,所述控制器的DO接口与放大器的输入接口相连,所述放大器的输出接口与电磁开关阀相连;所述电磁开关阀设置在与节流孔相连的气管上;在所述活塞任意一侧端面上设置轴向延伸的盲孔作为第三泄压孔,所述活塞两端圆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泄压凹槽和第二环形泄压凹槽,活塞有杆端的中心设有盲孔作为第四泄压孔,在第二环形泄压凹槽的底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连通第四泄压孔、第三泄压孔与第二环形泄压凹槽的第二泄压孔,在所述第一环形泄压凹槽的底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连通第三泄压孔与第一环形泄压凹槽的第一泄压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泄压孔、第二泄压孔及第三泄压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均在活塞周向上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空气轴承前后端分别通过向心关节轴承和密封圈套装在气缸前端盖内,所述空气轴承后端与气缸前端盖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空气轴承与向心关节轴承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向心关节轴承前端设有第一孔用弹性挡圈,密封圈前端设有第二孔用弹性挡圈。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内部第二泄压孔的数量为X个,第一泄压孔和第三泄压孔的数量为2X个,其中X≥2。进一步的,所述缸筒在同一圆周面上至少有三个分布均匀的节流孔。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处于任意位置时,在活塞两条环形泄压凹槽之间的轴向上至少有三排节流孔。进一步的,所述缸筒上位于同一排上的节流孔均接在同一根气管上。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的端面设有与排气通道相通的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的前端为锥形,且锥形上端有与大气相通的内部通道。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即使气缸的负载力很小,通过控制对缸筒上活塞区域的节流孔供气使活塞圆周面上产生稳定的承载气膜,不受两腔气压影响,从而实现气缸的无摩擦运动;而且,该气缸通过缸筒独立供气,气缸可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交替供气完成往复运动,扩大了该无摩擦气缸的应用范围;另外,由于向心关节轴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摩擦气缸径向负载敏感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活塞的三维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活塞结构图;图4是图3的A-A截面图;图5是本技术前端盖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位移传感器,2-第一孔用弹性挡圈,3-空气轴承进气口,4-密封圈,5-前端盖进气口,6-控制器,7-放大器,8-电磁开关阀,9-后端盖进气口,10-气缸后端盖,11-第一O型密封圈,12-节流孔,13-第一间隙,14-第四泄压孔,15-活塞,16-活塞杆,17-排气通道,18-缸筒,19-气缸前端盖,20-第二孔用弹性挡圈,21-空气轴承,22-向心关节轴承,23-固定螺母,24-第一泄压孔,25-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6-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7-第二泄压孔,28-第三泄压孔,29-堵头,30-第二间隙,31-第二O型密封圈,32-可调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它由活塞15、活塞杆16、缸筒18组成,在气缸外部设有位移传感器1、控制器6和放大器7,所述缸筒18的两端分别设有气缸前端盖19和气缸后端盖10,所述气缸前端盖19内部设有空气轴承21。所述气缸前端盖19上有前端盖进气口5和空气轴承进气口3,所述气缸后端盖10上有后端盖进气口9,前后端盖的进气口用来对气缸进行供气、排气,以完成活塞杆16的前后运动;空气轴承进气口5用于对空气轴承21供气,使活塞杆16前端达到气浮效果。所述空气轴承21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向心关节轴承22和密封圈4套装在气缸前端盖19内且与气缸前端盖19之间留有一定的第二间隙30,可以保证空气轴承21可以左右摆动,摆动角度可以通过选用不同机械强度的密封圈4进行调整,这样有效地减小了因活塞15与活塞杆16偏心而导致二者卡死在缸筒18的可能;另外,由于密封圈4的作用,有效地阻止了空气轴承进气口3与前端盖进气口5之间气体的泄漏;所述空气轴承21前后端在气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包括活塞(15)、活塞杆(16)和缸筒(18),所述缸筒(18)两端设有气缸前端盖(19)和气缸后端盖(10),所述气缸前端盖(19)内设有空气轴承(21),所述气缸前端盖(19)上有前端盖进气口(5)和空气轴承进气口(3),所述气缸后端盖(10)上有后端盖进气口(9),在活塞杆(16)内部设有排气通道(17),所述活塞杆(16)穿过气缸前端盖(19)内的空气轴承(21)延伸至缸筒(18)内与活塞(15)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活塞(15)与缸筒(18)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筒(18)上方沿径向打通孔形成节流孔(12),所述节流孔(12)沿周向和径向均匀分布;所述节流孔(12)与气管相连,所述气缸外部设有位移传感器(1)、控制器(6)和放大器(7),所述位移传感器(1)与控制器(6)的AD/DA接口相连,所述控制器(6)的DO接口与放大器(7)的输入接口相连,所述放大器(7)的输出接口与电磁开关阀(8)相连;所述电磁开关阀(8)设置在与节流孔(12)相连的气管上;在所述活塞(15)任意一侧端面上设置轴向延伸的盲孔作为第三泄压孔(28),所述活塞(15)两端圆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5)和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6),活塞(15)有杆端的中心设有盲孔作为第四泄压孔(14),在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6)的底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连通第四泄压孔(14)、第三泄压孔(28)与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6)的第二泄压孔(27),在所述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5)的底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连通第三泄压孔(28)与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5)的第一泄压孔(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包括活塞(15)、活塞杆(16)和缸筒(18),所述缸筒(18)两端设有气缸前端盖(19)和气缸后端盖(10),所述气缸前端盖(19)内设有空气轴承(21),所述气缸前端盖(19)上有前端盖进气口(5)和空气轴承进气口(3),所述气缸后端盖(10)上有后端盖进气口(9),在活塞杆(16)内部设有排气通道(17),所述活塞杆(16)穿过气缸前端盖(19)内的空气轴承(21)延伸至缸筒(18)内与活塞(15)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活塞(15)与缸筒(18)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筒(18)上方沿径向打通孔形成节流孔(12),所述节流孔(12)沿周向和径向均匀分布;所述节流孔(12)与气管相连,所述气缸外部设有位移传感器(1)、控制器(6)和放大器(7),所述位移传感器(1)与控制器(6)的AD/DA接口相连,所述控制器(6)的DO接口与放大器(7)的输入接口相连,所述放大器(7)的输出接口与电磁开关阀(8)相连;所述电磁开关阀(8)设置在与节流孔(12)相连的气管上;在所述活塞(15)任意一侧端面上设置轴向延伸的盲孔作为第三泄压孔(28),所述活塞(15)两端圆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5)和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6),活塞(15)有杆端的中心设有盲孔作为第四泄压孔(14),在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6)的底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连通第四泄压孔(14)、第三泄压孔(28)与第二环形泄压凹槽(26)的第二泄压孔(27),在所述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5)的底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连通第三泄压孔(28)与第一环形泄压凹槽(25)的第一泄压孔(2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筒独立供气的双作用气浮无摩擦气缸,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荣夏鹏鲁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