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20279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涉及铸造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铜水炉、结晶器和流管本体,其中,流管本体包括连接段、过渡段和插入段,且该流管本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连接段卡接在铜水炉上浇注口内,插入段的下部插入结晶器内的铜液中,且第二进液孔浸没在结晶器内的铜液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用途是能够有效消除大规格黄铜铸锭的内部缩孔、气孔、夹杂等缺陷,同时还能保障铜水在结晶器内良性结晶,显著提高了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

A crystallization system for large size brass ingo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rystallization system for large-size brass ingots, which relates to the casting technical field.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copper water stove, a crystallizer and a flow tube body, wherein the flow tube body comprises a connecting section, a transition section and an inserting section, and the flow tub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nd a second liquid inlet hole, and the connecting section is clamped.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sertion section is inserted into the liquid copper in the mould, and the second liquid inlet hole is immersed in the liquid copper in the moul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defects of internal shrinkage, porosity and inclusions of large-size brass ingots, and to ensure the benign crystallization of copper water in the mold, thereby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arge-size brass ingo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
本技术涉及铸造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
技术介绍
黄铜铸锭气泡缺陷一直以来是熔炼车间最为关键的质量问题,尤其针对具有“长、大、方”特性的黄铜铸锭,在浇铸好的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缺陷,严重影响后期的使用质量,同时,由于铸坯气泡均形成于铸锭内中部的特性,因而从铸锭外表面根本无法发现,只有待轧制带坯退火清洗时才表现出来,导致改制分条或回炉,严重影响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且潜在的微小气泡成检难以发现,存在严重的市场风险。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除了与其制造工艺有关外,还与实现该制造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相关,这些设备包括铜水炉、结晶器以及将铜水炉内的铜水送入结晶器内的石墨流管,其中,由于现有技术中石墨流管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通过该石墨流管流入结晶器内的铜水在一次冷却过程中内外冷却速度相差较大,从而导致最终拉铸出的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缺陷,严重影响后期的使用质量,同时,现有技术中铜水炉、结晶器以及石墨流管在浇铸时,由于相互之间的不合理配合,使得拉铸过程中液面不平稳,造成铜水在结晶器内不能良性结晶,进一步降低铸造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石墨流管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大规格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缺陷,同时,由于拉铸过程中液面不平稳,造成铜水在结晶器内不能良性结晶等不足,提供了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消除大规格黄铜铸锭的内部缩孔、气孔、夹杂等缺陷,同时还能保障铜水在结晶器内良性结晶,显著提高了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包括铜水炉、结晶器和流管本体,其中,所述铜水炉内的铜水通过流管本体流入结晶器内;所述的流管本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连接段、过渡段和插入段,该流管本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轴向依次贯穿连接段、过渡段至插入段的内部,但不贯穿插入段,所述的第二进液孔与第一进液孔相连通,且该第二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径向贯穿插入段,所述第二进液孔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铜水炉上设置有浇注口,上述连接段卡接在浇注口内,上述插入段的下部插入结晶器内的铜液中,且上述第二进液孔浸没在结晶器内的铜液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液孔的直径为7-9mm。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进液孔为两对,且两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所在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α的大小为35-45度。进一步地,结晶器内铜水的液面与结晶器口沿保持1-2cm,且上述插入段的下部插入铜水的深度保持1-2c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液孔未贯穿的插入段部分高度为13-17mm。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段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第一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轴向依次贯穿连接段、过渡段至插入段的内部,但不贯穿插入段,需要说明的是:申请人在设计第一进液孔时,基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理论分析发现,最终拉铸出的大规格黄铜铸锭质量与铜水沿哪个方向进入结晶器内是有一定关联的,申请人经过后期实验的不断探索,最终发现铜水不能沿着竖直方向直接进入结晶器内,因为这会导致位于结晶器内的中部和周部铜水冷却速度相差较大,最终导致拉铸出的大规格黄铜铸锭内部容易存在气孔、夹杂等缺陷,因此,本技术中第一进液孔并不贯穿插入段,从而消除铜水流入时对铸造液穴的冲击,缩短液穴深度,从而缩小凝固过渡区,进而保证结晶器内的中部和周部铜水冷却速度相差不大,提高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2)本技术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第二进液孔与第一进液孔相连通,且该第二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径向贯穿插入段,该第二进液孔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申请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理论分析发现,若铜水沿水平方向进入结晶器内,有利于改善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因此本技术中第二进液孔沿流管本体的径向贯穿插入段设计,保证第二进液孔的平直度,从而使得铜水能够沿水平方向流入结晶器内,其次,本技术中第二进液孔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目的是为了保证从流管本体流入结晶器内的铜水在结晶器内分布均匀,进一步提高大规格黄铜铸锭的质量。(3)本技术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结晶器内铜水的液面与结晶器口沿保持1-2cm,且插入段的下部插入铜水的深度保持1-2cm,从而确保在拉铸过程中液面平稳,进而能够保障铜水在结晶器内良性结晶,提升铸造质量,同时,考虑到要满足上述条件,本技术中将第一进液孔未贯穿的插入段部分高度设计为13-17mm。(4)本技术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连接段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流管本体需要将铜水炉内的铜水引至结晶器内进行冷却结晶,而流管本体是通过其上的连接段固定在铜水炉的浇注口上,故本技术通过将连接段设计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可使得铜水炉的浇注口与流管本体上的连接段相配合时,卡接的更紧密,从而保证铜水能够顺利的流进流管本体内,从而完成后续结晶过程。(5)本技术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流管本体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流管本体;11、连接段;12、过渡段;13、插入段;131、第一进液孔;132、第二进液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1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用石墨流管结构,包括铜水炉、结晶器和流管本体1,其中,铜水炉内的铜水通过流管本体1流入结晶器内。如图2所示,流管本体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连接段11、过渡段12和插入段13,该连接段11通过过渡段12与插入段13相连,铜水炉上设置有浇注口,流管本体1上的连接段11卡接在该浇注口内,本实施例中连接段11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流管本体1需要将铜水炉内的铜水引至结晶器内进行冷却结晶,而流管本体1是通过其上的连接段11固定在铜水炉的浇注口上,故本技术通过将连接段11设计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可使得铜水炉的浇注口与流管本体1上的连接段11相配合时,卡接的更紧密,从而保证铜水能够顺利的流进流管本体1内,从而完成后续结晶过程。如图1和图2所示,该流管本体1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131和第二进液孔132,该第一进液孔131和第二进液孔132均为直通孔。本技术通过流管本体1内设置的第一进液孔131和第二进液孔132,顺利将铜水炉内的铜水引至结晶器内。本技术中插入段13的下部插入结晶器内的铜液中,且第二进液孔132浸没在结晶器内的铜液中。需要说明的是:浇铸时,流管本体1上的插入段13,其下部需插入结晶器内的铜液中,且要求流管本体1内的第二进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水炉、结晶器和流管本体(1),其中,所述铜水炉内的铜水通过流管本体(1)流入结晶器内;所述的流管本体(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连接段(11)、过渡段(12)和插入段(13),该流管本体(1)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131)和第二进液孔(132),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孔(131)沿流管本体(1)的轴向依次贯穿连接段(11)、过渡段(12)至插入段(13)的内部,但不贯穿插入段(13),所述的第二进液孔(132)与第一进液孔(131)相连通,且该第二进液孔(132)沿流管本体(1)的径向贯穿插入段(13),所述第二进液孔(132)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132)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铜水炉上设置有浇注口,上述连接段(11)卡接在浇注口内,上述插入段(13)的下部插入结晶器内的铜液中,且上述第二进液孔(132)浸没在结晶器内的铜液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规格黄铜铸锭的结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水炉、结晶器和流管本体(1),其中,所述铜水炉内的铜水通过流管本体(1)流入结晶器内;所述的流管本体(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连接段(11)、过渡段(12)和插入段(13),该流管本体(1)内设置有第一进液孔(131)和第二进液孔(132),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孔(131)沿流管本体(1)的轴向依次贯穿连接段(11)、过渡段(12)至插入段(13)的内部,但不贯穿插入段(13),所述的第二进液孔(132)与第一进液孔(131)相连通,且该第二进液孔(132)沿流管本体(1)的径向贯穿插入段(13),所述第二进液孔(132)至少为一对,且每对第二进液孔(132)的中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铜水炉上设置有浇注口,上述连接段(11)卡接在浇注口内,上述插入段(13)的下部插入结晶器内的铜液中,且上述第二进液孔(132)浸没在结晶器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邈郭凯文志凌孙红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