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狮专利>正文

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01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主要设有顶管,动力管,内管,上巢,上、下活动巢,其主要特点是顶管设有双凹滑沟,可使活动巢于其上无转动地滑动;顶管下端设有一塞体,塞体下方设一弹簧,下压顶管则该弹簧被压缩,内管上端连接一缓冲体,缓冲体外套设一缓冲弹簧,用以减轻收伞时的冲击,内管下部设有一拉环,该拉环的下部设有叉状部,于待开伞时恰可卡制收伞按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手动开收伞及自动开收伞,新颖、实用。(*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是一种可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的伞具。现有的手动及全自动伞具,如在本设计人提出的台湾专利申请75210989号中所述的,存在着不少不足。如其所采用外长槽及固定杆的设计,容易造成雨水、尘埃进入,使内部零件磨损或生锈而使滑动不顺畅;又于收伞时因其U形弹片的凸圆部长时间钩扣外管,会产生磨损;另外,收伞时弹簧强力弹出外管易使勾孔破裂而造成大量残品。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为完善、切实可行的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开伞预备状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开伞时的剖视图;图3A为本技术开伞时的伞骨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用作手动伞时的部份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上巢1,动力管2,内管3,上活动巢A,下活动巢B,顶管5,拉环6,按钮座7,握柄71,伞骨及伞面等。顶管5设有双凹状滑沟51,上活动巢A的内壁亦呈双凹状滑沟与之配合,动力管2的上端则相应设有双槽21,使上活动巢A套合于动力管2后恰可卡于其上端不能下滑,而后动力管2上端外翻即将上活动巢A固定于动力管2上端。上巢1固设于顶管5上部,动力管2套合于顶管5外,下活动巢B套合于动力管2外,活动巢B上设有具有向内勾卡趋势的勾卡B1。顶管5下部接合一塞体52,动力管2适当处设一向内凹的滑轨22,一缓冲体23置入动力管2内,其上部卡制一压缩弹簧8,使其位于顶管5的塞体52与缓冲体23之间。一缓冲弹簧25置于动力管2内且套合于缓冲体23外,缓冲体下部设有内凹的滑沟24,该滑沟24与动力管2的滑轨22对合。一内管3套合于动力管2内,其上端卡接于缓冲体23下部,其下端连接于握柄71,握柄71上方,设有按钮座7及拉环6套合于内管3外部。内管3设有二固定孔31及勾孔32、33、34及一长孔35,而动力管2也设有二固定孔26及勾孔27、28、29。一U形弹片36置于内管3内,其双凸圆部37卡合于固定孔31。一勾杆4,其适当处设有一U形槽41,推杆42的推部43卡合于U形槽41内。一双U形弹性钢丝44的两端45分别穿固于勾杆4及推杆42的套孔46及47,如此即将勾杆4、推杆42及弹性钢丝44结合为一体,便于装配又可防止各零件散落。勾杆4、推杆41及弹性钢丝44置于内管3下部,勾杆4及推杆41的下端部横向穿过内管3的长孔35及按钮座7的二孔洞,分别套合于按钮A’、B’。拉环6的下部设有叉状部61,内部套衬一弹簧62,该弹簧62同时套合于内管3外部。图2为本技术的开伞预备状。此时,已将顶管5下压,使压缩弹簧8呈压缩状,动力管2及上活动巢A同时受压下移,下活动巢B的勾卡B1原本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9,而其随着动力管2下移又勾卡住内管3的勾孔33,同时,原本勾卡于内管勾孔34的勾杆4则又勾卡住动力管2的勾孔28。此时,由于拉环6受下活动巢B的压力而下移,使其叉状部61恰卡住按钮A’,使A’无法被按下,同时弹簧62被压缩。当按下按钮B’时,推杆42的推部43将下活动巢B的勾卡B1推出勾孔33,压缩弹簧8向上弹升顶管5及上巢1,带动伞骨9及下活动巢B上升,并且弹簧62亦通过拉环6给下活动巢B一向上弹力,使其上升而成开伞状,如图3所示,此时下活动巢B的勾卡B1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7及内管3的勾孔32,拉环6受弹簧62的弹力上移顶住动力管2的下端,此时拉环6下部的叉状部61已脱离对按钮A’的卡制,而弹簧62仍呈半压缩状。欲收伞时,只要按下按钮A’,使勾杆4脱离勾孔28,拉环6受弹簧62的弹力上弹动力管2,动力管2上移将勾卡B1推出勾孔32及27,则因伞布及伞骨组9的向下压力及伞骨组间的弹簧91的回复力,使下活动巢B及伞骨组9下滑而实现自动收伞,其中,动力管2上弹至其固定孔26被U形弹片36的双凸圆部37卡制为止,此过程中动力管2的内凹滑轨22可压缩缓冲弹簧25以达到定位缓冲的作用,使固定孔26不至因固定时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在长期使用后变大或破裂。收伞时挡卡B1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9。本技术也可以手动而开收伞,手动开伞时不需顶压顶管5的开伞预备动作,只需以手按压下活动巢B的挡卡B1使之脱离勾孔29,用手上推下活动巢B致开伞状,此时勾卡B1勾卡于动力管2的勾孔27而使下活动巢B固定。手动收伞时只需以手按压挡卡B1使之脱离勾孔27使下活动巢B下滑即可实现收伞。手动收伞后固定孔26同样卡制于U形弹片36的双凸圆部37,而挡卡B1则同样勾卡于勾孔29(如图4所示)。综上所述,本技术以新颖的构思和结构,提供了一种可以自动开收和手动开收的伞具,颇具独创性和实用性。权利要求1.一种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包含伞骨,伞布,上巢,上活动巢、下活动巢、一顶管、一动力管,一内管,设于内管下端的握柄,设于握柄上方的按钮座,设于按钮座上方的拉环,拉环下部的弹簧,设于内管内的一U形弹片及勾杆、推杆和一弹性钢丝,其特征在于,顶管及内管套设于动力管内,顶管设有双凹滑沟,顶管下部设有一塞体,塞体下方设有一压缩弹簧,内管上端连接一缓冲体,缓冲体外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下端顶于缓冲体上端,下压顶管,压缩弹簧即被压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其特征在于,上活动巢的内壁设有使其恰可于顶管上无转动地滑动的双凹状滑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其特征在于,缓冲体外部套一缓冲弹簧,缓冲体上设有与动力管所设用以完成缓冲作用的内凹滑轨相对应的内凹的滑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钢丝两端分别穿固于所述推杆和勾杆,使三者成为一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下部有一个压顶管时可卡制勾杆使其不能被按下的叉状部。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主要设有顶管,动力管,内管,上巢,上、下活动巢,其主要特点是顶管设有双凹滑沟,可使活动巢于其上无转动地滑动;顶管下端设有一塞体,塞体下方设一弹簧,下压顶管则该弹簧被压缩,内管上端连接一缓冲体,缓冲体外套设一缓冲弹簧,用以减轻收伞时的冲击,内管下部设有一拉环,该拉环的下部设有叉状部,于待开伞时恰可卡制收伞按钮。本技术可手动开收伞及自动开收伞,新颖、实用。文档编号A45B25/00GK2076339SQ9022254公开日1991年5月8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30日专利技术者曾狮 申请人:曾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动及全自动开收的两用伞具,包含伞骨,伞布,上巢,上活动巢、下活动巢、一顶管、一动力管,一内管,设于内管下端的握柄,设于握柄上方的按钮座,设于按钮座上方的拉环,拉环下部的弹簧,设于内管内的一U形弹片及勾杆、推杆和一弹性钢丝,其特征在于,顶管及内管套设于动力管内,顶管设有双凹滑沟,顶管下部设有一塞体,塞体下方设有一压缩弹簧,内管上端连接一缓冲体,缓冲体外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下端顶于缓冲体上端,下压顶管,压缩弹簧即被压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狮
申请(专利权)人:曾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