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宝生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8668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该装置包括混凝倒锥形槽、絮凝正锥形槽、喉管、可调阀门、沉淀池、污泥泵、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通过喉管相连后形成混凝及絮凝装置,置于沉淀池中心上部;所述可调阀门装于喉管上以控制流量;所述絮凝正锥形槽内设布水板调整流态、均匀布水;所述污泥泵抽取沉淀池底部沉积污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混凝倒锥形槽顶部并沿外壁切线进入与进水混合;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将药剂投加至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上部;该装置可实现原水与药剂依靠水力搅拌与混合,于同一个装置内完成混凝、絮凝与沉淀,提高处理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高效混凝沉淀的方法。

An efficient coagulating sediment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fficient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oagulation inverted conical groove, a flocculation normal conical groove, a throat pipe, an adjustable valve, a sedimentation tank, a sludge pump, a coagulant dosing device and a flocculant dosing device; the coagulation inverted conical groove and a flocculation normal conical groove are connected through a throat pipe to form a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device. The adjustable valve is mounted on the throat pipe to control the flow rate; a water 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flocculation positive cone groove to adjust the flow pattern and distribute water evenly; the sludge pump pumps the sedim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to be transported to the top of the coagulation inverted cone groove by pipeline and enters the coagulation and mixes with the water inlet along the tangent line of the outer wall; The flocculant dosing device and the flocculant dosing device add the reagent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verted conical trough and the normal conical trough of the flocculation; the device can realize that the raw water and the reagent depend on the hydraulic agitation and mixing, and complete the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same device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 high-efficiency coagulation precipitation formula. La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净水处理、污水处理过程中混凝、絮凝及沉淀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混凝沉淀是水处理中常见的处理工艺之一,是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处理过程,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通常称为混凝剂、絮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其在水处理上的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其他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出水水质好、工艺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实用、操作简便等优点。根据混凝沉淀原理,工程中一般会采用分开设置混凝池、絮凝池及沉淀池或一池多格的形式,混凝池、絮凝池内多设置机械搅拌器,以上设施往往存在着电耗较高、桨叶易腐蚀、混凝与絮凝效果较差、药剂消耗量大、设施占地较大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发一种一体化的非机械搅拌且混凝与絮凝效率较高的设备,来克服现有混凝沉淀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及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混凝倒锥形槽、絮凝正锥形槽、喉管、可调阀门、沉淀池、污泥泵、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通过喉管相连后形成混凝及絮凝装置,置于沉淀池中心上部,通过支架固定于沉淀池内壁;所述可调阀门装于喉管上以控制流量;所述絮凝正锥形槽内设布水板调整流态、均匀布水;所述污泥泵抽取沉淀池底部沉积污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混凝倒锥形槽顶部并沿外壁切线进入与进水混合,根据阀门切换可将剩余污泥排出污泥池;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将药剂投加至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上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混凝倒锥形槽为上大下小的倒圆锥体,椎角为60-120°,其上端封闭,下段通过喉管与絮凝正锥形槽相连;进水管位于倒圆锥体顶端正中心,混凝剂投加口位于倒圆椎体顶部且与进水管相邻,污泥进口位于倒椎体上部、与椎体中心垂直且外壁相切;污水于混凝倒锥形槽内有效停留时间为0.5-2min;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絮凝正锥形槽为上小下大的正圆锥体,椎角为60-150°,其上端通过喉管与混凝倒锥形槽相连,内设1-3层布水板,且底部布水板全部浸入沉淀池;絮凝剂投加口位于正圆椎体上部,污水于絮凝正锥形槽内有效停留时间为5-20min;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喉管长度与直径比值不大于10,其上设有可调阀门来调节管内污水流速,以确保流速不大于1.5m/s;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布水板垂直于絮凝正锥形槽中心轴设置,可设1-3层,其上均匀开圆孔,孔径为10-50mm,圆孔数量根据水量确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沉淀池采用辅流式沉淀池,依靠顶部溢流堰出水,可内设斜板与斜管来提高沉淀效率、缩短沉淀时间;其底部设污泥斗暂存沉积污泥,并通过污泥泵根据需要启闭排泥阀门将其作为回流污泥被送至混凝倒锥形槽或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所投加的均为液体药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方法,该方法利用根据前述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沉淀池中心上部设置由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通过喉管相连后形成的混凝及絮凝装置,作为混凝、絮凝核心部件。进水、混凝剂、污泥泵回流的污泥于混凝倒锥形槽内在切线进入的污泥流水力作用下进行剧烈搅拌与快速混合,完成混凝过程的混合液通过喉管后进入絮凝正锥形槽内;由于絮凝正锥形槽进口直径迅速扩大,流体扰动迅速降低,混合液与絮凝剂于此充分絮凝,然后通过布水板调整流态、均匀布水后进入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清水从沉淀池溢流堰排出;沉淀池底部污泥通过污泥泵根据需要作为回流污泥被送至混凝倒锥形槽,或作为剩余污泥排出。通过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和方法,可以获得的有利之处至少在于: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了原水与药剂依靠水力搅拌与充分混合,于同一个装置内完成混凝、絮凝与沉淀,简化了混凝与絮凝设备,提高处理效率。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混凝倒锥形槽;2:絮凝正锥形槽:3:喉管;4:可调阀门;5:沉淀池;6:污泥泵;7:混凝剂投加装置;8:絮凝剂投加装置;9:进水管;10:布水孔板;11:出水堰;12:排泥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公开内容中所提到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启示,本专利技术可以以其他任何适宜的方式来实施。下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构造,也可以用其他等同的方式来替代。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午中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的实例所限制。本公开内容提出了一种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所述装置可以包括:混凝倒锥形槽、絮凝正锥形槽、喉管、可调阀门、沉淀池、污泥泵、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通过喉管相连后形成混凝及絮凝装置,置于沉淀池中心上部,通过支架固定于沉淀池内壁;所述可调阀门装于喉管上以控制流量;所述絮凝正锥形槽内设布水板调整流态、均匀布水;所述污泥泵抽取沉淀池底部沉积污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混凝倒锥形槽顶部并沿外壁切线进入与进水混合,根据阀门切换可将剩余污泥排出污泥池;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将药剂投加至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上部;可选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混凝倒锥形槽为上大下小的倒圆锥体,椎角为60-120°,其上端封闭,下段通过喉管与絮凝正锥形槽相连;进水管位于倒圆锥体顶端正中心,混凝剂投加口位于倒圆椎体顶部且与进水管相邻,污泥进口位于倒椎体上部、与椎体中心垂直且外壁相切;污水于混凝倒锥形槽内有效停留时间为0.5-2min;絮凝正锥形槽为上小下大的正圆锥体,椎角为60-150°,其上端通过喉管与混凝倒锥形槽相连,内设1-3层布水板,且底部布水板全部浸入沉淀池;絮凝剂投加口位于正圆椎体上部,污水于絮凝正锥形槽内有效停留时间为5-20min;喉管长度与直径比值不大于10,其上设有可调阀门来调节管内污水流速,以确保流速不大于1.5m/s;布水板垂直于絮凝正锥形槽中心轴设置,可设1-3层,其上均匀开圆孔,孔径为10-50mm,圆孔数量根据水量确定;类似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高效混凝沉淀装置中,沉淀池采用辅流式沉淀池,依靠顶部溢流堰出水,可内设斜板与斜管来提高沉淀效率、缩短沉淀时间;其底部设污泥斗暂存沉积污泥,并通过污泥泵根据需要启闭排泥阀门将其作为回流污泥被送至混凝倒锥形槽或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所投加的均为液体药剂;通过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原水与药剂依靠水力搅拌与充分混合,于同一个装置内完成混凝、絮凝与沉淀,简化了混凝与絮凝设备,提高处理效率。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不同的示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者相同或类似的步骤。实施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混凝倒锥形槽、絮凝正锥形槽、喉管、可调阀门、沉淀池、污泥泵、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通过喉管相连后形成混凝及絮凝装置,置于沉淀池中心上部,通过支架固定于沉淀池内壁;所述可调阀门装于喉管上以控制流量;所述絮凝正锥形槽内设布水板调整流态、均匀布水;所述污泥泵抽取沉淀池底部沉积污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混凝倒锥形槽顶部并沿外壁切线进入与进水混合,根据阀门切换可将剩余污泥排出污泥池;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将药剂投加至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混凝倒锥形槽、絮凝正锥形槽、喉管、可调阀门、沉淀池、污泥泵、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通过喉管相连后形成混凝及絮凝装置,置于沉淀池中心上部,通过支架固定于沉淀池内壁;所述可调阀门装于喉管上以控制流量;所述絮凝正锥形槽内设布水板调整流态、均匀布水;所述污泥泵抽取沉淀池底部沉积污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混凝倒锥形槽顶部并沿外壁切线进入与进水混合,根据阀门切换可将剩余污泥排出污泥池;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与絮凝剂投加装置将药剂投加至混凝倒锥形槽与絮凝正锥形槽上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倒锥形槽为上大下小的倒圆锥体,椎角为60-120°,其上端封闭,下段通过喉管与絮凝正锥形槽相连;进水管位于倒圆锥体顶端正中心,混凝剂投加口位于倒圆椎体顶部且与进水管相邻,污泥进口位于倒椎体上部、与椎体中心垂直且外壁相切;污水于混凝倒锥形槽内有效停留时间为0.5-2mi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正锥形槽为上小下大的正圆锥体,椎角为60-150°,其上端通过喉管与混凝倒锥形槽相连,内设1-3层布水板,且底部布水板全部浸入沉淀池;絮凝剂投加口位于正圆椎体上部,污水于絮凝正锥形槽内有效停留时间为5-20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管长度与直径比值不大于10,其上设有可调阀门来调节管内污水流速,以确保流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生
申请(专利权)人:李宝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