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8392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1:41
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使悬架的减震器和弹簧支承到悬架外壳,并且有效地抑制该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具备:轮罩(24)、侧框(6)、具有减震器(41)和弹簧(44)的悬架(40)、以及将侧框(6)和轮罩(24)连结的悬架外壳(50),在悬架外壳(50)设置有:支承部(52),支承减震器(41);以及弹簧承接部(72),在比侧框(6)更靠车体宽度方向外侧且比侧框(6)的下端更靠车体上方侧支承弹簧(44)的上端部,在弹簧承接部(72)的车体下方侧设置将侧框(6)和弹簧承接部(72)连结的连结部(101、102)。

Rear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enables the shock absorber and spring of the suspension to support the suspension housing, and effectively suppresses the inclination deformation of the suspension housing. Having: a wheel cover (24), a side frame (6), a suspension (40) having a shock absorber (41) and a spring (44), and a suspension shell (50) connecting the side frame (6) and the wheel cover (24), the suspension shell (50)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ing part (52), a supporting shock absorber (41), and a spring bearing part (72), which is more outside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car body than the side frame (6) and more than the side frame (6). The lower end is more close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spring (44) supported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car body, and a connecting part (101, 102) connecting the side frame (6) and the spring bearing part (72)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car body of the spring bearing part (7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悬架外壳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属于车体的生产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在车体后部设置有悬架外壳,该悬架外壳具有跨过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和容纳后轮的轮罩支承悬架的减震器的支承部。一般来说,减震器朝向车体上方侧而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配置,所以在后轮颠簸时,从减震器输入至悬架外壳的载荷中包含有车体宽度方向的朝内的成分。因此,悬架外壳中容易产生支承部向车厢内侧倾倒那样的变形(以下称作“内倾变形”)。因此,在以往的悬架外壳中,例如在支承部设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射状的肋等,采取用于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的各种加强对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7374号公报然而,作为车辆用的悬架,已知与减震器同轴地配置有弹簧的类型。在搭载有这种悬架的车体后部,除了悬架的减震器之外,还要使弹簧也支承到悬架外壳。但是,这种情况下,除了来自减震器的载荷之外,来自弹簧的载荷也输入至悬架外壳,所以需要用于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的进一步的对策。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使悬架的减震器和弹簧支承到悬架外壳,并且有效地抑制该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如下那样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轮罩,设置于车体后部的侧面部,容纳车轮;侧框,在所述轮罩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悬架,具有在所述侧框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减震器和以卷绕该减震器的方式配置的弹簧,在比所述弹簧更靠下方承载所述车轮;以及悬架外壳,具有支承所述减震器的支承部,将所述侧框和所述轮罩连结,所述悬架外壳具有弹簧承接部,该弹簧承接部在比所述侧框更靠车体宽度方向外侧且比所述侧框的下端更靠车体上方侧支承所述弹簧的上端部,在所述弹簧承接部的车体下方侧,设置有将所述侧框和所述弹簧承接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的连结部。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弹簧承接部的下面具有大致圆形的轮郭,在所述弹簧承接部设置有供所述减震器插通的贯通孔。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1或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悬架具有配置在比所述支承部更靠车体下方侧的减震限位器,所述悬架外壳具有周壁部,该周壁部从所述支承部向车体下方侧延伸,以包围所述减震限位器的方式配置,所述弹簧承接部设置为,从所述周壁部的下缘朝向径方向外侧以突缘状扩展。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1至方案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悬架外壳具备沿着所述弹簧承接部的周缘部断续或连续地延伸的高刚性部。另外,本说明书所称的“高刚性部”,指的是与其周围的部分相比难以变形的部分。作为“高刚性部”的具体例,可以举出凸部、凹部、肋、或者厚壁部等。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支承悬架的减震器的悬架外壳设置有弹簧承接部,由此,能够通过该弹簧承接部支承悬架的弹簧的上端侧。此外,弹簧承接部通过设置于其车体下方侧的连结部与侧框连结,能够实现弹簧承接部和侧框的举动的一体化。因此,从悬架的弹簧向弹簧承接部输入了载荷时,抑制弹簧承接部相对于侧框的相对位移,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悬架外壳的内倾变形。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弹簧承接部中承受来自弹簧的载荷的部分,由从贯通孔的外周部直到弹簧承接部的外周部的环状部分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弹簧承接部的面积的最小化,从而提高弹簧承接部的面刚性、并且提高弹簧承接部对弹簧的支承强度。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能够在悬架外壳的周壁部容纳悬架的减震限位器,所以能够省略以往作为悬架的专用零件使用的减震限位器外壳。此外,弹簧承接部和支承部经由周壁部相互连结,由此,能够提高弹簧承接部及支承部的面刚性。进而,从弹簧输入至弹簧承接部的载荷经由周壁部分散到车体上方侧,从而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到弹簧承接部。因此,抑制了弹簧承接部的局部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弹簧承接部对弹簧的支承强度。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弹簧承接部的面刚性通过沿着其周缘部的高刚性部而得到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弹簧承接部对弹簧的支承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厢内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从车厢外侧观察同后部车体构造的侧面图。图3是从车体前方侧观察同后部车体构造的图1的A-A线截面图。图4是从车厢内侧的斜上方观察悬架外壳的立体图。图5是从车厢外侧的斜下方观察悬架外壳的立体图。图6是从车厢外侧观察悬架外壳的侧面图。图7是从车体上方侧观察悬架外壳的图6的B-B线截面图。图8是从车体下方侧观察悬架外壳的一部分的底面图。图9是从车体前方侧观察悬架外壳的图6的C-C线、D-D线、E-E线的各截面图。图10是从车体后方侧观察悬架外壳的图6的F-F线截面图。图11是从车厢外侧的斜下方观察悬架外壳和轮罩内侧件的接合部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图12是从车厢外侧的斜前方观察悬架外壳和侧框的连结部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图13是从车体上方侧观察悬架外壳及其周边部的平面图。图14是从车厢内侧的斜后方观察悬架外壳的后侧载荷传递部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图15是从车体上方侧观察同后侧载荷传递部及其周边部的图1的G-G线截面图。图16是从车体前方侧观察同后侧载荷传递部及其周边部的图1的H-H线截面图。图17是从车厢外侧的斜前方观察变形例的悬架外壳与侧框的连结部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符号的说明:1汽车;2地板;5横梁;6侧框;10顶棚侧轨;12C立柱;14D立柱;20侧板;24轮罩;25轮罩外侧件;26轮罩内侧件;27轮罩的载荷传递部;32外立柱部件;34外侧加强部件;36侧撑条;38上侧撑条部件;40悬架;41减震器;42活塞杆;43芯柱;44盘簧;46橡胶片;48减震限位器;50悬架外壳;52支承面部(支承部);56连接部;58下侧接合面部;59中段台部;60纵壁部;62周壁部;63前壁部;64后壁部;67、68凹陷部;65、66肋;69上侧接合面部;71a肋;73、74、75突出部(高刚性部);77撑条部;78、79加强肋;80前侧载荷传递部;81连结面部;82侧面部;84连络面部;85后侧载荷传递部;90下侧延长部;91a肋;101、102连结部件(连结部);201、202连结部;250悬架外壳;258下侧接合面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另外,在各附图中,图示了车体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车体右侧)的车体构造,但是另一方侧(车体左侧)也同样地构成。此外,在各附图中,前/后、内/外、以及上/下所示的方向分表示车体前后方向、车体宽度方向、以及车体上下方向。[整体构成]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汽车1具备:构成车厢内空间的地板部的地板2、沿着地板2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缘部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框6、沿着顶棚面板(未图示)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缘部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顶棚侧轨10、以及从顶棚侧轨10向车体下方侧延伸的多个立柱部12、14。侧框6、顶棚侧轨10及各立柱部12、14分别设置左右一对,但是在各附图中仅图示了车体右侧。在地板2设置有倾斜部3,以形成车体后方侧部分的地板面比车体前方侧部分的地板面更高的台阶。由此,比起乘客的乘坐空间的地板面,该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轮罩,设置于车体后部的侧面部,容纳车轮;侧框,在所述轮罩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悬架,具有在所述侧框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减震器和以卷绕该减震器的方式配置的弹簧,在比所述弹簧更靠下方承载所述车轮;以及悬架外壳,具有支承所述减震器的支承部,将所述侧框和所述轮罩连结,所述悬架外壳具有弹簧承接部,该弹簧承接部在比所述侧框更靠车体宽度方向外侧且比所述侧框的下端更靠车体上方侧支承所述弹簧的上端部,在所述弹簧承接部的车体下方侧,设置有将所述侧框和所述弹簧承接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结的连结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7 JP 2017-061763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轮罩,设置于车体后部的侧面部,容纳车轮;侧框,在所述轮罩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悬架,具有在所述侧框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减震器和以卷绕该减震器的方式配置的弹簧,在比所述弹簧更靠下方承载所述车轮;以及悬架外壳,具有支承所述减震器的支承部,将所述侧框和所述轮罩连结,所述悬架外壳具有弹簧承接部,该弹簧承接部在比所述侧框更靠车体宽度方向外侧且比所述侧框的下端更靠车体上方侧支承所述弹簧的上端部,在所述弹簧承接部的车体下方侧,设置有将所述侧框和所述弹簧承接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益田晃义渡边重昭塚本英行永寿伴宽松冈秀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