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流域雨水利用微型调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述步骤: 确定控制区; 在控制区内利用地形坡度,找出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或地表潜径流,或每一个流入下游河道的渠道的汇水点的末端,并根据汇水渠道和径流距离的长短、坡度的高低,建设一个,或多个呈阶梯分布的、用于延长客水滞留时间的、利于土壤补水回渗地下的阻水微型工程; 阻水微型工程至少包括,有阻水、蓄水功能的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一端,或两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 在山前高滩、或平原地形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阻水微型工程由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两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贯通阻水墙下端且控制泄水量的涵洞、位于涵洞内且阻断涵洞下端的内坝、位于内坝下端并向阻水墙上游开启的单向阀门所组成; 在山区、丘陵地形坡度较大地区,阻水微型工程由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上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一个,或数个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贯通阻水墙下端且控制泄水量的涵洞、位于涵洞内且阻断下端的内坝所组成; 在同时存在坡度较大和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采用地形坡度较为平缓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和地形坡度较大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的任意组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我国70%的农田因缺水而处于中、低产状态,七十年代以来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上层土体干旱加剧。我国旱灾面积已占总灾害面积的60%以上,“旱灾”已成为头号的自然灾害。近年来,集雨节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华北和西南贫困、缺水山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九五”期间,随着广大群众对雨水集蓄利用认识的逐步加深,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早就开始了大范围的试点、示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雨节灌技术应用一般采取水窖、水窑、水柜等雨水集蓄方法和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水利工程。据统计,全国共建成集雨节灌工程528.4万处,蓄水容积17.6亿m3,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9.9万km2(898.2万亩),年增加粮产量21.2亿kg,年增加产值27.4亿元,解决了2250万人及168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并使1530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践证明,集雨节灌技术的应用,对解决缺水地区的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促进地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集雨节灌技术一般应用在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很难修建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工程的地区,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紧缺或调蓄能力差,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突出,制约当地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在水资源的计算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这两大类,而事实上,对于农业用水的水资源而言,只计算以上两类资源量是不确切的,它不包括蓄水和蓄存土壤水分。而蓄存土壤水对作物需水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天然降水和地下水为作物吸收利用的中心纽带,也是两者相互转化的媒介,它对浅层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土壤涵水是作物生长最为直接经济的水源。在正常情况下,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消耗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作物生长良好。如果吸收水量小于消耗的水量,则作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便遭到破坏,轻则形成萎蔫,重则枯干死亡。作物过度缺水为干旱,干旱分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大气干旱是由于气温过高、阳光过强或干旱风造成空气湿度相对过低,使作物蒸腾耗水过大根系吸水不能满足需要而影响生长,春旱既属这种类型。土壤干旱的危害性比大气干旱为重,可使作物枯萎而严重减产。土壤蓄存水的能力,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地形坡度大,则土壤蓄存水的能力低,反之则能力强。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水利工程提高土壤蓄存水能力,一般采用在河道中修建水闸、水坝;由于以上工程建设投资较大,且调控距离较远,因此在同一调控区内,地面坡度差异仍会不同程度影响土壤蓄存水的能力,造成客水的滞留时间短,补给土壤蓄存水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该方法可以自然调节水量,使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止旱涝发生,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达到增产增收。一种包括下述步骤确定控制区;在控制区内利用地形坡度,找出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或地表潜径流,或每一个流入下游河道的渠道的汇水点的末端,并根据汇水渠道和径流距离的长短、坡度的高低,建设一个,或多个呈阶梯分布的、用于延长客水滞留时间的、利于土壤补水回渗地下的阻水微型工程;阻水微型工程至少包括,有阻水、蓄水功能的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一端,或两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在山前高滩、或平原地形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阻水微型工程由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两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贯通阻水墙下端且控制泄水量的涵洞、位于涵洞内且阻断涵洞下端的内坝、位于内坝下端并向阻水墙上游开启的单向阀门所组成;在山区、丘陵地形坡度较大地区,阻水微型工程由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上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一个,或数个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贯通阻水墙下端且控制泄水量的涵洞、位于涵洞内且阻断下端的内坝所组成;在同时存在坡度较大和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采用地形坡度较为平缓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和地形坡度较大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的任意组合。本专利技术有如下优点 (1)引、排、蓄、补水的效果明显,根据实例测试,该方法能使土壤含水量普遍提高,地下水位普遍上升距地面3米。实现“涌泉再现”的景观,彻底改变控制区内的缺水状态,增加综合经济效益超过百万元。(2)投资少,见效快。根据实验表明,每亩平均耗资50~120元左右,这一投资金额比较其他水利工程投资要少得的多。(3)工期短,工艺简单、易普及。该项目不需大规模施工,不破坏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不破坏植被,施工简单,工期短,易推广普及。(4)收益大、使用寿命长。该项目建成后,采取自然调节方法,减少了动力消耗,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灾害,提高经济效益显著。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极低,一次投资,长期受益。(5)灵活多变,实用性强。该工程可大可小,小则一平方公里,大则一个区域,可以以点代面,多点连片,达到对小区域水资源状况的改善。该方法能以较小投入获得可观的效果。工程具有引、排、蓄、补的作用,自然调节控制区内水量,可使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提供了研究和调节水量平衡的一种新途径。工程工艺简便,工程造价低,使用寿命长,设计方法新颖,具有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方法大力改善了区域干旱缺水状态,促进水-土-气的良性循环,大幅度提高地下水位,改善地表、土壤含水量不足现状,由此提高地表、土壤含水量及蒸发量,科学干预降雨云层,造成区域降水量增加,这将对生态环境以改善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实用效果明显,如果将此项技术推广,逐渐把一片片工程区连接起来,使区域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让大自然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就可以彻底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地形坡度较为平缓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示意2为地形坡度较为平缓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侧示意3为地形坡度较大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示意4为综合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示意5为实施例的阻水微型工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确定控制区11;在控制区内利用地形坡度10,找出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或地表潜径流,或每一个流入下游河道的渠道的汇水点的末端,并根据汇水渠道和径流距离的长短、坡度的高低,建设一个,或多个呈阶梯分布的、用于延长客水滞留时间的、利于土壤补水回渗地下的阻水微型工程;阻水微型工程至少包括,有阻水、蓄水功能的阻水墙3,位于阻水墙一端,或两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低坝1、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位于阻水墙上端的缓冲池为上端缓冲池2,位于阻水墙下端的缓冲池为下端缓冲池6,缓冲池与低坝和阻水墙之间为缓冲池壁7,可用砖切砌,缓冲池底可用混凝土或砖砌作垫层。在山前高滩、或平原地形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阻水微型工程由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两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贯通阻水墙下端且控制泄水量的涵洞4、位于涵洞内且阻断涵洞下端的内坝5、位于内坝下端并向阻水墙上游开启的单向阀门9所组成;在山区、丘陵地形坡度较大地区,阻水微型工程由阻水墙,位于阻水墙上端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一个,或数个低坝、低坝与阻水墙之间形成的缓冲池、贯通阻水墙下端且控制泄水量的涵洞、位于涵洞内且阻断下端的内坝所组成;在同时存在坡度较大和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采用地形坡度较为平缓地区的阻水微型工程和地形坡度较大地区的阻水微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燕生,
申请(专利权)人:靳燕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