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墙悬挑梁结构,包括墙体和悬挑梁,悬挑梁和墙体通过连接钢筋相连;连接钢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第二连接筋和第三连接筋,第一连接部的内端通过向下弯折设置有第一固定筋;第一支撑部外端设置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筋;第三连接部的内端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固定筋;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通过加固筋相连,加固筋包括第一加固筋和第二加固筋;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之间通过支撑筋连接,支撑筋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设置,一端与第一支撑部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相连;立墙悬挑梁结构通过三条连接钢筋将悬挑梁与墙体牢固连接,并对悬挑梁进行支撑,通过连接钢筋将应力分散并传到墙体,减轻了悬挑梁的受压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墙悬挑梁结构
本技术属于房屋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墙悬挑梁结构。
技术介绍
相对于建筑体突出的平台结构,如阳台、飘窗等,均有悬挑梁进行支撑。目前悬挑梁主要设置在楼承板处,由于楼承板内部具有框架结构,悬挑梁便于与楼承板进行高强度的连接。但在立墙的墙体上设置悬挑梁结构时,由于悬挑梁与楼承板连接的方式难以保证悬挑梁受到足够支撑,悬挑梁的承重能力较弱,并且悬挑梁上应力较为集中,因此不能够应用于立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承重能力强、能够有效分散应力的立墙悬挑梁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墙悬挑梁结构,包括墙体和设置在墙体外侧的悬挑梁,所述悬挑梁和墙体通过连接钢筋相连;所述连接钢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第二连接筋和第三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位于第二连接筋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筋位于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分为位于墙体的第一连接部和位于悬挑梁中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筋分为位于墙体的第二连接部和位于悬挑梁中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连接筋分为位于墙体的第三连接部和位于悬挑梁中的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长度的1.5倍,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端通过向下弯折设置有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一支撑部外端延伸到悬挑梁的外端,并设置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筋;所述第二支撑部外端延伸到悬挑梁的外端;所述第三支撑部外端延伸到悬挑梁的外端,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内端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固定筋;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小于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通过加固筋相连,所述加固筋包括第一加固筋和第二加固筋;所述第一加固筋自内向外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固筋均竖直设置,并均位于悬挑梁中;所述第二加固筋位于悬挑梁中,并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之间通过支撑筋连接,所述支撑筋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设置,一端与第一支撑部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加固筋、第二加固筋和支撑筋均与第三连接筋相连。作为优选,第二固定筋底端与第二支撑部的外端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立墙悬挑梁结构通过三条连接钢筋将悬挑梁与墙体牢固连接,并对悬挑梁进行支撑,通过连接钢筋将应力分散并传到墙体,减轻了悬挑梁的受压程度。悬挑梁负载时,第一固定筋、第三固定筋能够将钩住墙体,增强第一连接筋和第三连接筋对悬挑梁顶部的支撑力。第二固定筋能够贴靠到悬挑梁外端的侧壁上,增加悬挑梁端部的强度,并将第一连接筋、第二连接筋和第三连接筋连接成框架结构,提高了悬挑梁本身的结构强度。2、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之间连接的加固筋,进一步提高了悬挑梁本身结构的牢固性。第二加固筋能够对悬挑梁进行斜拉,支撑悬挑梁的外端,增加悬挑梁的承重能力,提高其结构强度。支撑筋能够使墙体能够对悬挑梁进行直接支撑,同时将悬挑梁收到的应力以与连接筋不同的方向传递到墙体中,进一步增加悬挑梁与墙体连接部的强度,增加悬挑梁的承重能力。3、第二连接筋和支撑筋均倾斜设置,使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之间能够进行应力传递,第二连接筋和支撑筋均连接第三连接筋,进一步增加了应力传递和分散,进一步降低应力集中。附图说明图1为立墙悬挑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墙体;2、悬挑梁;3.1、第一连接筋;3.1.1、第一连接部;3.1.2、第一支撑部;3.2、第二连接筋;3.2.1、第二连接部;3.2.2、第二支撑部;3.3、第三连接筋;3.3.1、第三连接部;3.3.2、第三支撑部;4.1、第一固定筋;4.2、第二固定筋;4.3、第三固定筋;5.1、第一加固筋;5.2、第二加固筋;6、支撑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右侧为外侧,左侧为内侧,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立墙悬挑梁结构包括墙体1和设置在墙体1外侧的悬挑梁2。悬挑梁2和墙体1通过连接钢筋相连,连接钢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3.1、第二连接筋3.2和第三连接筋3.3,使第一连接筋3.1、第二连接筋3.2和第三连接筋3.3均相互平行。第一连接筋3.1位于第二连接筋3.2的上方,第三连接筋3.3位于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之间,使第一连接筋3.1、第三连接筋3.3和第二连接筋3.2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第一连接筋3.1连接悬挑梁2的顶部,第二连接筋3.2连接悬挑梁2的底部,第三连接筋3.3连接悬挑梁2的中部,三个连接筋使悬挑梁2与墙体1充分连接,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筋3.1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一连接部3.1.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一支撑部3.1.2。第二连接筋3.2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二连接部3.2.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二支撑部3.2.2。第三连接筋3.3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三连接部3.3.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三支撑部3.3.2。第一连接筋3.1、第二连接筋3.2和第三连接筋3.3的内端均伸入到墙体1中,使墙体1和悬挑梁2内外受力均匀,避免应力集中,也保证了悬挑梁2能够受到连接筋的支撑。第一连接部3.1.1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支撑部3.1.2长度的1.5倍,第一支撑部3.1.2的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使第一连接筋3.1伸入墙体1内的部分较长,在悬挑梁承重时,能够有效地支撑悬挑梁的顶部,提高悬挑梁的承重力。第一连接部3.1.1的内端通过向下弯折设置有第一固定筋4.1,形成钩状结构,钩住墙体1,有效地抵消悬挑梁2负载时,通过第一连接筋3.1传递过来的应力,增加悬挑梁2的承重力。第一支撑部3.1.2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并设置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筋4.2,使第二固定筋4.2贴靠在悬挑梁2外侧的侧壁上,作为悬挑梁2外侧侧壁的骨架,提高悬挑梁2外端的强度。第二支撑部3.2.2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使第二固定筋4.2底端与第二连接筋3.2相连,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能够通过第二固定筋4.2形成框架结构,提高了悬挑梁2本身整体的强度。第三支撑部3.2.3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连接到第二固定筋4.2上,增强框架结构的牢固性,提高悬挑梁2本身的结构强度。第三连接部3.3.1的内端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固定筋4.3,形成钩状结构,钩住墙体1,有效地抵消悬挑梁2负载时,通过第三连接筋3.3传递过来的应力,增加悬挑梁2的承重力。第三连接部3.3.1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连接部3.2.1的长度小于第三连接部3.3.1,使第一连接筋3.1、第三连接筋3.3和第二连接筋3.2对悬挑梁2的支撑能力逐渐减小,使承压较大的悬挑梁2顶部受到较大的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墙悬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和设置在墙体(1)外侧的悬挑梁(2),所述悬挑梁(2)和墙体(1)通过连接钢筋相连;所述连接钢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3.1)、第二连接筋(3.2)和第三连接筋(3.3),所述第一连接筋(3.1)位于第二连接筋(3.2)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筋(3.3)位于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3.1)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一连接部(3.1.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一支撑部(3.1.2);所述第二连接筋(3.2)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二连接部(3.2.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二支撑部(3.2.2);所述第三连接筋(3.3)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三连接部(3.3.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三支撑部(3.3.2);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2)长度的1.5倍,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内端通过向下弯折设置有第一固定筋(4.1);所述第一支撑部(3.1.2)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并设置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筋(4.2);所述第二支撑部(3.2.2)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所述第三支撑部(3.3.2)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所述第三连接部(3.3.1)的内端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固定筋(4.3);所述第三连接部(3.3.1)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部(3.1.1),所述第二连接部(3.2.1)的长度小于第三连接部(3.3.1);所述第一支撑部(3.1.2)和第二支撑部(3.2.2)之间通过加固筋相连,所述加固筋包括第一加固筋(5.1)和第二加固筋(5.2);所述第一加固筋(5.1)自内向外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固筋(5.1)均竖直设置,并均位于悬挑梁(2)中;所述第二加固筋(5.1)位于悬挑梁(2)中,并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之间通过支撑筋(6)连接,所述支撑筋(6)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设置,一端与第一支撑部(3.1.2)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3.2.1)相连;所述第一加固筋(5.1)、第二加固筋(5.2)和支撑筋(6)均与第三连接筋(3.3)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墙悬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和设置在墙体(1)外侧的悬挑梁(2),所述悬挑梁(2)和墙体(1)通过连接钢筋相连;所述连接钢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筋(3.1)、第二连接筋(3.2)和第三连接筋(3.3),所述第一连接筋(3.1)位于第二连接筋(3.2)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筋(3.3)位于第一连接筋(3.1)和第二连接筋(3.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3.1)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一连接部(3.1.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一支撑部(3.1.2);所述第二连接筋(3.2)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二连接部(3.2.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二支撑部(3.2.2);所述第三连接筋(3.3)分为位于墙体(1)的第三连接部(3.3.1)和位于悬挑梁(2)中的第三支撑部(3.3.2);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2)长度的1.5倍,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内端通过向下弯折设置有第一固定筋(4.1);所述第一支撑部(3.1.2)外端延伸到悬挑梁(2)的外端,并设置有向下弯折的第二固定筋(4.2);所述第二支撑部(3.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晓飞,徐成欣,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