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5803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壳体,包括:蜗轮壳体,具有蜗轮空腔;蜗杆壳体,具有蜗杆空腔,其轴线垂直于蜗轮空腔的轴线;电机壳体,具有电机空腔,其轴线平行于蜗杆空腔的轴线;和三个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第一定位孔为锥孔,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第二定位孔为锥孔,底孔为一字孔;和第三定位部,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在伺服壳体需要被夹持时,第一定位孔能够与夹具的锥形定位销方便地配合,实现无间隙定位;第二定位孔能够与夹具的另一锥形定位销配合,实现定角向,防止伺服壳体偏转;三个定位部的设置也使得伺服壳体被夹持地更稳。

Servo hous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rvo housing, which comprises a worm gear housing with a worm gear cavity, a worm housing with a worm cavity whose axis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worm gear cavity, a motor housing with a motor cavity whose axis is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worm cavity, and three positioning parts, including the first positioning part and two positioning parts. The first positioning hole is a cone hole and the bottom hole is a circular hole; the second position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the second positioning hole and the second positioning plane, the second positioning hole is a cone hole and the bottom hole is a word hole; and the third position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the third positioning plane at both ends. When the servo housing needs to be clamped, the first positioning hole can easily cooperate with the conical positioning pin of the clamp to achieve clearance-free positioning; the second positioning hole can cooperate with the other conical positioning pin of the clamp to achieve fixed angle and prevent the servo housing from deflecting; the setting of the three positioning parts also makes the servo housing clamped more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伺服壳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伺服壳体。
技术介绍
汽车中常采用伺服电机与蜗轮蜗杆组合的传动系统,伺服电机与蜗杆相连接以带动蜗杆旋转,蜗杆再与蜗轮配合从而带动蜗轮旋转。此时,会涉及到用于固定以及保护蜗轮蜗杆等结构的伺服壳体。现而有技术中,伺服壳体的夹持定位存在较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伺服壳体的夹持定位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伺服壳体。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伺服壳体,其特点在于,其包括:蜗轮壳体,所述蜗轮壳体具有蜗轮空腔,所述蜗轮空腔用于容纳蜗轮;蜗杆壳体,所述蜗杆壳体连接于所述蜗轮壳体且与所述蜗轮壳体一体成型,所述蜗杆壳体具有蜗杆空腔,所述蜗杆空腔与所述蜗轮空腔相连通且用于容纳蜗杆,所述蜗杆空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连接于所述蜗杆壳体且与所述蜗杆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电机空腔,所述电机空腔与所述蜗杆空腔相连通且用于容纳电机,所述电机空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蜗杆空腔的轴线;和三个定位部,三个所述定位部分布于所述蜗轮壳体和所述蜗杆壳体,且三个所述定位部均沿平行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三个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一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二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底孔为一字孔;和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较佳地,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于所述蜗杆壳体且与所述蜗杆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连接于所述蜗轮壳体且与所述蜗轮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沿所述蜗轮壳体的周向间隔分布。较佳地,所述伺服壳体还包括第四定位部,所述第四定位部连接于所述蜗杆壳体且与所述蜗杆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一端设有定位圆孔。上述方案中,第四定位部可以在伺服壳体安装时用于与其他部件之间实现定位。较佳地,所述伺服壳体还包括若干第一安装部,若干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于所述蜗轮壳体且沿所述蜗轮壳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蜗轮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上述方案中,第一安装部可以用于将其他部件方便地安装到蜗轮壳体上。较佳地,所述伺服壳体还包括若干第二安装部,若干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电机壳体且沿所述电机壳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电机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电机空腔的轴线。上述方案中,第二安装部可以用于将其他部件方便地安装到电机壳体上。较佳地,所述蜗杆壳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电机壳体的直径,所述蜗杆壳体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机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连接有加强筋。上述方案中,加强筋可以加强伺服壳体的结构。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公开的伺服壳体采用三个定位部,在伺服壳体需要被夹持时,第一定位部的底孔为圆孔的锥孔(即圆锥孔)能够与夹具的锥形定位销方便地配合,该圆锥孔的圆锥面与锥形定位销的圆锥面面接触实现无间隙定位;第二定位部的底孔为一字孔的锥孔(即一字锥孔)能够与夹具的另一锥形定位销配合,实现定角向,防止伺服壳体偏转;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用于被夹具支撑,第一定位面、第二定位面相应地用于被夹具往下压紧;第三定位部的两个第三定位面则分别用于被夹具支撑和夹紧;三个定位部的设置也使得伺服壳体被夹持地更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伺服壳体的仰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侧示意图。图3为图1的后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伺服壳体110:蜗轮壳体111:蜗轮空腔120:蜗杆壳体121:蜗杆空腔130:电机壳体131:电机空腔210:第一定位部211:第一定位孔212:第一定位面220:第二定位部221:第二定位孔222:第二定位面230:第三定位部231:第三定位面300:第四定位部310:定位圆孔410:第一安装部411:第一安装孔420:第二安装部421:第二安装孔500: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如图1-3所示,伺服壳体10包括:蜗轮壳体110、蜗杆壳体120、电机壳体130和三个定位部。蜗轮壳体110具有蜗轮空腔111,蜗轮空腔111用于容纳蜗轮(未示出)。蜗杆壳体120连接于蜗轮壳体110且与蜗轮壳体110一体成型,蜗杆壳体120具有蜗杆空腔121,蜗杆空腔121与蜗轮空腔111相连通且用于容纳蜗杆(未示出),蜗杆空腔121的轴线垂直于蜗轮空腔111的轴线。垂直指的是大体垂直,如可能存在±5°的误差。并且,蜗轮空腔111的轴线大体垂直于图1所在平面。电机壳体130连接于蜗杆壳体120且与蜗杆壳体120一体成型,电机壳体130具有电机空腔131,电机空腔131与蜗杆空腔121相连通且用于容纳电机(未示出),电机空腔131的轴线平行于蜗杆空腔121的轴线。三个定位部分布于蜗轮壳体110和蜗杆壳体120,且三个定位部均沿平行于蜗轮空腔111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如图1和图3具体示出,三个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210、第二定位部220和第三定位部230。第一定位部2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211和第一定位面212,第一定位孔211为锥孔,第一定位孔211的尺寸沿着第一定位部210从外向内逐渐变小,第一定位孔211的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2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221和第二定位面222,第二定位孔221为锥孔,第二定位孔221的尺寸沿着第二定位部220从外向内逐渐变小,第二定位孔221的底孔为一字孔。第三定位部230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231。以上,采用三个定位部,在伺服壳体10需要被夹持时,第一定位部210的底孔为圆孔的锥孔(即圆锥孔)能够与夹具的锥形定位销方便地配合,该圆锥孔的圆锥面与锥形定位销的圆锥面面接触实现无间隙定位(而若第一定位孔为圆柱孔,为了实现通用配合,第一定位孔的尺寸必然会设定的相较于定位销偏大一点,夹持时与定位销之间会留有间隙,带来一定误差);第二定位部220的底孔为一字孔的锥孔(即一字锥孔)能够与夹具的另一锥形定位销配合,实现定角向,防止伺服壳体10偏转;第一定位孔211、第二定位孔221用于被夹具支撑,第一定位面212、第二定位面222相应地用于被夹具往下压紧;第三定位部230的两个第三定位面231则分别用于被夹具支撑和夹紧;三个定位部的设置也使得伺服壳体10被夹持地更稳。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10连接于蜗杆壳体120且与蜗杆壳体120一体成型。第二定位部220和第三定位部230连接于蜗轮壳体110且与蜗轮壳体110一体成型,第二定位部220和第三定位部230沿蜗轮壳体110的周向间隔分布。此外,伺服壳体10还包括第四定位部300,第四定位部300连接于蜗杆壳体120且与蜗杆壳体120一体成型,第四定位部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壳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蜗轮壳体,所述蜗轮壳体具有蜗轮空腔,所述蜗轮空腔用于容纳蜗轮;蜗杆壳体,所述蜗杆壳体连接于所述蜗轮壳体且与所述蜗轮壳体一体成型,所述蜗杆壳体具有蜗杆空腔,所述蜗杆空腔与所述蜗轮空腔相连通且用于容纳蜗杆,所述蜗杆空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连接于所述蜗杆壳体且与所述蜗杆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电机空腔,所述电机空腔与所述蜗杆空腔相连通且用于容纳电机,所述电机空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蜗杆空腔的轴线;和三个定位部,三个所述定位部分布于所述蜗轮壳体和所述蜗杆壳体,且三个所述定位部均沿平行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三个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一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二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底孔为一字孔;和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壳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蜗轮壳体,所述蜗轮壳体具有蜗轮空腔,所述蜗轮空腔用于容纳蜗轮;蜗杆壳体,所述蜗杆壳体连接于所述蜗轮壳体且与所述蜗轮壳体一体成型,所述蜗杆壳体具有蜗杆空腔,所述蜗杆空腔与所述蜗轮空腔相连通且用于容纳蜗杆,所述蜗杆空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连接于所述蜗杆壳体且与所述蜗杆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电机空腔,所述电机空腔与所述蜗杆空腔相连通且用于容纳电机,所述电机空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蜗杆空腔的轴线;和三个定位部,三个所述定位部分布于所述蜗轮壳体和所述蜗杆壳体,且三个所述定位部均沿平行于所述蜗轮空腔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三个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一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二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底孔为一字孔;和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壳体,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满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