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瑞文专利>正文

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4246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是包含以下制程:    a.藉由透水管、连结网组合成单元架构,且将多数的单元架构彼此联结成一广大面积;    b.将单元架构铺放于路底土壤、碎石级配层之上;    c.于单元架构的上灌注混凝土浆,使混凝土浆凝结成混凝土板块;    d.于混凝土板块的上压覆柏油沥青碎石面层或其它可作铺面的面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法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尤指一种将路面制设为具有可透空的管体,以让路面上的雨水方便导入路面底层土壤中,可补充土壤层含水性不足的缺点,于气候炎热的时机下,可使含水性高的土壤自动释出水蒸汽,以降低路面的高温及兼具自动调节整体环境中的温度及湿度,同时更可应用排水带而将下渗水集中于储水槽,具有回收再利用充份珍惜水资源的环保功效。技术背景先前对于地表面的环保透水功能施工方法,是本案专利技术人首先专利技术创作申请于第88110248号「环保透水混凝土铺面施工法」一案,且经审核通过专利权。于前案所设计的透水铺面构造,其特征是在于:一种环保透水混凝土铺面施工法,主要包含以下程序:铺设沙层、将设有塞盖的中空柱状导水管嵌插于单元架构内,将设有导水管的单元架构铺设于沙层上、灌注混凝土以及取下导水管的塞盖,其中取下塞盖的程序,需待混凝土凝固后进行;藉由各程序可建构一铺面,该铺面是利用导水管将水导入沙层,并由沙层将水排入地层,从而可具有环保透水的作用。唯前案的设计中,其环保透水性的铺面其上表面为混凝土质,其可活用搭配纸模板筑砌而形成造型地砖的地表面;然,如果为使汽、机车行驶上较具有摩擦阻力,使其成为降低车辆轮胎行驶的噪音,且产生类似于一般柏油沥青道路的外观性,其则需于混凝土铺面的上层,再设置柏油沥青碎石面层为佳,因此衍生本专利技术。有鉴于此,专利技术人依据既有基础积极再研发改进,因而设计一种充份具有环保功效的环保透水路面,以促进水资源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可使建构成的路面于外观上与现存的道路路面并无异状,然其确存有可充份排水以免路面积水的功用,可使道路免于积水湿滑,达到行车扬起水雾量减少,达到行车安全的目的,且更具有涵养大地土壤水份,以维护珍贵的水资源功能。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可使路面下土壤级配层含有较高的水份,当外界气温炎热时,透过贯通的管体可将其水份所转换成的水蒸汽释放出来,得具有降低路面的温度,以使车辆辗压的轮胎耗损率降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可使路面下土壤级配层含有较高的水份,当外界气温炎热时,透过贯通的管体可将其水份所转换成的水蒸汽释放出来,得具有调节环境中整体的温度及湿度,可避免都市热岛效应的产生。为达其目的,本专利技术其设有多数上下呈贯通状的透水管,各透水管间以连结网共构组合成单元架构,于单元架构的上灌注混凝土浆,使混凝土浆凝结成混凝土板块后,再于板块之上表面涂布柏油沥青,完成后再加以压覆柏油沥青碎石面层或其它可作铺面的面层,以成透水性路面;且于透水性路面定点处透水管下方布设排水带或排水管,将下渗的雨水收集导引于地面下储水槽,成一环保透水铺面,利于地表雨水下渗至地底或收集,可有效防止路面积水,同时更兼顾水资源一有效回收再加以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水与连结网组合成单元架构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单元架构于其上套设塞体的外观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单元架构上贴覆薄膜的外观图,其显示管体上管口处一体成型设有网;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单元架构的立体外观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单元架构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单元架构的立体外观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水路面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于透水路面下布设排水带、排水管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制成透水路面逐层构造分解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制成透水路面逐层构造分解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透水路面的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透水路面的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以连片的塞体预铸成板块体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组式铺面板块钻通透水孔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应用状态的示范例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储水槽的示范例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另一应用状态的示范例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另一应用状态的示范例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设计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法,主要是采用多数的透水管10及连结网20共同组合成一单元架构A。该透水管10其于较佳实施例是将其管体制成贯通状,设为上端较宽的管口11,下端呈较窄的出口状,当与连结网20结合时,其可方便穿入连结网的结合孔中以套固。该连结网20可为单一层网片体状设置,亦可为双层式网片体状设置。如图的双层式布网,是设有管体近上端位置的上连结网21及近下端的下连结网22,如为配合管体成具有锥度的形状,则上连结网21上设为具较大孔径的孔211,而下连结网22上设为具较小孔径的孔221,使其管的上、下端部分别穿入孔211及孔221处而嵌卡固定。但,如果将其透水管10管体制成不具锥度状,其上、下连结网上的孔为同-->样的大小,使其管与网结合一体,其亦可组成一单元架构。是知,仅由多数的管体与其单一连结网或于管与管之间布设钢筋条(无视出)达预铸后相互结合,亦能组合成为一基本的单元架构A。且,其透水管10与连结网20并非限定由塑料材质制成,举凡金属等材料制成,其亦同样可发挥相同的功能。请参图2,当单元架构A组合形成后,使其单元架构A于其上表面管口11的上方覆盖上一塞体30,其为求施工效益迅速,该塞体30其上设有多数的塞子31,于各塞子之间以连片32联结在一起,将其塞子31全部塞住于管口11上,以防止路面施工灌浆时其透水管10管内被混凝土砂浆所堵塞。请参图3,本专利技术中其透水管10a的形式,亦可将其管口11处于塑料射出制成管体时,一体成形于顶端面设有网12,而其上端可为以薄膜33覆盖,使其遮蔽于各透水管的上方,其同样可具有防止灌浆时混凝土砂浆侵入管内的效果。另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其单元架构C是采由多数的透水管10及多数的透气管13共同组合成,其透水管10垂直摆置成管口为上宽下窄状,而透气管13垂直摆置则成管口为上窄下宽状,二者彼此交叉分布配置,如此一来,透水性路面的下层中设有可透水、透气的管体,其直立呈上宽下窄的透水管10可充份作为快速向下导水功能;而其直立呈上窄下宽的透气管13可充份作为快速向上排出水蒸气功能。请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其单元架构D是将多数的透水管10、多数的透气管13及上连结网21采一体成型塑料射出制成结合为一体,为方便制造模具的脱模,故可将其透水管10制成直筒状,透气管13仍为管口呈上窄下宽的形状,使其塑料射出制成后上下垂直方向顺利脱离模具,且塑料一体成型的板体上结合着上连结网21,且各透水管10与透气管13的上端管口11设有如图3中所示的网12,而其上端可为以薄膜33覆盖,使其遮蔽于各透水管及透气管的上方,其同样可具有防止灌浆时混凝土砂浆侵入管内的效果。-->另请参图6所示,基于将各透水管10及各透气管13及上连结网21制设为一体成型的方法,其于管口11的上端则可以塞体34加以预先堵塞,以防其混凝土浆流入管中而凝结堵住,因上连结网21所连结的高度位置与管口最顶端保留有一段距离,为防止连结网21板体下坠,故其上连结网21于板体上更设有支撑柱35。而上窄下宽的透气管13则可作为土壤湿气快速向上蒸发排出的所需(具烟囱效应),达到自动产生调节空气中温度及湿气的热交换作用(如呼吸效应),具有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是包含以下制程:a.藉由透水管、连结网组合成单元架构,且将多数的单元架构彼此联结成一广大面积;b.将单元架构铺放于路底土壤、碎石级配层之上;c.于单元架构的上灌注混凝土浆,使混凝土浆凝结成混凝土板块;d.于混凝土板块的上压覆柏油沥青碎石面层或其它可作铺面的面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第a步骤中,其透水管于管口端设有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第b步骤中,可于单元架构的周围再设置钢筋条后进行灌注混凝土浆,使混凝土浆一体凝结成混凝土板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第c步骤实施前,可于混凝土板块的上铺设一透水性筛网元件,其筛元件可为不织布或纤维布。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第d步骤实施前,可于混凝土板块之上洒布上柏油沥青。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铺面的面层可为透水柏油沥青加玻璃颗粒。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铺面的面层可为透水柏油沥青加有色石头。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铺面的面层可为透水柏油沥青加废轮胎PU粒。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透水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透水路面定点处透水管下方布设排水带,可将下渗的雨水收集导引于地面下储水槽以回收雨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瑞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