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钦炳专利>正文

雨伞雨水收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067 阅读:3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雨伞雨水收集器,其主要是装设在雨伞的伞顶上,由一外罩及底座组合而成,其内部形成一集水空间,又在底座内侧底端穿设有一进水口,进水口与一伸入集水空间内的进水管相连接,且在底座上端面穿设有一出水口,并与一L形排水管相连接至底座外侧而形成排水口;当收伞而伞顶向下时,雨水由进水口及进水管进入集水空间内,再次使用雨伞而将伞顶朝上时,可利用大气压力使雨水经由出水口、排水管及排水口排出。(*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伞雨水收集器,特别涉及一种迅速、确实达到收集及排放雨水的功能的雨水收集器。雨伞的使用相当普遍,但是传统雨伞在使用后,在雨伞伞面上所附着的雨水,便会随着雨伞放置的方向而滴在地面,而形成环境的脏乱,需要以人力来清理,十分不便。因此本创作人有鉴于传统雨伞容易滴水的缺点,曾发展出一种能改进传统雨伞使用缺点的创作,如台湾新型专利第81204139号“雨伞雨水收集器”,如图6所示,其是该结构的剖视图,本创作者经不断实践发现该结构在使用及制造上,仍存在某些缺点,此在于该结构的收集器40与底座42是以粘胶等粘附方式来加以固定,如经常久使用后容易由其粘附处发生有漏水的现象,且收集器40很容易会与底座42脱离,而失去储水的效用;另外该结构所需构件较多,因而制造成本较高,且其第一及第二回旋管44、46的制造及组装均不易,又第二回旋管46的出水口48非常接近底座42,当其集水空间内所储存的雨水较多时,便无法使空气很快由第二回旋管48进入以使集水空间内的雨水顺利地利用大气压力排出,因此也增加了许多制造成本及使用上的困扰。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避免雨伞上所附着的雨水随意滴落在地面而造成环境的脏乱,而可达到节省清理的人力及时间的目的的雨伞雨水收集器。。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久使用不会漏水,构件较为简单,在制造及组装上较为简单、方便,可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的雨伞雨水收集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雨伞雨水收集器,包括一外罩及底座,在外罩内侧形成一集水空间,在底座上端面中央适当位置向集水空间内垂直延伸有一中空接管,以供与伞具连接,其特点在于在底座的上端面周围设有一中空的螺纹部,并以螺纹部与外罩内侧所形成的内螺纹相螺合,另在螺纹部外侧套设有一防水垫圈,在底座内侧底端适当位置穿设有一进水口,且进水口与一伸入集水空间的进水管相连接,又在底座上端面适当位置另穿设有一出水口,而出水口与一排水管相连接,且排水管的另端穿透出底座的外侧而形成一排水口。前述的雨伞雨水收集器,其外罩顶端固定有一止滑垫。前述的雨伞雨水收集器,其进水管是延底座的上端面垂直向集水空间内延伸。前述的雨伞雨水收集器,其接管内侧形成有内螺纹。本技术是利用进水口22及进水管23使雨伞30上所附着的雨水34能轻易地储存在集水空间14内,进水管23的长度仅略低于接管24,因此本技术可利用大气压力,使集水空间14内的雨水34顺利地经由出水口26、排水管27及排水口28流出底座20外,因此本技术确可达到预防雨水滴落地面而影响环境整洁的效果,而且可节省清理地面所需的人力及时间;此外,本技术是以底座20的螺纹部21与外罩12的内螺纹相螺合,且在螺纹部21外侧套有一防水垫圈25,因此不会产生漏水或外罩12与底座20轻易脱离的现象,再加上本技术构造简单,制造及组装容易,因此也能达到降低制作成本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倒置后的剖面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图6是现有雨水收集器的剖视图。请参看图1、2,其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及仰视图,由图中可看到,雨水收集器10是由一外罩12及底座20所组成,在外罩12顶端设有一止滑垫16,在底座20底端内侧适当位置上穿设有一进水口22,在进水口22对边则设有一L形排水管27,而排水管27的末端则穿出底座20的外侧而形成有一排水口28。在图3中所示的,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由图中可看到,在底座20的上端面202周围形成有一呈中空的螺纹部21,其可与外罩12内部所形成的内螺纹相螺合,在螺纹部21外侧套设有一防水垫圈25;另在上端面202中央适当位置向上垂直延伸有一中空接管24,在接管24附近适当位置,亦向上垂直延伸有一略低于接管24的进水管23。在图4中所示的,是本技术的剖面侧视图,由图中可看到,外罩12与底座20的螺纹部21相螺合后,可在外罩12内侧空间内形成一集水空间14,而在底座20底端内侧所穿设的进水口22是与进水管23相接通,在底座20内侧底端另一侧的出水口26是与排水管27相接通,在接管24内部形成有一内螺纹242,其可与雨伞30顶端所形成的螺纹部32相螺合,而使本技术连结在雨伞30顶端。在使用本技术时,是将雨伞30倒置,而本技术亦随雨伞30呈倒置的状态,此时以外罩12顶端的止滑垫16抵置在地面上,可防止雨伞30滑落地面,而可使雨伞30上所附着的雨水34沿雨伞30伞身流至底座20内侧底端,并由进水口22及进水管23使雨水34流入并保存在集水空间14内。如欲再一次使用雨伞30时,此时本技术将回复呈直立状态,如图5所示,此时雨水34会集中在底座20的上端面202上方,空气便会经由进水口22及进水管23进入集水空间14内,而利用大气压力,使雨水34能快速地由出水口26经排水管27而流出排水口28;而如雨水34的水面高于进水管23的出口处时,则雨水34会因重力的影响,由进水管23经进水口22及由出水口26经排水管27至排水口28,将雨水34排出,又因进水管23的长度仅略低于接管24,因此雨水34的水面很快便会低于进水管23的出口处,而使空气能顺利由进水管23中进入,以达到顺利排水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雨伞雨水收集器,包括一外罩及底座,在外罩内侧形成一集水空间,在底座上端面中央适当位置向集水空间内垂直延伸有一中空接管,以供与伞具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的上端面周围设有一中空的螺纹部,并以螺纹部与外罩内侧所形成的内螺纹相螺合,另在螺纹部外侧套设有一防水垫圈,在底座内侧底端适当位置穿设有一进水口,且进水口与一伸入集水空间的进水管相连接,又在底座上端面适当位置另穿设有一出水口,而出水口与一排水管相连接,且排水管的另端穿透出底座的外侧而形成一排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雨水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其外罩顶端固定有一止滑垫。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雨水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其进水管是延底座的上端面垂直向集水空间内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雨水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其接管内侧形成有内螺纹。专利摘要一种雨伞雨水收集器,其主要是装设在雨伞的伞顶上,由一外罩及底座组合而成,其内部形成一集水空间,又在底座内侧底端穿设有一进水口,进水口与一伸入集水空间内的进水管相连接,且在底座上端面穿设有一出水口,并与一L形排水管相连接至底座外侧而形成排水口;当收伞而伞顶向下时,雨水由进水口及进水管进入集水空间内,再次使用雨伞而将伞顶朝上时,可利用大气压力使雨水经由出水口、排水管及排水口排出。文档编号A45B25/00GK2228721SQ9521339公开日1996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2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2日专利技术者林钦炳 申请人:林钦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伞雨水收集器,包括一外罩及底座,在外罩内侧形成一集水空间,在底座上端面中央适当位置向集水空间内垂直延伸有一中空接管,以供与伞具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的上端面周围设有一中空的螺纹部,并以螺纹部与外罩内侧所形成的内螺纹相螺合,另在螺 纹部外侧套设有一防水垫圈,在底座内侧底端适当位置穿设有一进水口,且进水口与一伸入集水空间的进水管相连接,又在底座上端面适当位置另穿设有一出水口,而出水口与一排水管相连接,且排水管的另端穿透出底座的外侧而形成一排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钦炳
申请(专利权)人:林钦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