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包括有一节以上的中棒伞管,中棒的伞管为扁平状结构,即伞管的横截面的径向距离大于其轴向距离,且伞管的表面为圆滑、光洁的表面,没有加工设置的凹槽,使得该中棒生产制作比较容易,上述的结构,使得伞的中棒具有扁平状的结构,又不必设置凹槽定位嵌套,组装方便,制作成本低廉。且该结构可随意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设计伞的中棒,准确地说是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该结构便于制作生产,组装方便快捷。
技术介绍
目前的多折伞的中棒,基本上是采用空心圆柱形的中棒,这种中棒在制作时原料来源比较方便,且符合人们习惯上的要求,但是在组装时,需要根据中棒的上下位置,在圆柱形中棒的外表面制作有凹槽,以使得各节中棒能够得以准确地拼接。其成本的增加在于中棒凹槽的设计以及加工,众所周知,空心圆柱形的中棒制作比较简单,但是在现有的中棒上再加工出凹槽,则需要相对精确的设计以及加工工艺,而且还要求中棒的强度适当,否则对中棒的强度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冲压过度还会使凹槽变深,很难配合中棒其它部件的使用,甚至损坏中棒,因此控制高精度的加工,势必会增加中棒的制作成本,配合的精度也要严格控制。而且对于圆柱形或者类似的中棒结构,伞收拢时,伞骨只能收拢的中棒的周围,这样分散式的方式导致伞的收拢体积比较大,携带不方便,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伞骨之间纠缠在一起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该结构组装方便,制作成本低廉。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该结构可随意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便于使用及装配。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该结构可使得伞骨在收拢时分散于中棒的两侧,便于减小伞的体积。经研究发现,多折伞的中棒在多个中管互相嵌套时,不规则横截面的中管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更能够稳定地嵌套,因此本技术的思路是保持开收伞时中管伸张、收缩的顺滑的同时,利用各个中管之间不规则形状增加横向的摩擦力,各个管之间的横截面不尽相同,可防止伞中棒在开伞、收伞过程中的扭转、偏扭的现象,尤其是当伞的中管制作成特别的形状,而不是通常所用的正六角形或者圆柱形时,这种结构是切实可行的。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包括有一节以上的中棒伞管,其特征在于中棒的伞管为扁平状结构,即伞管的横截面的径向距离大于其轴向距离,且伞管的表面为圆滑、光洁的表面,没有加工设置的凹槽,使得该中棒生产制作比较容易,对加工的精度要求不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所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伞管可为对称的扁平状结构,这种方式便于加工。所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伞管可为不对称的扁平状结构,尤其是伞管的局部具有特定的拐角结构,该结构形式便于伞管之间互相嵌套。所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伞管上还可设置有定位部位,即在伞管的扁平状结构的适当部位具有拐角或者平直面,定位部件的作用是使伞骨嵌套后只能沿着上下的方向滑动,防止伞中棒在开伞、收伞过程中的扭转、偏扭的现象。上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一般是在伞管的长距离管径的两端或者一端设置定位部位,即在上述的部位设置拐角或者平直面。这样上述的拐角或者平直面在制作时可直接冲压而成,便于制作。所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伞管扁平状结构的小管径两侧可为平直的平面,或者是非常大的弧面。上述的伞管,其扁平装结构可以是椭圆形,长方形,蚕茧形或者是其它的类似形状。所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组装时,各个伞管的结构基本是不一致的,即,采用不同平面结构的伞管进行多节伞管的组装,每个伞管都具有自己的结构形状。所述的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其在使用时,多个不同横截面的伞管可互相嵌套,嵌套的伞管由于具有不同的横截面,可防止伞中棒在开伞、收伞过程中的扭转、偏扭的现象。上述的中棒结构,其通常由3-7节伞管套合而成。多节伞管的情况是在三具有多折伞骨的情况下使用的,譬如7节伞管通常是配合5折伞骨使用的。伞管之间的套合,各个伞管之间用卡扣滑合,或者采用结合部的小内径的伞管端部设置扩展部分,而大内径的伞管端部设置缩径部分,这两个部分互相套合,完成伞管之间的稳定套合。本技术采用上述的结构,使得伞的中棒具有扁平状的结构,又不必设置凹槽定位嵌套,组装方便,制作成本低廉。且该结构可随意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同时,该中棒的结构形式,使得伞在收拢时,可将伞骨收拢到中棒的两侧,便于伞骨的收拢,伞骨之间不会互相纠缠,可减小伞的收拢体积,便于携带。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收拢后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a-3g为本技术实施的各个伞管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该中棒由七节伞管(1-7)构成,中棒的伞管均为扁平状结构,即伞管的横截面的径向距离大于其轴向距离,且伞管的表面为圆滑、光洁的表面(结合图2),没有加工设置的凹槽,使得该中棒生产制作比较容易,对加工的精度要求不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图2所示,从伞的横截面看,这七节伞管(1-7)均为扁平状结构,且伞管的表面为光洁的,没有凹陷部位的设置,没有凹槽,伞管之间仅仅是通过扁平状的结构保持伞管之间顺滑套合,同时,其纵向没有间隙,防止伞中棒在开伞、收伞过程中的扭转、偏扭的现象。图3a-3g所示为各个伞管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每个伞管具有不尽相同的结构,它们根据口径的大小互相嵌套,形成伞的中棒。为了便于说明,将这些伞管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分别为第一伞管1--第七伞管7,其中,外围最大的伞管(第一伞管1)、第三伞管3和第七伞管7可为对称的扁平状结构,其余伞管为不对称的扁平状结构;第一伞管1是椭圆形结构,第三伞管3是蚕茧形结构,即其两端是圆弧形,中间部位是平直结构,第七伞管7则是拉长的六角形,该六角形中间的边延长,成扁平结构,第二伞管2为椭圆结构的变形,其是将椭圆的一边21变成平直的结构,其余位置不发生变化,第一伞管1与第二伞管2由于口径不同,恰好能够互相套合,且第一伞管1与第二伞管2由于形状不同,在安装时便于识别,第二伞管2的平直结构21在此作为定位部件,该部件21可以准确确定该伞管安装的位置,又留有适当的间隙,便于伞管之间的顺利滑套,以及防止中棒在开伞、收伞过程中的扭转、偏扭的现象。同样第二伞管2与第三伞管3的套合与上述第一伞管与第二伞管的套合近似,区别之处在于各个伞管的结构不同。第四伞管4的结构是将第三伞管3的结构演变,即第三伞管3的扁平一端再设置有倾斜的平直面41,由此形成一个两个拐角,一个拐角42与平直的中部相接,另一个拐角43与弧形部分相接,这样形成第四伞管4;同样,第五伞管5是在第四伞管4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是将扁平的另一端结构也设置有倾斜的平直面,该平直面与前述的平直面平行(或者呈轴心对称,或者是沿轴线对称,甚至可不对称也不平行),这样形成第五伞管5;第六伞管6则在第五伞管5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将其中一端的圆弧结构也改为平直的结构,这样只有其中一端具有局部的弧形结构。上述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是按照上述的次序安装,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次序安装,例如将前述的第三伞管3作为最外围的伞管,或者将第二伞管2,第五伞管5,第七伞管7的安装次序颠倒,只要它们的口径能够配合,这些方式都是可行的。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代表本技术所有的实现方式,凡是在结构上与本技术类似,有相同或者类似解决方案的具体应用,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包括有一节以上的中棒伞管,其特征在于中棒的伞管为扁平状结构,即伞管的横截面的径向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多折伞的中棒结构,包括有一节以上的中棒伞管,其特征在于中棒的伞管为扁平状结构,即伞管的横截面的径向距离大于其轴向距离,且伞管的表面为圆滑、光洁的表面,没有加工设置的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