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7179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6:14
提供一种树脂成型品和树脂成型品的制造方法,抑制接合部(二次成型树脂)与第一构成体、第二构成体的交界面处的剥离,并且抑制接合强度降低部的产生。具备:第一抵接面9a,其相对于第一构成体的主面F1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二构成体抵接;第二抵接面9b,其相对于第二构成体的主面F2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一构成体抵接;接合部12,其在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面9a与第二构成体1B抵接且第二抵接面9b与第一构成体1A抵接而形成的树脂流路11内注入溶融树脂而使其固化而形成,并且将所述第一构成体与所述第二构成体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树脂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树脂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例如,涉及为使冷却水在形成于内燃机内的流体通路与散热器之间循环时所使用的冷却水通路装置等树脂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树脂成型品在各种领域被应用,例如,在车辆中,为使冷却水在形成于内燃机内的流体通路与散热器之间循环,使用通过树脂成型制造的冷却水通路装置。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该冷却水通路装置。基于图6对申请人提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进行说明,上述冷却水通路装置20由通过合成树脂成型的第一构成体20A和通过合成树脂成型的第二构成体20B构成。并且,在上述第一构成体20A形成有例如冷却水取入管21,22,在第二构成体10B形成有与散热器连通的连通管23、与EGR冷却器连通的连通管24。在上述第一构成体20A和第二构成体20B分别设有开口缘状的接合部20A1,20B1,在使上述接合部20A1,20B1重合的状态下通过振动焊接、超声波焊接以及热压接接合而进行接合,形成为一个框体状。然而,在通过上述振动焊接等使第一构成体20A与第二构成体20B一体化的情况下,存在上述第一构成体20A和第二构成体20B的接合部20A1,20B1的形状受到限制的问题。即,如果第一构成体20A与第二构成体20B的形状变得复杂(接合部20A1,20B1变得复杂),则难以使用上述振动焊接等。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存在模具滑移注射成型法(以下称为DSI成型法)。对于该DSI成型法,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进行了介绍。参照图7对该专利文献3所示的DSI成型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模具和下模具,注入合成树脂对容器本体30(一次成型品)成型。并且,使用另一上模具和下模具,注入合成树脂而对盖31(一次成型品)进行成型。接着,如图7所示,在与上述模具不同的模具(上模具)34a和模具(下模具)34b中收纳容器本体30(一次成型品)和盖31(一次成型品)。此时使凸缘30a、30b与凸缘31a、31b彼此抵接。然后,在上述凸缘30a与31a之间、以及凸缘30b与31b之间形成为使树脂流入而形成的空间、即树脂流路32a,32b(后述接合部33a,33b)。需要说明的是,在盖31(一次成型品)形成有支承筋31c。该支承筋31c是为了防止在向树脂流路32a,32b注入熔融树脂时向内侧变形而设置的。即,在模具34a,34b内,使上述容器本体30与盖31彼此撞合,经由树脂注入路(未图示)将熔融树脂注入上述树脂流路32a,32b。由此,树脂流路32a,32b内的表面层相互熔合,上述溶融树脂固化从而形成接合部33a,33b,容器本体30与盖31相接合。通过使用这样的DSI成型法,即使是振动焊接困难的形状复杂的树脂成型品(冷却水通路装置),只要能够在上述凸缘之间形成能够填充树脂的接合部33a,33b(树脂流路32a,32b)就能够适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9202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01964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37485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基于图8至图10对将上述模具滑移注射成型法(DSI成型法)适用于冷却水通路装置那样的复杂形状的树脂成型品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8至图10所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表示的是与图6所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形状不同的冷却水通路装置,但对与图6所示的部件相当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在通过上述模具滑移注射成型法(DSI成型法)对冷却水通路装置20成型时,如图8(a)所示,将模具40,41合模,对第一构成体20A和第二构成体20B进行成型。即,进行一次成型,制造一次成型品。之后,如图8(b)所示,分开上述模具40,41,使一方的模具41向箭头方向移动(参照图8(c)),将上述第一构成体20A与第二构成体20B组合。进一步在第一构成体20A与第二构成体20B被组合的状态下,向未图示的树脂流路注入溶融树脂,进行二次成型。即,上述注入的溶融树脂与由于该熔融树脂而熔化的一次成型品的表面固化而形成接合部,由该接合部使第一构成体20A与第二构成体20B一体化(参照图8(d)、图9)。以这种方式成型的、一体化的冷却水通路装置如图9所示。并且,在图10中表示图9的II-II截面。如图10所示,在对上述接合部20C成型(二次成型)时,由模具40,41使第一构成体20A的抵接面20A1与第二构成体20B的抵接面20B1抵接,形成注入溶融树脂的树脂流路(后述接合部20C)。此时取决于第一、第二构成体20A,20B的抵接面尺寸(一次成型品的抵接面尺寸),一次成型部件(第一、第二构成体)的抵接面从模具40,41的对接面X突出,存在第一、第二构成体20A,20B的抵接面20A1,20B1彼此强力抵接的情况。这样,第一、第二构成体20A,20B的抵接面20A1,20B1彼此强力抵接,在上述抵接面20A1,20B1产生应力。而且,在用于形成上述接合部20C的二次成型结束后,在第一构成体20A的抵接面20A1和第二构成体20B的抵接面20B1,上述应力成为残留应力而残存。该残留应力在从模具40,41取出冷却水通路装置(成型品)20时,转换为使第一构成体20A的抵接面20A1与第二构成体20B的抵接面20B1彼此分开的方向的力,在上述接合部(二次成型树脂)20C与第一构成体20A、第二构成体20B的交界面D发生剥离,成为冷却水向外部漏出的原因。并且,在二次成型树脂(树脂流路内的溶融树脂)冷却而形成上述接合部20C时,发生伴随着二次成型树脂的冷却的收缩。由于树脂分子受到拉力,该溶融树脂的冷却从外周部开始,在离开交界面D的接合部20C的内部(截面中央部)产生残留应力,会产生接合强度降低的接合强度降低部C。如果明显地产生上述接合强度降低部C,则存在形成空隙的情况。并且,如果上述接合强度降低部C成长为空隙,在最终到达抵接面20A1,20B1的交界面D1,D2的情况下,成为筋状大小的空隙,成为冷却水向外部漏出的原因。这样,在通过DSI成型法对树脂成型品进行成型的情况下,存在树脂成型品内的内容物(例如,冷却水)从上述第一构成体20A与第二构成体20B的接合部(抵接面)向外部漏出等、气密性变差的技术问题。并且,如图7所示,为了防止注入溶融树脂时的变形,设有支承筋,因此树脂成型品的内部空间变得狭小。另一方面,为了在树脂成型品的内部确保规定的内部空间,必须使树脂成型品的外形尺寸变大,存在难以满足小型化的要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将上述DSI成型法适用于树脂成型品时产生的上述技术的课题而进行了锐意研究。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考虑提高二次成型树脂(树脂流路内的溶融树脂)的射出压力的保压力(时间、压力),但需要设置上述支承筋,并且存在抵接面之间由于上述射出压力而打开,注入树脂流路(接合部)的树脂漏出,成为产生毛刺、突起的原因。尤其是在作为树脂成型品适用于冷却水通路装置的情况下,上述毛刺、突起在使用中脱落而成为冷却水中的异物,成为各冷却装置的故障的原因,因而并不优选。于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着眼于不提高二次成型树脂的射出压力的保压力(时间、压力)地抑制由二次成型树脂(树脂流路内的溶融树脂)的冷却造成的接合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脂成型品,具备被成型且具有主面的第一构成体和被成型且具有主面的第二构成体,使所述第一构成体的主面与第二构成体的主面相对而一体化,该树脂成型品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抵接面,其相对于第一构成体的主面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二构成体抵接;第二抵接面,其相对于第二构成体的主面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一构成体抵接;接合部,其在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构成体抵接且第二抵接面与第一构成体抵接而形成的树脂流路内注入溶融树脂且使该熔融树脂固化而形成,并且将所述第一构成体与所述第二构成体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29 JP 2016-0164441.一种树脂成型品,具备被成型且具有主面的第一构成体和被成型且具有主面的第二构成体,使所述第一构成体的主面与第二构成体的主面相对而一体化,该树脂成型品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抵接面,其相对于第一构成体的主面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二构成体抵接;第二抵接面,其相对于第二构成体的主面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一构成体抵接;接合部,其在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构成体抵接且第二抵接面与第一构成体抵接而形成的树脂流路内注入溶融树脂且使该熔融树脂固化而形成,并且将所述第一构成体与所述第二构成体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成型品,其特征在于,具备在第一构成体形成的第一凹状流体通路和在第二构成体形成的第二凹状流体通路,通过使所述第一、第二构成体一体化而使第一、第二凹状流体通路作为一个流体通路形成,该树脂成型品具备:第一抵接面,其相对于第一构成体中的、形成有所述第一凹状流体通路的主面垂直地形成,并且与第二构成体抵接;第二抵接面,其相对于第二构成体中的、形成有所述第二凹状流体通路的主面垂直地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塚本大辅三上晋油川昌弘须田浩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