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属于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轴承本体,两端对轴滑动密封,形成密封润滑区域;喷气模块,喷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进行高压气体喷射,并在润滑工作面轴向方向形成一连续的喷气作用面,所述进气管喷射气体在喷气作用面上形成将喷气作用面附着油脂吹离的作用力;吸气模块,吸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并位于气模块气体喷射方向上;吸气模块通过负压吸排喷气模块喷射的气体;以及供油模块,设置在设置在轴承上并位于所述气模块气体喷射方向相反一端,供油模块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供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快速更新被破坏的油膜,使得新润滑油可以快速全面附着到轴承润滑工作面上,形成新的油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润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润滑结构,特别是一种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轴承在高速、重载或者高温情况下,附着在轴承和轴瓦接触表面的润滑油其会很快变性失效,附着轴瓦或轴承表面形成的油膜会很快被破坏;实际过程中由于设置多个出油口,新的润滑油对部分失效区域重新附着,使得这个过程不会马上出现烧瓦的情况,事实上该过程只对部分破坏的油膜及时修复,但破坏一直在进行;特别是失效的润滑油在轴承中不能及时更换或排出,其存在重复使用,即使通过浸油方式润滑,依然存在许多失效的油脂在不断被循环用于润滑过程,润滑上述破坏过程事实在不断变严重,轴瓦磨损速度事实上在不断加快。同时,现有润滑技术或者润滑油路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国专利201320886395.0公开的一种滑动轴承采用在轴瓦上钻出油孔,出油孔位于轴瓦轴向两侧。采用直接进行油润滑,油路的出油口一般设置在轴瓦瓦面上,需要在轴瓦轴向或径向钻油孔作为油路或安装油路。该方案需要对轴瓦钻孔加工,增加加工成本及加工难度。如中国专利201010595460.5公开了一种自润滑滑动轴承,采用自润滑,在轴瓦瓦面上设置有填埋有润滑脂的凹槽,需要在轴瓦瓦面机加工,瓦面与轴承贴合面变小,带来的铁屑可能也会增加,不适合大型轴承。如使用油脂润滑,油脂润滑直接注入轴承中,油脂不能长时间使用,需要经常拆卸清理,润滑效果差,轴承磨损严重,不适合发热量大或高速运载的轴承。如中国专利201410846556.2公开了一种油气润滑轴承,包括基座体,基座体上依次连接有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之间设有钢球,其中,内圈包括内圈油气外槽和内圈油气内槽,内圈的内外槽之间设有内油气道孔;外圈包括外圈油气槽外槽和外圈油气内槽,外圈的内外槽之间设有外油气道孔,外油气道孔与内油气道孔相通。其采用油气润滑,通过气体雾化润滑油,使得油气均匀附着在需要润滑表面。但该方案也需要对轴瓦钻孔加工,增加加工成本及加工难度。因此,这里提出一种新的润滑油路结构,可以适用于滑动轴承润滑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轴承润滑结构,该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可以快速更新被破坏的油膜,使得新润滑油可以快速全面附着到轴承润滑工作面上,形成新的油膜,保证润滑质量,降低轴承磨损率;使得轴承更加耐磨,减少烧瓦情况发生。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轴承本体,两端对轴滑动密封,形成密封润滑区域;喷气模块,喷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进行高压气体喷射,并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形成喷气作用面,所述喷气模块喷射气体在喷气作用面上形成将喷气作用面附着油脂吹离的作用力;吸气模块,吸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并对应喷气模块气体喷射方向;吸气模块通过负压吸排喷气模块喷射的气体;以及供油模块,设置在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供油。本方案中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是指需要润滑的轴承上轴瓦面或辊轴轴颈面,具体是指与轴承本体滑动接触的辊轴轴颈面。喷气作用面为高速气体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形成的有效作用面,具体是指有效将附着油脂吹离而在轴承润滑工作面上形成的区域。本方案通过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附着的油脂吹离,具体是将其油膜破坏,并将经过摩擦的油脂吹离,并由吸气模块带走;而供油模块将新的油脂附着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上形成新的油膜,这样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的油膜得到及时更换,保证失效油脂不会循环工作,油膜失效区域不会持续增加,实现了润滑持久,降低了生产成本及保证了安全生产。优选的,所述喷气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部供气系统的供气接口和设有多个并排喷射口的喷射管,所述接口设置在轴承本体外侧端面,所述喷射管连接所述供气接口;所述喷射管的喷射口倾斜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优选的,所述喷射管的喷射口方向与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之间的夹角为10-85°。设置这里的角度更有利于对油膜破坏,确保喷射管的喷气效率。优选的,所述喷射管喷射气体在喷气作用面上形成0.4-4.9kg/mm2作用力。这样保证对油膜破坏,确保喷射管的喷气效率,同时又不至于损伤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及因压力过强气体外溢情况发生。优选的,所述喷射管形成至少两个喷气作用面,所述喷气作用面之间间隔设置。这样设置是为了保证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附着的油脂吹离,确保原油膜基本被破坏,有利于新的油膜形成。优选的,所述吸气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部吸气系统的吸气接口和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的吸气管,所述吸气接口设置在轴承本体外侧端面,所述吸气接口与吸气管相连;所述吸气管设置在轴承本体内侧,吸气管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一端呈长条形开口设置,其朝向与喷气模块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喷气后气流方向相对。由于经过高速气体喷射后,润滑油或油脂部分气雾化或者飞溅开来,吸气管对应气雾飞溅方向能够更好对飞溅润滑油吸收排出;同时可以及时将轴承中气体排出,避免压力过高对其密封产生影响。优选的,所述吸气管横截面呈漏斗状,其外大内小;所述吸气管的开口下端靠近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漏斗状开口可以扩大收集气流的区域,快速将喷射气流及混杂在喷射气流中的废弃润滑油排出,减少气流旋流情况,避免喷射气流中混杂废弃润滑油重新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附着。优选的,所述供油模块包括包括用于连接外部供油系统的供油接口和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的供油管,所述供油接口设置在轴承本体外侧端面,所述吸气接口与供油管相连;所述供油管设置在轴承本体内侧并位于供油模块气体喷射方向相反一端,供油管端口正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供油模块提供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润滑的新润滑油,在喷气模块喷射气流将旧的润滑油移走后,供油模块提供新的润滑油,并形成新的润滑油膜。优选的,所述轴承本体内侧面上部设置凹槽,所述凹槽朝向放置在轴承本体上的辊轴表面;所述喷气模块的喷气端和吸气模块的吸气端放置凹槽且位置相对。上述方案可以应用在大中型滑动轴承上,也可以应用在小型滑动轴承上,在应用在普通轴承上时,可以采用本方案设置。优选的,还包括排油管路及排气阀门,所述排油管路一端设置在轴承本体内并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所述排油管路另一端连接设置在轴承本体外侧端面上的排油接口;所述排气阀门为朝向密封润滑区域的单向阀,并安装在轴承本体外侧端面上。排油管路可以将由于喷气模块喷射气流吹积的旧润滑油排出,防止过度堆积。排气阀门用于调节轴承本体内的大气压强,防止产生过大的压强差,造成外部润滑油泄漏,以及保证喷气模块的高压气体喷射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采用新的润滑方式,可以更快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的油膜得进行更换,及时回收失效的油脂或润滑油,保证失效油脂不会循环工作,油膜失效区域不会持续增加,润滑更加持久,降低了生产成本及保证了安全生产。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附着的油脂吹离,具体是将其油膜破坏,并将经过摩擦的油脂吹离,并由吸气模块带走;而供油模块将新的油脂附着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形成新的油膜。在实际应用中,轴承磨损速度大为降低,维修更换频率大大降低,维护成本显著节约。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轴承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截面示意图。附图中,1-轴承本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本体,两端对轴滑动密封,形成密封润滑区域;喷气模块,喷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进行高压气体喷射,并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形成喷气作用面,所述喷气模块喷射气体在喷气作用面上形成将喷气作用面附着油脂吹离的作用力;吸气模块,吸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并对应喷气模块气体喷射方向;吸气模块通过负压吸排喷气模块喷射的气体;以及供油模块,设置在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供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本体,两端对轴滑动密封,形成密封润滑区域;喷气模块,喷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进行高压气体喷射,并在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上形成喷气作用面,所述喷气模块喷射气体在喷气作用面上形成将喷气作用面附着油脂吹离的作用力;吸气模块,吸气模块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并对应喷气模块气体喷射方向;吸气模块通过负压吸排喷气模块喷射的气体;以及供油模块,设置在设置在轴承本体上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供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部供气系统的供气接口和设有多个并排喷射口的喷射管,所述接口设置在轴承本体外侧端面,所述喷射管连接所述供气接口;所述喷射管的喷射口倾斜对应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管的喷射口方向与轴承本体润滑工作面之间的夹角为10-8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管喷射气体在喷气作用面上形成0.4-4.9kg/mm2作用力。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管形成至少两个喷气作用面,所述喷气作用面之间间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模块包括用于连接外部吸气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隆成柱,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钛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