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星良专利>正文

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487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特别适合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立交桥具有结构紧凑占地少,能实现全互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层架空全互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和被交路,在主线道路上两端的水平高度上方分别设置有U形环道,上述U形环道的出口段设置有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在上述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之间设置有共用匝道;共用匝道通过外半环道与被交路的出口车道相连;被交路的进口车道通过内半环道与主线道路的出口车道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巧妙实现各方向的车辆转移,无干扰、无冲突。还对机动车降噪和减少废气排量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建造成本低,更适宜环保,而且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特别是适合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互通式 立交桥。
技术介绍
为了解决城市道路上交叉路口的交通畅通,国内外采用了多种类型的 立交方案,但是要达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行,车辆各方向转移无冲突 和无干扰,就需要相应建造三层以上的立交桥道。这样立交桥过高的桥梁、 过长的坡道,给机动车行驶带来诸多不利,而且占地面积大,尤其是在城 区修建面临拆迁多,补偿经费高昂的困难,操作实施难度大。而采用架空 的转盘式立交桥,由于转弯车辆和环形车辆不断发生交织,车流量增多就 易造成交通"锁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但功能完善,尤其是结 构紧凑占地特别少,仅需要单层架空就能实现全互通的立交桥。本专利技术的再项任务是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可以局部调整左转弯匝道实现 无交织的半定向式全互通立交。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单层架空全互 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和被交路,在主线道路上两端的水平高度上方分 别设置有U形环道,上述U形环道的出口段设置有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 在上述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之间设置有共用匝道;共用匝道通过外半环道与被交路的出口车道相连;被交路的进口车道通过内半环道与主线道路的 出口车道相连。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单层架空全互通立交桥在主线道路上设置有曲拱 分离桥;在曲拱分离桥两边的被交路上分别设置有半坡架空桥台,上述半 坡架空桥台通过连接平台与曲拱分离桥相连;在曲拱分离桥的两端坡道水 平高度的上方分别设置有U形环道,上述U形环道上连接外半环道和内半 环道的圆弧段在曲拱分离桥坡道的上方,上述U形环道的外半环道和内半 环道的另一端与连接平台相连;在主线道路上的曲拱分离桥进桥车道上设置有支线共用匝道,上述共用匝道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平台上;在上方和 下方U形环道的进口段设置有右转匝道,上述右转匝道另一端与曲拱分离 桥的出口车道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技术方案中,单层架空全互通立交桥还可以是主线道路为平面的车道,被交路为高架桥;所述的共同匝道穿过高架桥,单独顺 连架空的U形环道即独立的外半环道再与高架桥的被交路出口车道连接; 所述的左转弯支线从高架桥桥面右侧分支设置斜跨U形环道之后仅单独连 接内半环道,通过左转弯匝道下坡与主线道路的出口车道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 将传统的三层或四层立交桥,降为单层架空,巧妙实现各方向的车 辆转移,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无干扰、无冲突。以人为本,行人 无需下穿地道或上跨天桥,直接利用原有的路面就能四通八达。每减少一 层构造物,将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二) 整座立交桥坡道缓,对机动车长期节能、降噪和减少废气排量有明 显的改善。(三) 尤其是对于城市交通,其结构紧凑,充分提高了各匝道的利用率, 占地特别少,构造物低,所以建造成本低,而且各匝道对称,曲线优美, 宏伟壮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平面及走向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及走向不意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再 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及走向示意图图中编号l-主线道路、2-曲拱分离桥、3-被交路、4-内半环道、5-外半环道、6-下穿隧道、7-共用匝道、8-半坡架空桥台、9-右转匝道、]l-双向 隔离带、12-非机动车道、13-辅道、14-左转弯匝道、17-汇流辅道、18-进口 段、19-通风天窗、23-连接平台、24-U形环道、25-圆弧段、26-调头隔离带、 27-直行过渡车道、28-调头车道、29-高架桥、30-左转弯支线、31-右转弯支 线、32-右转弯距道、33-外通道。具体实施例方式现有的转盘式立交桥,当车辆在立交桥上行驶时,如遇转弯下桥,就可能发生转弯车辆与桥上环行车辆发生交织和相互干扰,造成堵塞或交通 事故,降低立交桥的通行能力。为了解决立交桥上车辆之间的相互交织和干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立交桥设置在主线道路1上方的环状的U形环道24 的车道上增设了外半环道5和内半环道4,使转弯车辆与直行车辆分道行 驶,避免相互交织。同时设置在外半环道5和内半环道4之间的共用匝道 7使驶上立交桥的车辆与在U形环道24 h行驶的车辆也不会发生冲突、并 减少了交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所述的左边和 右边,是以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基准;所述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是以 图中立交桥的布置方向为基准。进口车道和出口车道以立交桥中心为基准, 驶入立交桥的车道为进口车道,驶出立交桥的为出口车道。实施例1:如图1所示,立交桥设置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分为上、下、左、右 的四个干线路口,其中上下方向为车流量大的主线道路1,左右方向为被 交路3,立交桥在四个路口与干线路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并连接。立交桥直 行的主线道路1为曲拱分离桥2,上述曲拱分离桥2在主线道路1与被交 路3水平投影相交段的高度为最高,曲拱分离桥2从最高处向上、下两个 方向采用坡道逐渐下行,直至与主线道路1方向的干线路面连接。在曲拱 分离桥2两边左右方向的被交路3上分别有半坡架空桥台8,上述半坡架 空桥台8的一端与曲拱分离桥2水平等高连接并形成连接平台23,另一端 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采用坡度逐渐下行,直至与被交路3方向的干线路面 连接。上述曲拱分离桥、2和半坡架空桥台8采用具有进口车道和出口车 道的双向车道。在曲拱分离桥2的上方和下方的两端坡道的水平高度的上方分别设置 有与连接平台23的水平高度相等的U形环道24。上述U形环道24包括 分别与左方连接平台23和右方连接平台23连接的进口段18和出口段,以 及连接进口段18和出口段的圆弧段25,其中出口端又包括靠近主线车道1 内部的内半环道4和位于主线车道1外侧的外半环道5。上述U形环道24 的圆弧段25在曲拱分离桥2坡道水平高度的上方,U形环道24的进口段 18和出口端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的半坡架空桥台8的连接平台23相连。 上、T两个U形环道24通过连接平台23连接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环道,形状与体育跑道相似。在上述环道上采用逆时针的单向车道。在上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外半环道5的内侧即与曲拱分离桥2之间 分别设置有内半环道4,上述内半环道4的一端与U形的环道的圆弧段25 相连,另一端与曲拱分离桥2的连接平台23连接。在主线道路1上的曲拱分离桥2进口车道上设置有支线共用匝道7,上 述共用匝道7从主线道路1的干线路面或曲拱分离桥2坡道起,从U形环 道24的圆弧段25的水平下方穿过后连接到连接平台23上,共用匝道7与 连接平台23的连接处位于内半环道4和外半环道5与连接平台23连接位 置的中间。共用距道7的设置有效的保证了车辆在连接平台23和U形环 道24上的行驶、左转弯车辆仅在次要车道上发生一次交织。在上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进口段18,即图1中上方U形环道24 的右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左边设置有右转匝道9,右转匝道9另一端与 曲拱分离桥2的出口车道连接。如图1所示,由于在立交桥的中^采用架空的曲拱分离桥2和半坡架 空桥台8,桥下设置有非机动车道12供自行车和人行使用通行,在没有机 动车干扰的情况下现行的十字路口宽阔的面积完全能满足行人与自行车混 行转移的宽松条件,四通八达,免除再建人行地道或天桥带来的不便。为 了增加立交桥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1)和被交路(3),其特征在于:在主线道路(1)上两端的水平高度上方分别设置有U形环道(24),上述U形环道(24)的出口段设置有内半环道(4)和外半环道(5),在上述内半环道(4)和外半环道(5)之间设置有共用匝道(7);共用匝道(7)通过外半环道(5)与被交路(3)的出口车道相连;被交路(3)的进口车道通过内半环道(4)与主线道路(1)的出口车道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星良李军元
申请(专利权)人:刘星良李军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