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293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包括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为5~400Ω;所述的涂层的厚度为1~5微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厚度及方阻值的综合改进,使得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柔性好,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均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由静电驱动卷曲的智能柔性膜(如CN103781645A)多为三层结构,为电介质层、导电层和墨层的层合膜。现有技术中的由静电驱动卷曲的智能柔性膜分为单模块结构和多模块结构,若智能节能遮阳窗采用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则需要采用厚度较厚的高分子材料层,若智能节能遮阳窗采用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则需要采用厚度较小的高分子材料层。目前,对于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其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通常为18~23微米。但经实践发现,该厚度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存在展开困难,展开时所需工作电压高,导致安全性低,静电多,静电多又进一步影响智能柔性膜的展开和收卷。而对于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其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通常为1~5微米,但若采用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的厚度来作为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使用,则存在柔性卷曲薄膜无法紧致定型、机械强度差等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柔性膜的机械强度、导电性能、隔热节能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强度好、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好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包括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5~400Ω,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所述的涂层的厚度为1~5微米。优选地,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或聚苯硫醚(PPS)。优选地,所述的涂层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铬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10~150Ω。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镍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5~400Ω。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纳米银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20~200Ω。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20~150Ω。优选地,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900纳米。对于铬、镍、纳米银、氧化铟锡形成金属导电层来说,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对于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更大,相对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对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较小。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包括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900纳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铝或铜;所述的涂层的厚度为1~5微米。优选地,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或聚苯硫醚(PPS)。优选地,所述的涂层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铝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900纳米。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铜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800纳米。优选地,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5~400Ω。对于铝、铜形成金属导电层来说,金属导电层的厚度对于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更大,相对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对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较小。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遮阳部件,包括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透明导电层上的电介质层、设置在所述的电介质层上的智能柔性膜、分别与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的智能柔性膜相连接的控制部件、与所述的控制部件相连接的电源部件,所述的智能柔性膜为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优选地,所述的智能遮阳部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的电源部件和所述的控制部件之间的逆变器。本技术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节能遮阳窗,包括密封保护部件、设置在所述的密封保护部件内的所述的智能遮阳部件。本技术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通过对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材质、对应的厚度或方阻值的综合改进,使得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柔性好,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均得到提高。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智能柔性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智能节能遮阳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智能柔性膜;11、高分子材料层;12、金属导电层;13、涂层;2、电介质层;3、透明导电层;4、控制部件;8、透光材料;9、隔条;10、电源部件。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均为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高分子材料层11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13。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或聚苯硫醚(PPS)。涂层13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7~17微米。涂层13的厚度为1~5微米。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的区别在于金属导电层12的不同,下面将详述。如图2所示的智能节能遮阳窗,包括密封保护部件、设置在密封保护部件内的智能遮阳部件。智能遮阳部件包括透明导电层3、设置在透明导电层3上的电介质层2、设置在电介质层2上的智能柔性膜1、分别与透明导电层3和智能柔性膜1相连接的控制部件4、与控制部件4相连接的电源部件10。智能柔性膜1为如图1所示的两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1。优选地,智能遮阳部件还包括连接在电源部件10和控制部件4之间的直流交流转换器。该智能节能遮阳窗适用于多种场合,例如建筑物、车辆等,可以是平直的窗,也可以是弧形的窗。密封保护部件包括两层透光材料8、分别与两层透光材料8相连接用于将两层透光材料8隔开形成放置智能遮阳部件的间隔空间的隔条9。透光材料8可以为各种玻璃。透明导电层3可以为氧化铟锡镀层、纳米银涂层、铝镀层或者低辐射lowe玻璃。电介质层2可以为透明晶体或半透明晶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层。电源部件10可以是外部电源或者是太阳能电源,其中,外部电源指的是交流电或直流电。本技术中的各部件的材料均可市购获得。实施方式一: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900纳米。具体地,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时,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13);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所述的涂层(13)的厚度为1~5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13);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所述的涂层(13)的厚度为1~5微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乙烯、聚醚醚酮、聚酰亚胺或聚苯硫醚,所述的涂层(13)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10~150Ω;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镍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纳米银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20~200Ω;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20~150Ω。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900纳米。5.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修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威尔阳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