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3947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分别连接在前横梁和后横梁两端的左纵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前横梁和后横梁两端的右纵梁,整体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与所述后横梁一体成型的稳定杆安装孔;所述后横梁上还设置有第一悬置支架,有利于减弱发动机振动;所述左纵梁上设置有折弯部和吸能结构,实现前副车架的阶段性碰撞溃缩,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两端均设置用安置衬套的衬套孔,通过与车身四点衬套连接,改善整车的NVH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前副车架总成抗撞击性能低、减振结构复杂的问题,以及零部件数量多,降低了生产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副车架
,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操控性、乘坐舒适性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副车架作为底盘安装的基体,为动力总装、转向、悬架系统等提供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安装点,过滤、衰减地面传递给车身的震动。我们知道,传统的没有副车架的承载式车身,其悬挂是直接与车身钢板相连的。因此前后车桥的悬挂摇臂机构都为散件,并非总成。在副车架诞生以后,前后悬挂可以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对于前副车架来说,现有的前副车架的零件较多,造成整车的重量加重。此外,我们知道,汽车发动机并非直接与车身刚性连接。而是通过悬置与车身连接。悬置的作用是用来隔绝发动机震动。也就是说在悬置的作用下,发动机震动能够尽可能少的被传至驾驶舱。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的前副车架总成在受到碰撞时,抵抗力不足,容易产生变形。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结构,与车身四点衬套连接,改善整车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且通过设置吸能结构和折弯部实现前副车架的分阶段碰撞溃缩,此外通过设置新型的悬置支架,在充分抑制发动机振动的同时简化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前副车架总成抗撞击性能低、减振结构复杂的问题,以及零部件数量多,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分别与前横梁和后横梁的两端连接的左纵梁以及分别与前横梁和后横梁的两端连接的右纵梁,整体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框架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后横梁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与下板的相应位置上均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所述稳定杆安装孔与所述上板和下板一体成型;所述后横梁上还设置有第一悬置支架,所述第一悬置支架搭接在所述后横梁靠近所述右纵梁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后横梁上靠近所述前横梁的一侧;所述左、右纵梁上设置有折弯部和吸能结构,所述折弯部设置在左、右纵梁的中部,所述吸能结构设置在与所述前横梁连接的一端,所述左、右纵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设置衬套的衬套孔,所述衬套与车身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悬置支架为倒几字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左、右纵梁上靠近前横梁的一端均设置有小腿梁安装板,所述小腿梁安装板包括设置在左纵梁上的第一小腿梁安装板和设置在右纵梁上的第二小腿梁安装板,所述第一小腿梁安装板和第二小腿梁安装板结构相同,并相对旋转180度设置;所述小腿梁安装板周边设置有翻边,且周边相交处通过圆弧设置,所述圆弧位置开设有缺口。进一步的,所述左、右纵梁上还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起始于所述折弯部并分别延伸至所述左、右纵梁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处。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还包括第二悬置支架,所述第二悬置支架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上板和下板之间且靠近所述左纵梁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上板与下板之间,所述套管的轴线与所述稳定杆安装孔的轴线重合。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的横截面为阶梯型。具体的,所述吸能结构为波纹状吸能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下板和设置在上板和下板中间的加强板,所述上板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下方。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横梁的上板的两侧均设置有焊接定位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通过设置折弯部和吸能结构,实现车架的分阶段碰撞溃缩,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2)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通过改变悬置支架的结构,与发动机两点连接,有利于减弱发动机振动;3)本技术中设置第一悬置支架和第二悬置支架,第一悬置支架的结构为倒几字型结构,搭接在后横梁上,结构简单易成型、易布置且焊接性较好;将第二悬置支架设置在后横梁的上板和下板之间,并与上下板之间焊接,提高了整个后横梁的刚度,4)本技术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将后横梁设计为阶梯形状,并且其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所述稳定杆安装孔与后横梁一体成型,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a处吸能结构的放大图;图4是前横梁的爆炸图;图5是后横梁的俯视图;图6是后横梁的爆照图;图7是第一悬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左纵梁的爆炸图;图9是右纵梁的爆炸图;图中,1-前横梁,11-第一上板,12-第一下板,13-第一加强板,14-定位台,2-左纵梁,20-第一小腿梁安装板,21-第二上板,22-第二下板,23-第二加强板,24-第一衬套,25-第三衬套,26-第一摆臂前安装支架,27-第一摆臂后安装支架,28-第一折弯部,29-第一吸能结构,3-右纵梁,30-第二小腿梁安装板,31-第三上板,32-第三下板,33-第三加强板,34-第二衬套,35-第四衬套,36-第二摆臂前安装支架,37-第二摆臂后安装支架,38-第二折弯部,39-第二吸能结构,4-后横梁,41-第四上板,42-第四下板,43-稳定杆安装孔,44-套管,45-第一悬置支架,451-搭接边,46-第二悬置支架,47-第一转向机安装支架,48-第二转向机安装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前副车架总成抗撞击性能低、减振结构复杂的问题,以及零部件数量多,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4)、分别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4)的两端连接的左纵梁(2)以及分别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4)的两端连接的右纵梁(3),整体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左纵梁(2)和右纵梁(3)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框架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后横梁(4)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与下板的相应位置上均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43),所述稳定杆安装孔(43)与所述后横梁(4)上的上板和下板一体成型;所述后横梁(4)上还设置有第一悬置支架(45),所述第一悬置支架(45)搭接在所述后横梁(4)靠近所述右纵梁(3)的一端,且位于后横梁(4)上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侧;所述纵梁上设置有折弯部和吸能结构,所述折弯部设置在左、右纵梁的中部,所述吸能结构设置在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的一端,所述左、右纵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设置衬套的衬套孔,所述衬套与车身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4)、分别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4)的两端连接的左纵梁(2)以及分别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4)的两端连接的右纵梁(3),整体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左纵梁(2)和右纵梁(3)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框架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后横梁(4)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与下板的相应位置上均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孔(43),所述稳定杆安装孔(43)与所述后横梁(4)上的上板和下板一体成型;所述后横梁(4)上还设置有第一悬置支架(45),所述第一悬置支架(45)搭接在所述后横梁(4)靠近所述右纵梁(3)的一端,且位于后横梁(4)上靠近所述前横梁(1)的一侧;所述纵梁上设置有折弯部和吸能结构,所述折弯部设置在左、右纵梁的中部,所述吸能结构设置在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的一端,所述左、右纵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设置衬套的衬套孔,所述衬套与车身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置支架(45)为倒几字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纵梁上靠近前横梁的一端设置有小腿梁安装板,所述小腿梁安装板包括设置在左纵梁(2)上的第一小腿梁安装板(20)和设置在右纵梁(3)上的第二小腿梁安装板(30),所述第一小腿梁安装板(20)和第二小腿梁安装板(30)结构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