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高效的施工平台,可沿钢梁顶面纵向移动,保证钢梁架设顺利进行的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外侧桁架上端通过型钢加筋与方钢立柱框架连接,方钢立柱框架下端装有钢轮且钢轮沿主纵梁顶面顺桥向移动,方钢立柱上端和内侧桁架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且两组滑轮组之间采用钢丝绳牵引,内侧桁架上部铰耳通过转动轴与方钢立柱下部铰耳铰接,梁底平台一端与外侧桁架下部连接且在梁底平台顶面设置滑槽,在与主纵梁下盖板底面、上盖板侧面部位相对的外侧桁架上设置卡固、导向装置和行走平台,卡固装置可在滑槽内自由滑动,平台移动到接口位置时,卡固装置滑动至边侧,平台移动过程中滑动至中间,将下盖板卡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全高效的施工平台,可沿钢梁顶面纵向移动,保证钢梁架设顺利进行的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属安装平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组合梁是目前桥梁建设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大多采用“纵横梁体系”,主要由主纵梁、横梁、小纵梁及锚拉板单元等部分组成(见图1),桥位多采用散装法施工。构件的定位、连接均属于高空作业。施工条件比较艰苦,作业安全风险大。国内多个施工项目桥位安装时,一般采用施工吊篮或专用施工走道。此类装置最大的缺点在于操作不便,安装和拆卸比较困难,通用性差。吊篮施工空间有限,人员出入不便,且需要吊装设备跟踪作业,影响设备使用效率。施工通道工装投入较高,且与施工工况和结构特点关系很大,适用性相对较差,结构自重大,移动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设计目的:避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安全高效的施工平台,可沿钢梁顶面纵向移动,保证钢梁架设顺利进行的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本申请在结构设计上,该平台在满足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主要解决如何整体纵移。由于主纵梁上方中间位置设置锚拉板单元,上盖板顶面布置圆柱头焊钉。内侧每隔3.5-4.5m设置一道横梁。若要使整个平台可沿顺桥向移动,必须考虑如何越过锚拉板单元和横梁(图8)。根据组合梁结构特点,施工中在平台下方设置钢轮,确保平台整体可通过滚轮在主纵梁顶面上顺桥向移动。移动中遇到锚拉板单元时,拆除平台上部的连接型钢,通过锚拉板后再将型钢复位。主纵梁轮压系统上设置方钢立柱,立柱上端和内侧桁架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平台移动至横梁位置后利用滑轮组将内侧桁架旋转至桥面固定,到达接口后将内侧桁架复原,并与梁底平台连接成整体。此设计可避免施工平台在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安拆,提高施工效率。该平台在满足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主要解决如何整体纵移。由于主纵梁上方中间位置设置锚拉板单元,上盖板顶面布置圆柱头焊钉,内侧每隔3.5-4.5m设置一道横梁,若要使整个平台可沿顺桥向移动,必须考虑如何越过锚拉板单元和横梁。为此本申请根据组合梁结构特点,施工中在平台下方设置钢轮,确保平台整体可通过滚轮在主纵梁顶面上顺桥向移动。移动中遇到锚拉板单元时,拆除平台上部的连接型钢,通过锚拉板后再将型钢复位。主纵梁轮压系统上设置方钢立柱,立柱上端和内侧桁架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平台移动至横梁位置后利用滑轮组将内侧桁架旋转至桥面固定,到达接口后将内侧桁架复原,并与梁底平台连接成整体。此设计可避免施工平台在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安拆,提高施工效率。本操作平台主要由桁架(包括外侧桁架、内侧桁架、梁底平台、走行平台)、轮压系统(包括钢轮、立柱、型钢加筋)、旋转系统(包括定滑轮、转动轴、钢丝绳等组成)及辅助机构(包括各类固定装置、导向装置及连接件等)几部分组成。结构整体通过钢轮在主纵梁顶面移动。移动至横梁部位时,通过旋转系统将内侧桁架旋转至钢梁顶面,实现顺利跨越。同时在平台的下侧主纵梁下盖板、上盖板侧面等部位分别设置固定装置、导向装置。另外除外侧桁架爬梯,其余部位均布置钢丝网或安全网,为结构整体移动提供安全保证。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外侧桁架上端通过型钢加筋与方钢立柱框架连接,方钢立柱框架下端装有钢轮且钢轮沿主纵梁顶面顺桥向移动,方钢立柱上端和内侧桁架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且两组滑轮组之间采用钢丝绳牵引,内侧桁架上部铰耳通过转动轴与方钢立柱下部铰耳铰接,梁底平台一端与外侧桁架下部连接且在梁底平台顶面设置滑槽,在与主纵梁下盖板底面、上盖板侧面部位相对的外侧桁架上设置卡固、导向装置和行走平台,卡固装置可在滑槽内自由滑动,平台移动到接口位置时,卡固装置滑动至边侧,平台移动过程中滑动至中间,将下盖板卡固。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一是本操作平台可以顺利跨越横梁和锚拉板单元,避免循环安拆,提高施工效率;二是本申请采用简易工装制作,使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方便易行,适用性强;三是本申请功能强大、适用性强,可用于各类组合梁的桥位安装;四是通过调整立柱高度和型钢加筋的长度,本平台可以在“上字形”“箱形”组合梁或钢桁梁桥位安装中运用;五是本申请采用了卡固、导向、滑移及旋转等技术措施,有效保证了施工平台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降低了操作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钢轮布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卡固装置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导向装置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型钢加筋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平台通过横向的示意图。图8是组合梁横截面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附图1-8。一种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外侧桁架1上端通过型钢加筋6与方钢立柱框架5连接,方钢立柱框架5下端装有钢轮7且钢轮沿主纵梁顶面顺桥向移动,方钢立柱5上端和内侧桁架3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4且两组滑轮组之间采用钢丝绳12牵引,内侧桁架3上部铰耳通过转动轴10与方钢立柱5下部铰耳铰接,梁底平台2一端与外侧桁架1下部连接且在梁底平台顶面设置滑槽14,在与主纵梁下盖板底面、上盖板侧面部位相对的外侧桁架1上设置卡固13、导向装置8和行走平台9,卡固装置13可在滑槽14内自由滑动,平台移动到接口位置时,卡固装置13滑动至边侧,平台移动过程中滑动至中间,将下盖板卡固。内侧桁架3和梁底平台2外侧设有防护网11。在平台上部主纵梁16上盖板外侧设置导向装置8,导向装置8与上盖板预设2-3cm间隙,当平台整体偏位时,可进行调节。型钢加筋6端部通过连接板15与方钢立柱5和外侧桁架1连接。工作原理为便于平台整体移动,在操作平台下方设置钢轮7,可沿主纵梁顶面顺桥向移动,平台重量较轻,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即可。由于操作平台在横梁位置难以跨越,需要循环安装、拆卸。给施工带来不便,为此采用旋转方式,在主纵梁内侧桁架1上设置方钢立柱5,方钢立柱5上端和平台防护栏杆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4。平台移动至横梁位置时利用滑轮组将内侧桁架3旋转至桥面固定,通过横梁到达接口后将内侧桁架复原,并与梁底平台连接成整体,顺利实现主纵梁的跨越。为防止内侧桁架旋转后,平台整体重心偏移,引起外侧轮压过大。在与主纵梁下盖板底面、上盖板侧面等部位相对的外侧桁架上设置卡固装置13和导向装置8。在梁底平台顶面设置滑槽14,卡固装置13可在滑槽内自由滑动,平台移动到接口位置时,卡固装置滑动至边侧。平台移动过程中滑动至中间,将下盖板卡固,一方面可起到限位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重心偏移导致的晃动。在平台上部主纵梁上盖板外侧设置导向装置8,导向装置8与上盖板预设2-3cm间隙,当平台整体偏位时,可进行调节。钢轮之间的型钢加劲可提高平台整体刚度,设计为可拆卸式,两侧采用螺栓连接,通过锚拉板单元时,拆除两侧的型钢加劲及其连接板,待平台通过后将型钢加劲复位。型钢加劲布置如图4所示为解决平台在横梁处的顺利穿越,避免循环安装、拆除。将主纵梁内侧钢轮上方的立柱延长,在立柱上端和内侧桁架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4。平台移动至横梁位置后,解除内侧桁架与梁底平台之间的临时约束,利用滑轮组将内侧桁架旋转至桥面与立柱板固定,到达接口后将内侧桁架复原,并与梁底平台连接成整体。本申请的技术条件:(1)本申请所采用的钢轮宽度宜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其特征是:外侧桁架(1)上端通过型钢加筋(6)与方钢立柱框架(5)连接,方钢立柱框架(5)下端装有钢轮(7)且钢轮沿主纵梁顶面顺桥向移动,方钢立柱框架(5)上端和内侧桁架(3)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4)且两组滑轮组之间采用钢丝绳(12)牵引,内侧桁架(3)上部铰耳通过转动轴(10)与方钢立柱框架(5)下部铰耳铰接,梁底平台(2)一端与外侧桁架(1)下部连接且在梁底平台顶面设置滑槽(14),在与主纵梁下盖板底面、上盖板侧面部位相对的外侧桁架(1)上设置卡固装置(13)、导向装置(8)和行走平台(9),卡固装置(13)可在滑槽(14)内自由滑动,平台移动到接口位置时,卡固装置(13)滑动至边侧,平台移动过程中滑动至中间,将下盖板卡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组合梁桥位安装平台,其特征是:外侧桁架(1)上端通过型钢加筋(6)与方钢立柱框架(5)连接,方钢立柱框架(5)下端装有钢轮(7)且钢轮沿主纵梁顶面顺桥向移动,方钢立柱框架(5)上端和内侧桁架(3)下端分别设置滑轮组(4)且两组滑轮组之间采用钢丝绳(12)牵引,内侧桁架(3)上部铰耳通过转动轴(10)与方钢立柱框架(5)下部铰耳铰接,梁底平台(2)一端与外侧桁架(1)下部连接且在梁底平台顶面设置滑槽(14),在与主纵梁下盖板底面、上盖板侧面部位相对的外侧桁架(1)上设置卡固装置(13)、导向装置(8)和行走平台(9),卡固装置(13)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宏强,张剑锋,王志翔,丁秀丽,路玉荣,冯仁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