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善一专利>正文

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66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铁路道岔,特别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行车速度的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它包括直行轨,辙行轨,直行尖轨,辙行尖轨,辙叉心与辙叉轨,其特征在于:辙叉心由转轨、滑床板构成;滑床板固定装于轨枕上面,滑床板上与辙叉轨尖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轴槽;转轨的一端设有下插式转轴,该转轴与轴槽可转动连接,转轨的另一端是自由端,自由端与直行尖轨尾部对接或与辙行尖轨尾部对接,转轨的底部设有伸出柄,转轨的行车轨面是错落的直行轨面与辙行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道岔的超高设置和轮沿槽的“跳车”现象,能提高行车速度与平稳性、提高道岔与车轮使用寿命;减少占地长度,大副度降低道岔成本。(*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铁路道岔,特别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行车速度的转轴式具有超高设置的铁路道岔。
技术介绍
现在使用的普通铁路道岔的辙叉心存在轮沿槽,也就是说在两股铁路相交的道岔之间有一段空隙,这段空隙行业里称之为“有害空间”,列车轮通过时有颠簸、震动、摇摆等“跳车”现象,并且道岔容易损坏使用寿命低。由于双向行车共用一个辙叉尖(轮沿槽)而无法设置超高,因此,列车行驶有限速要求,一般为75km/h或45km/h。日本的可动心道岔主要应用于高速铁路,也是由于双向行车共用一个辙叉尖而无法设置超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列车速度,而且占用面积特别长。其可动心部分转向角度小,但转臂特别长,转动刚度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行车速度与平稳性、提高道岔与车轮使用寿命、占用面积小的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包括直行轨,辙行轨,直行尖轨,辙行尖轨,辙叉心与辙叉轨,其特征在于辙叉心由转轨、滑床板构成;滑床板固定装于轨枕上面,滑床板上与辙叉轨尖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轴槽;转轨的一端设有下插式转轴,该转轴与轴槽可转动连接,转轨的另一端是自由端,自由端与直行尖轨尾部对接或与辙行尖轨尾部对接,转轨的底部设有伸出柄,转轨的行车轨面是错落的直行轨面与辙行轨面。因为转轨的行车轨面设有错落的两个行车轨面,直行轨面与辙行轨面之间的高度差构成“超高”,这样就可以将辙行轨外轨设置成比内轨高出一段的渐进型、曲线超高,转轨的辙行轨面前、后分别与辙行尖轨和角轨(辙叉轨)顺接。从而,可进一步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提高车速。超高高度根据限速和曲率确定。以提高车速和运行平稳性。还可以对所述的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给予完善在滑床板的左右两侧、与转轨相应的位置设置挡板,挡板内侧设有与转轨侧面形状相应的嵌槽,以保证足够的侧向支撑。本技术是将既有道岔叉心改为转轴,在尖轨尾部和辙叉轴心间加入一段转轨,通过转轨自由端在两根尖轨尾部外之间的转接,实现道岔(行车)的转向,转轨长度可根据道岔号的大小选择,原则是挡板不干扰车轮行进。转轨将原来的“轮沿槽”转化为两道微小轨缝,并消除了“滑出轨道”的隐患。本技术解决了道岔的超高设置和轮沿槽的“跳车”现象。本技术与普通道岔比较消除了普通道岔的“轮沿槽”,提高行车速度和平稳性,提高道岔的使用寿命。原有的“轮沿槽”转化为两处微小轨缝,消除“滑出轨道”的隐患。大大降低了列车通过道岔时的轰鸣声和颠簸感,提高了道岔和车轮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转轴为下插式,下插轴轴径可与转轨底座面宽度一致,以保证转轴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和刚度。本技术与日本的可动心道岔和老式道岔比较本技术在辙行轨—转轨和角轨辙行段上设置一定的“曲线超高”,大幅度提高行车限制速度标准和平稳性。可动心道岔仅适用于38号以上的超大型道岔,占地长,而且没有超高;本技术适用于所有号码道岔,在相同的限速情况下,本技术的号码级别小的多,并减少了占地长度,可动心道岔要用高锰钢,本技术道岔除转轨需要用高锰钢外,其余均可使用老式道岔的钢材,道岔成本可大副度降低。可动心道岔由于没有轴心,对传动力机械的功率要求高;本技术道岔为转轴式,对传动力要求不大,与现行普通尖轨传动装置相同即可。附图说明图1为现行普通道岔示意图,图2为现行日本可动心道岔示意图,图3为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总体平面示意图,图4为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的辙叉心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剖视图,图6为图4中B-B剖视图,图7为图4中C-C剖视图,图8为图7中转轨3的放大图。图中1-轮沿槽,2-辙叉心,3-转轨,4-传动控制铰接杆,501-辙行挡板、502-直行挡板、503-辙行嵌槽、504-直行嵌槽,6-滑床板,7-伸出柄,8-转轴,9-轨枕,10-直行轨,11-辙行轨,12-超高,13-固定螺栓,14尖轨、1401-直行尖轨、1402-直行尖轨尾部;1403-辙行尖轨、1404-辙行尖轨尾部,15-直行轨面,16-辙行轨面,17-辙叉轨。具体实施方式现在使用的普通铁路道岔如图1所示在直行轨10与辙行轨11的交汇处是辙叉心2,辙叉心2铺设有尖轨14,尖轨14由平行设置的直行尖轨1401与辙行尖轨1403组成,直行轨10与辙行轨11的交叉构成辙叉尖17,辙叉心2存在轮沿槽1,轮沿槽1使车轮通过时有“跳车”现象。轮沿槽1的存在没有办法设置超高。现行的日本可动心道岔如图2所示它的辙叉心2为可动心道岔的辙叉心2,辙叉心2处也由于双向行车共用一个辙叉轨17的轨尖而无法设置超高,仅用于目前的快速铁路。本技术的一种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如图3和图4所示它包括直行轨10,辙行轨11,直行尖轨1401和辙行尖轨1403组成的尖轨14,辙叉心2,辙叉轨17,其特征在于辙叉心2由转轨3、滑床板6构成;固定螺栓13将滑床板6固定装于轨枕9上面,参见图5与图6滑床板6上与辙叉轨17尖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轴槽;转轨3的一端设有下插式转轴8,该转轴8与轴槽可转动连接,转轨3的另一端是自由端,当列车需要通过直行轨10时,由调度中心操纵传动控制装置使转轨3的自由端与直行尖轨尾部1402对接;同理,当列车需要通过辙行轨11时,由调度中心操纵传动控制装置使转轨3的自由端与辙行尖轨尾部1404对接。上述两种对接都需要转轨3与尖轨14同步滑动。图4是转轨3与直行轨10连通的状态,转轨3的底部距离自由端点大约15cm处设有伸出柄7,伸出柄7与传动控制铰接杆4铰接。传动控制铰接杆4用于与现有技术的普通道岔尖轨传动控制装置相连接。参见图7与图8将转轨3的行车轨面设计成错落的两个行车轨面,一个是直行轨面15,另一个是辙行轨面16。参见图6,直行轨面15与辙行轨面16之间的高度差构成超高12,这样就可以将辙行轨11的外轨设置成比内轨高出一段的渐进型、曲线超高,转轨3的辙行轨面16的尾部(转轴部位)与辙叉轨顺接,其头部(自由端)和辙行尖轨1403顺接(图中未示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参见图7在滑床板6的左右两侧、与转轨3相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辙行挡板501和直行挡板502,两挡板501、502内侧分别设有与转轨3左侧形状相应的辙行嵌槽503和与转轨3右侧形状相应的直行嵌槽504。这样,当转轨3的自由端与辙行尖轨尾部1404对接时,如图7中虚线所示,转轨3的左侧与辙行嵌槽503扣合,当转轨3的自由端与直行尖轨尾部1402对接时,转轨3的右侧与直行嵌槽504扣合,辙行挡板501和直行挡板502为转轨3在列车运行时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权利要求1.一种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包括直行轨,辙行轨,直行尖轨,辙行尖轨,辙叉心与辙叉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辙叉心(2)由转轨(3)、滑床板(6)构成;所述滑床板(6)固定装于轨枕(9)上面,所述滑床板(6)上与所述辙叉轨(17)尖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轴槽;所述转轨(3)的一端设有下插式转轴(8),所述转轴(8)与所述轴槽可转动连接,所述转轨(3)的另一端是自由端,所述转轨(3)的自由端与直行尖轨尾部(1402)对接或与辙行尖轨尾部(1404)对接,所述转轨(3)的底部设有伸出柄(7),所述转轨(3)的行车轨面是错落的直行轨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式超高铁路道岔,包括直行轨,辙行轨,直行尖轨,辙行尖轨,辙叉心与辙叉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辙叉心(2)由转轨(3)、滑床板(6)构成;所述滑床板(6)固定装于轨枕(9)上面,所述滑床板(6)上与所述辙叉轨(17)尖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轴槽;所述转轨(3)的一端设有下插式转轴(8),所述转轴(8)与所述轴槽可转动连接,所述转轨(3)的另一端是自由端,所述转轨(3)的自由端与直行尖轨尾部(1402)对接或与辙行尖轨尾部(1404)对接,所述转轨(3)的底部设有伸出柄(7),所述转轨(3)的行车轨面是错落的直行轨面(15)与辙行轨面(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善一
申请(专利权)人:高善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