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形压榨带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94702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造纸的模板压制带,包括:在芯轴的磨光表面上形成的环形第一树脂层;设置在第一树脂层的整个外周上由纺织品薄片组成的基底织品层,织品薄片的交叉纤维中的至少一组为沿芯轴轴向延伸的高强度纤维;由螺旋环绕在基底织品层外周上的高强度纤维构成的绕线层;在绕线层外周上的环形第二树脂层,第二树脂层通过基底织品层和绕线层与第一层相接触。这种结构在纤维方向上和在横行纤维方向上一样表现出高强度。(*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造纸中采用的模板压制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闭式模板压制机中采用的带子,及其制造方法。由于减少了在压制区所需的压制元件的数量,所以在造纸生产中模板压制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因为闭式模板压制机占用空间较小,并使油的泄漏最小化,它已非常流行。然而,在造纸过程中,在闭式模板压制机中所采用的带子比在开式模板压制机中所采用的带子需经受更加恶劣的工作条件。所谓更加恶劣的工作条件包括更高的作业速度和更高的咬入压力。由于这些原因,使用者需要提高闭式模板压制机所用带子的耐用性。为了制造闭式压制带,已知在一些制造技术中采用了芯轴。例如,日本专利公报No.57236/1991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5889/1989描述了采用环形纺织品作为芯体材料的方法。然而,根据这些方法,在圆周方向上很难实现对正。在国际专利申请503315/1989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9578/1996中描述了不采用纺织品的制造方法。在这些制造方法中,一根高强度的纤维被定间距拉紧在横向纤维方向(CMD)的芯轴的整个圆周上。这些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拉紧高强度纤维。在另一种已知的制造方法中,一种用未凝固的树脂浸渍过的网状纤维带或纺织品被螺旋缠绕在一个芯轴上,用以进行凝固。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98292/1989和国际专利申请No.505428/1993中已经公开了该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在确定螺旋缠绕的纤维带或织品接续处的接合点的螺旋线上会发生起皮。按照传统的制造方法,当环形纺织品延伸于一对辊之间时,其外表面由一台涂敷设备用进行浸渍和涂敷,形成凝固的第一树脂层。此后,将环形纺织品从辊上移去,并翻转回到辊上。里面向外的纺织品的外表面被浸渍和涂敷上一层第二树脂层,该树脂层同样是凝固的。对整个厚度进行调整,然后,对于整个带子在第二树脂层上形成凹槽。上述传统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缺点。首先,为了浸渍和涂敷环形纺织品的背面,需要将带子里外反转。该反转带子的里外面的过程在带子中产生应变。其次,织造过程中在环形纺织平中产生的固有的应变在树脂凝固时被释放。织造过程中产生的固有应变的释放会导致形状的不稳定,并且在使用中带子会产生摇摆。因此,传统的闭式模板压制带具有许多固有的缺点。另外,当带子是由在两个辊之间延伸的环形纺织品制成的,并且使用时在CMD方向施加张力时,易于在CMD方向产生尺寸偏差。这种尺寸偏差是导致带子的寿命缩短的首要原因。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并提供一种具有优良性能和耐用性的模板压制带,在纤维方向(MD)上和在CMD方向上一样具有高强度,并且在CMD方向具有精良的尺寸精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板压制带,包括一个环形第一树脂层,它具有一回转曲面式的平滑内表面,例如柱面。优选地,该平滑内表面是通过在一个可旋转芯轴的磨光表面上形成第一树脂层制成的。该带子还包括一个基底织品层,它包含有一个设置在整个第一树脂层外周上的纺织品薄片,至少织品薄片交织纤维组中的一组为沿基底织品层轴向延伸的高强度纤维。术语“轴向”是指与轴线共面但不垂直于轴线。模板压制带还包括一个绕线层,该绕线层包含有在基底织品层外周螺旋环绕的高强度纤维;一个位于绕线层外周上的环形第二树脂层,第二树脂层通过基底织品层和绕线层与第一层相连接。模板压制带的构成方式为,它在纤维方向(MD)上和在横向纤维方向(CMD)上显示出足够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板压制带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个可旋转芯轴的磨光表面上形成一环形第一树脂层;通过在第一树脂层的整个外周上设置一纺织品薄片形成一个基底织品层,其交织纤维组中至少一组由高强度纤维组成,以便所述一组中的纤维沿芯轴的轴向延伸;通过向基底织品层外周上螺旋环绕高强度纤维形成一个绕线层;然后,在绕线层外周上形成一个环形第二树脂层,以便其通过基底织品层和绕线层与第一树脂层相连接。这种构成的简单方法可制造具有优越性能的模板压制带。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将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子的局部放大的剖视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一个芯轴的侧面剖视图和透视图,表示第一树脂层构造的;图3是表示一个采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子的模板压制机构的透视图;图4是用于基底织品层中的纺织品薄片的局部平面图;图5是表示放置单一纺织品薄片的过程,所述纺织品薄片将成为形成于芯轴表面的第一树脂层的外表面上的基底织品层;图6是表示形成基底织品层的多片纺织品的透视图;图7是表示绕线层构造的透视图;图8(a)是表示制造模板压制带的传统工艺侧面剖视图;图8(b)是表示由传统方法制成的模板压制带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芯轴M的磨光表面上形成一个第一树脂层2。芯轴M的表面涂敷有分离剂(未示出),或者,也可以在芯轴上粘附一个分离薄片(未示出)。利用如图2(a)所示的刮棒或涂敷棒等涂敷机构,在分离层或分离薄片的顶部形成厚度最好在大约0.5到2.0mm范围内的树脂层。如图3所示,在模板压制机构100中,带子从压辊101和模板102之间穿过。构成带子1最内层的第一树脂层2在模板102上滑过,同时与模板紧密接触。因此,带子的内表面必须具又很高的光滑度。由于高光滑度是由芯轴M的磨光表面形成的,所以不需要对带子进行后续处理。芯轴M的表面被磨光不仅是为了保证带子最内层的光滑度,也是为了提高带子释放性。芯轴M最好还设有加热装置(未示出),以促进树脂层2的凝固和促进稍后涂敷的树脂层的凝固。在第一树脂层2的外周上设置一基底织品层3。参考图4,基底织品层3由纺织品薄片P构成。织品薄片P包括交叉的纤维组S和Y。至少纤维组S为高强度纤维。而纤维组Y可以是,但不必须是高强度纤维。如图5所示,纺织品薄片P被设置在第一树脂层2的整个外周上,并使高强度纤维5沿芯轴M的轴向J延伸。纺织品薄片的高强度纤维沿芯轴的轴向,即带子的宽度方向延伸。非高强度纤维可被用于交叉的纤维Y。即使不是构成纺织品薄片P的两组纤维都采用高强度纤维,高强度纤维S也会赋予带子在CMD方向上的强度。纺织品薄片P可以如图5所示是围绕第一树脂层2外周一圈并覆盖整个第一树脂层2的单层纺织品薄片,织品薄片的边缘P1和P2相互对接。或者,纺织品薄片可以是多层薄片,如图6所示,覆盖第一树脂层2的外周面,其边缘P1’和P2”相互对接,边缘P2’和P1”相互对接。无论单层纺织品薄片或是多层纺织品薄片均可采用。然而,多层织品薄片更易于制作。再来参考图1,在基底织品层3的外周上形成一层绕线层4。绕线层4包括螺旋环绕在基底织品层上的高强度纤维Sy。(在采用圆柱形芯轴的情况下,螺旋也可以是螺旋管)。如图7所示,绕线层是在旋转芯轴M的同时,通过从线轴Bo以螺旋方式在基底织品层3上缠绕高强度纤维Sy而形成的。绕线层缠绕在基底织品层3的整个区域上。很多情况下,可采用多个线轴以缠绕多条纤维来形成绕线层。绕线层4有利于在圆周方向(MD方向)提高带子1的强度。在绕线层4的外周上形成环形第二树脂层5。基底织品层3和绕线层4被第二树脂层5浸透,因而第二树脂层在接触面6处与第一树脂层2的外表面接触。在接触表面6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如果需要,可以采用底涂料或胶粘剂以提高结合性能。用于第一树脂层2和第二树脂层5的树脂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板压制带,包括: 一个环形第一树脂层,它具有一回转曲面式的具有轴线的平滑内表面,第一树脂层具有一外周; 一个基底织品层,包括一个设置在第一树脂层的整个外周上的纺织品薄片,织品薄片包含有交叉的纤维组,所述纤维组中的至少一组是沿基底织品层轴向延伸的高强度纤维; 一个绕线层,包括螺旋环绕在基底织品层外周上的高强度纤维; 一个位于绕线层外周上的环形第二树脂层,第二树脂层通过基底织品层和绕线层与第一层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康夫今田峰成
申请(专利权)人:市川毛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