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使纤维织物脱水的长辊隙辊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433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使纤维织物脱水的长辊隙辊压机。该脱水在压机辊隙内进行。在该长辊隙辊压机中,压机辊隙在一侧由转动的配合辊形成,而在另一侧由长辊隙压辊形成,这些辊的辊中心位于叠置平面内,且长辊隙压辊具有静止的支撑件和可以围绕支撑件转动的柔性的辊子外罩,压机辊隙区域内的该外罩支撑在支撑件上在滑动平面上,该滑动平面形成在压机托板的限定了入口和出口的上部部件上,该压机托板可相对于支撑件在负载方向上位移,对于压机托板而言,可以沿负载平面径向位移并与出口方向成一锐角,该负载平面在配合辊的中心处与叠置平面相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使纤维织物脱水的长辊隙辊压机(extended-nip rollpress)。
技术介绍
这种类型的长辊隙辊压机例如由DE3503240C2公知,其具有与静止支撑元件相关联的从动反作用辊,该静止支撑元件具有在其内被引导的压机托板(press shoe)。可以在反作用辊的方向上借助于压力油挤压该压机托板。环形压机外罩围绕支撑元件导引。压机托板与反作用辊的外罩的相应部分形成一个长压机辊隙,待脱水的纤维织物与压机外罩一起在织物运动方向上通过这个辊隙。为此目的,压机托板具有上部部件(upper part),该上部部件具有压机外罩沿着其运动的滑动导轨。根据所需要的压力分布,滑动导轨通过压机辊隙宽度而与反作用辊的外表面匹配。对于挤压压力分布,所需的是,在压机辊隙入口处开始,挤压压力开始逐渐升高到最大值,然后在离开压机辊隙之前不久,挤压压力突然下降,以在离开压机辊隙时消除纤维织物的再次弄湿。为此目的,压机托板的滑动表面中心与织物运动方向相反地稍微向后设置在挤压面旁边,从而在织物运动方向上获得非对称的挤压压力分布。然而,所获得的纤维织物的干燥物含量并不令人满意。DE3708189C2公开了一种长辊隙辊压机,其中,支撑元件和反作用辊的中轴位于优选垂直的挤压面内,从而布置在支撑元件之上的压机托板可平行于挤压面横向位移。然而,辊子外罩的运动路径布置成相反于纤维织物的运动方向偏离出挤压面,并因此相对于支撑元件的中间轴偏心,以进一步减少被重新弄湿的风险。然而,这种情况的缺点在于辊的中心不再位于叠置平面上,这对旋转部件,尤其是柔性的辊子外罩增大了应力和磨损。专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所述类型的长辊隙辊压机,其构造简单,并可以通过它获得纤维织物中较高的干燥物含量值。这个目的是通过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实现的。提供了一种长辊隙辊压机,通过将压机托板相对于叠置平面倾斜设置,该辊压机仅以一个叠置平面对称地构造,而在离开压机辊隙之前不久,获得挤压压力的突然下降,因此,极大地防止了在离开压机辊隙时纤维织物重新弄湿。尤其是,在脱水过程中实现了更陡峭的压力变化,尽管压机托板相对于负载平面对称定位。另外,尤其由于辊子外罩的转轴可以与两侧上的辊子外罩安装件的旋转中心重合,于是辊子外罩上的应力降低,并且其磨损也得以降低。压机托板可以相对于支撑件倾斜,或者压机托板可以与支撑件一起倾斜,为此目的支撑件可以围绕压机辊子的辊子中心旋转。叠置平面和负载平面之间的锐角可以基于压机辊隙内压力变化的所需的升高而按需要选择,并优选地位于1°到5°的范围内。另外,与压机托板的中间轴相比,压机托板的上部部件在入口方向上可以比在出口方向上更长,以获得压机辊隙内优选的压力曲线。根据权利要求6和/或7,压机托板可以配备有液压加载油缸(hydraulicloading cylinder),其可以实现压机托板相对于支撑件的运动的铰接补偿(articulated compensation),尤其是为了补偿热膨胀。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可以从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描述中获得。附图说明将利用附图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图1以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出属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辊隙辊压机的配合辊和长辊隙压辊;图2以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出属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辊隙辊压机的配合辊和长辊隙压辊;以及图3以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出属于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辊隙辊压机的配合辊和长辊隙压辊。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出了用于使纤维织物(filerous web),尤其是纸张织物脱水的长辊隙辊压机,其可以为造纸机的一部分。长辊隙辊压机包括长辊隙压辊1和从动配合辊2,它们在压机辊隙3内相互作用。长辊隙压辊1和配合辊2以它们的辊子中心限定了一个叠置平面S,在此,叠置平面S垂直地延伸。可选地,长辊隙压辊1和配合辊2也可以以叠置平面S成角度或水平地延伸的方式布置。至少一个要被挤压的毛毡织物4和纤维织物5被引导而通过压机辊隙3。长辊隙压辊1包括静止的支撑件6和可以围绕支撑件6转动并由柔性材料,例如橡胶或塑料构成的辊子外罩7。辊子外罩7为管状,并在其端部固定到外罩(未示出)上,后者定位成可以在支撑件6上转动,以便形成封闭的长辊隙压辊1。在支撑件6和辊子外罩7之间的空间8可以供给以压缩空气,由此辊子外罩7可以膨胀,以便获得圆柱形形状。由于辊子外罩的运输,这种圆柱形外形对于长辊隙压辊1开始工作来说是必须的。在工作过程中,圆柱形外形防止了辊子外罩的振动。这种情况下的辊子外罩的转动轴与两侧上的辊子外罩安装件的转动中心重合。设置在支撑件6上的是压机托板(press shoe)10,它具有其上形成滑动表面9的上部部件11,在滑动表面上辊子外罩7被支撑在压机辊隙3的区域内。滑动表面9优选地在横截面上在边缘处凸出,并在支撑区域内主要为凹陷。压机托板10可以在配合辊2的方向上通过压力油而受压。压机托板10与配合辊2的外罩的相应部分形成长压机辊隙3,要被脱水的毛毡织物4和纤维织物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该辊隙3在织物运动方向上与辊子外罩7一同被导引。在此情况下,非从动的辊子外罩7被织物4、5带动,滑动表面9限定了入口和出口。出口方向在图1中由从动配合辊2内的箭头表示。压机辊隙3以公知方式动液(hydrodynamically)和/或静液(hydrostatically)润滑。压机托板10包括支撑杆,带有滑动表面9的上部部件11固定于其上。支撑杆包括多个支撑结构12,它们布置得彼此隔开一距离,包括活塞状部件,并在任何情况下被支撑在支撑件6上。由于施加到压力腔13上的压力,支撑结构12可以在配合辊2的方向上移动,该压力腔连接到例如油或水的液压装置上。压力介质线路以公知方式连接。于是压机托板10限定了一个负载平面L,该平面由支撑结构12的几何中心线形成。压机托板10相对于叠置平面S的布置是压机托板10的负载平面L在配合辊2的中心处与叠置平面S相交,并且与出口方向成锐角,且压机托板10可以沿着以这种方式相对于叠置平面S排列的此负载平面L径向位移。压机托板10的布置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使得负载平面L相对于叠置平面S旋转1°到5°的范围内的一个角度。为了使压机托板10相对于叠置平面S排列,根据图1,压机托板10布置成在支撑件6上倾斜。上部部件11优选地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与负载平面L相比,所述上部部件在入口方向上比在出口方向上长。将支撑结构12形成为液压负载缸可以例如如DE-B2759035中所述那样实现。由于支撑杆和支撑件6之间热膨胀不同,且由于支撑件6的偏转产生长度差,优选的是利用固定的管状活塞部件14,该管状活塞零件14在其两端以密封和铰接的方式在上部连接件15和支撑连接件16内的凹陷中被导引,其在各种情况下形成液压缸部分。管状活塞零件14允许上部部件11相对于支撑件6倾斜。图2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不同于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支撑件6与压机托板10一起倾斜,因此压机托板10可以沿着负载平面L径向位移并与出口方向成锐角,其中负载平面L在配合辊2的中心处与叠置平面S相交。为此目的,支撑件10优选地在框架(未示出)内围绕长辊隙压辊的中心旋转。然后,压机托板10布置在支撑件6上,平行于后者排列。其他方面,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使纤维织物在压机辊隙内脱水的长辊隙辊压机,该压机辊隙在一侧由转动的配合辊形成,而在另一侧由长辊隙压辊形成,这些辊的辊中心位于叠置平面内,且长辊隙压辊具有静止的支撑件和可以围绕支撑件转动的柔性的辊子外罩,压机辊隙区域内的该外罩支撑在支撑件上在滑动平面上,该滑动平面形成在压机托板的限定了入口和出口的上部部件上,该压机托板可相对于支撑件在负载方向上位移,其中,压机托板可以沿着负载平面径向位移并与出口方向成一锐角,该负载平面在配合辊的中心处与叠置平面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伯恩哈德布伦德尔彼得黑德
申请(专利权)人:埃杜阿德库斯特斯机器厂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