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接结纱线的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230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造纸用织物,所述织物包括:    第一层纵向(MD)纱;    第二层纵向(MD)纱;    第一层横向(CD)纱;    第二层横向(CD)纱;以及    多个第一类附加横向(CD)接结纱线组,各所述第一类接结纱线组具有第一CD纱和第二CD纱;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类接结纱线组的所述第一CD纱和所述第二CD纱与所述第一层MD纱和所述第二层MD纱交织,以及,在重复图案中,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其中一层外表面上通过至少一根相同的MD纱上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造纸技术。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供造纸机使用的织物,例如成形织物。
技术介绍
在造纸过程中,在造纸机成形部,通过将纤维浆即纤维素纤维的水分散体沉积到移动的成形织物上形成纤维素纤维网。浆体中大量的水分通过成形织物排出,而纤维素纤维网则留在成形织物的表面上。刚形成的纤维素纤维网从成形部进入压榨部,压榨部包括一系列压区。纤维素纤维网由压榨织物支撑,或者通常情况下位于两层这样的压榨织物之间,通过压区。在压区内,纤维素纤维网受到压缩力的作用,该压缩力将网中的水分挤出,并使网中的纤维素纤维彼此粘附,使得纤维素纤维网转变为纸幅(paper sheet)。水分由压榨织物所吸收,并且理想的情况是不回到纸幅中去。纸幅最终进入干燥部,干燥部至少包括一个可转动的干燥转鼓系列或转筒系列,这些转鼓或转筒由蒸汽在内部进行加热。干燥织物引导刚形成的纸幅以弯曲路径依次绕行该系列中的每个转鼓,干燥织物将纸幅紧贴在转鼓的表面。加热的转鼓通过蒸发作用使纸幅的含水量降低至所需水平。应该了解的是,成形、压榨及干燥织物都在造纸机上采用无端环(endless loop)的形式,并且都起到传送带的作用。应该进一步了解的是,纸幅生产是一种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的连续过程。也就是说,在成形部内,纤维浆连续地沉积到成形织物上,而刚生产出的纸幅在离开干燥部后就被连续地卷绕到辊筒上。机织物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其可被织成环状,或者先平织然后用接缝将其转变为环状形式。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在成形部使用的成形织物。在纸幅生产过程中,成形织物起关键作用。如上所述,其功能之一是成形所生产的纸产品并运送其通过压榨部。然而,成形织物还需要处理水分移除及纸幅形成的问题。也就是说,成形织物设计成允许水分穿过(即控制排水速率),同时防止纤维及其它固体随水分穿过。如果排水发生得太快或太慢,纸幅质量及纸机效率都会受到影响。为了控制排水,成形织物中用于排水的空间必须经过合理设计,该空间通常称为空隙容积。现有成形织物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设计来制造以满足造纸机需要,该织物按照所制造的纸幅等级安装在造纸机上。通常,织物包括由单丝织成的底布,并且可为单层或多层织物。纱线通常由在纸机织物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为此目的而使用的几种合成聚合树脂中的任何一种挤出而成,例如聚酰胺及聚酯树脂。成形织物的设计还要兼顾所需的纤维支撑性及织物稳定性。细网眼织物可提供所需的纸幅表面及纤维支撑特性,但这种设计缺乏所需的稳定性,造成织物使用寿命较短。相反,粗网眼织物在牺牲纤维支撑性并且会留下痕迹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性及较长的使用寿命。为了使设计损失最小化并且达到最佳的支撑性及稳定性,人们开发出了多层织物。例如,在双层及三层织物中,成形面针对纸幅和纤维的支撑来设计,而磨面则针对稳定性、空隙容积和耐磨性来设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的是,织物是织成的,并具有某种组织图案,该组织图案在经向或纵向(MD)以及纬向或横向(CD)都循环重复。多层织物,例如三层织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松弛,及/或所具有的耐磨性不能满足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克服这些缺点的织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多层织物,可用于造纸机的成形部、压榨部及/或干燥部。可使用多个接结纱线对,将该织物的各层连结在一起。多个这样的纱线对与织物的各层交织,使各纱线对的两根纱线在其中一层的外表面上通过至少一根相同的MD纱或CD纱的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织物,其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具有MD纱及与其交织的CD纱,第二层具有MD纱及与其交织的CD纱。在该织物中,多个第一类接结纱线对与第一层和第二层交织,各接结纱线对具有第一接结纱和第二接结纱。至少一个纱线对的第一接结纱和第二接结纱与第一层和第二层交织,以在第一层外表面上通过至少一根相同的纱线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织物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类接结纱线对,各第二类接结纱线对与第一层和第二层交织,其中第二类接结纱的组织图案与第一类接结纱的组织图案不同。任意一个第二类接结纱线对的两根接结纱都不会通过第一层外表面上的一根或多根相同纱线的上方。此外,第一类接结纱线对和第二类接结纱线对可以交替方式排列,从而使各第一类接结纱线对位于两对第二类接结纱线对之间,而各第二类接结纱线对则位于两对第一类接结纱线对之间。现将参照以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完整详细的说明,其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部分。附图说明图1A、1B及1C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织物的示意性剖面图;图1D和1E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织织物的造纸面和装机面视图;图2A及2B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织物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C及2D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织织物的造纸面和装机面视图;图3A及3B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织物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C及3D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织织物的造纸面和装机面视图;图4A及4B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织物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C及4D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织织物的造纸面和装机面视图;图5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织物的示意性剖视图;以及图6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织物图案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可用于造纸过程中的织物,例如三层织物。该三层织物可包括第一层(上层)与第二层(下层),其中第一层与第二层具有纵向(MD)纱及与之交织的横向(CD)纱系统。第一层可为造纸面层或正面层,在造纸过程中纤维素纸浆/纤维浆沉积于其上,而第二层则可为装机面层或背面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可利用多根缝合纱或接结纱连接在一起。这种缝合纱可为多根CD纱及/或MD纱。例如,可使用多对CD纱,其中每一对中的两根纱线彼此相邻且平行延伸。这种CD纱线对可为第一层及/或第二层的组织图案的组成部分或非组成部分,并且将两层连结在一起。纱线对作为第一层及/或第二层的组织图案的一部分并将两层连结在一起,以下将该纱线对称为接结纱线对。图1示出接结纱线对8的一部分或重复图案。更具体地说,图1A为部分织物100的剖视图,其包括第一(造纸面)层14与第二(装机面)层16,在造纸面层14中有多根MD纱20~38,在装机面层16中有多根MD纱40~58,并有多个接结纱线对,每对都具有与MD纱交织的CD纱10和12。如图所示,CD纱10通过造纸面层14的MD纱20、24、28和32的上方,及MD纱22、26、30、34和38的下方,并通过装机面层16的MD纱54和58的上方,及MD纱56的下方。而CD纱12则通过造纸面层14的MD纱20、32和36的上方,及MD纱22、24、28、30、34和38的下方,并通过装机面层16的MD纱42、44、48和50的上方,及MD纱46的下方。如图1D(织物的造纸面视图)及图1E(织物的装机面视图)所示,织物100中可织入多个接结纱线对8。此外,多对CD纱线60也可织入织物100中,并排列在相邻的接结纱线对8之间。各CD纱线对60可包括CD纱62和64,如图1C所示,纱线对60可与造纸面层14和装机面层16的MD纱交织。此外,例如图1B所示,分别包括CD纱72和74的多个纱线对70,也可与织物100的造纸面层14和装机面层16的MD纱交织。因此,在织物100中,接结纱线对8中的纱线10和12分别通过造纸面层14外表面上的MD纱20和32的上方。以下把这类接结纱线对称为交叉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厄内斯特·法赫摩尼圭·华刚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