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967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该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包括建筑楼、屋顶、地下停车场以及广场,其特征是:所述屋顶设置有聚集屋顶的水的引流道,所述建筑楼的多个层室内设置有第一储水箱以及将水从引流道引接通至第一储水箱的通管,所述地下停车场内设置有与第一储水箱连通的第二储水箱,所述广场的地下设置有地下蓄水池,所述蓄水模块至少与第一储水箱或第二储水箱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储水箱以及第二储水箱的进出口均设置有截止阀;充分利用建筑楼顶、侧面等大降雨面对雨水进行单元式的收集和重利用,并且将储存位置分解为多层,以提高储水量和楼房承重量;极大的削减了由建筑引入并流至路面的积水。

Building system based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uilding system based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system based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cludes building buildings, roofs,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and squares, and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roof is provided with a drainage channel for gathering roof water, and the multi-storey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building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water storage tank and a plaza. The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water storage tank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water storage tank. An underground water storage tank is arranged under the square. The water storage module is connected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water storage tank or the second water storage tank, the first water storage tank and the second water storage tank.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water storage tanks are equipped with cut-off valves; the rainwater is collected and reused unit-wise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rainwater from the roof and sid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torage 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multi-storey to increase the storage capacity and the building load-bearing capacity; the accumulated water introduced from the building and flowed to the pavement is greatly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强调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建设有效的储水面积越来越少,尤其是以水泥为主的不透水路面更是阻止了降水向土壤渗透,造成了城市水汛期水处理困难,在非汛期的时候也因为有效的土壤接触面积很少,土壤锁水能力的有限,而造成用水紧张,甚至是旱灾,现有的蓄水一般是以水库和湖泊等水域主,但地面资源有限,尤其是城市化建设中大量建筑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资源,使得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都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其解决了城市地面资源有限,排水、锁水、蓄水能力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包括建筑楼、屋顶、地下停车场以及广场,所述屋顶设置有聚集屋顶的水的引流道,所述建筑楼的多个层室内设置有第一储水箱以及将水从引流道引接通至第一储水箱的通管,所述地下停车场内设置有与第一储水箱连通的第二储水箱,所述广场的地下设置有地下蓄水池,所述蓄水模块至少与第一储水箱或第二储水箱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储水箱以及第二储水箱的进出口均设置有截止阀。采用上述方案,在下雨的时候,屋顶具备了较大的了集雨面积,大量的雨水聚集于屋顶吗,而后引流道引流聚集并输送至建筑楼内设置有通管,而后通过第一储水箱储存,当降雨量较大时输送至第二储水箱和地下蓄水池;而第一储水箱由于是分布于各个楼层,减少单层楼面压力,并同时扩大建筑整体的储水量;以此大大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此外,由于高楼的用户用水一般是以3-6个相邻楼层为一个水压输送单位,通过这种间隔式的储水箱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辅助减缓楼层用水压力,实现水的收集和重利用。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建筑楼的外壁上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绕外壁的接水槽,所述接水槽连通至第一储水箱。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接水槽可以对落至建筑物墙面的水进行收集,大大减少建筑物表面下落地面的雨水量,尤其是在当前楼层林立的都市,将这部分水合理收集和排放,可以大大减少水涝以及水涝所来带的管道堵塞问题。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屋顶上还设置有走道以及花坛,其中走道与花坛之间间隔设置有沉淀槽,沉淀槽连通至引流道。采用上述方案,沉淀槽一方面是辅助引水道收集雨水,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带有泥土成分的水蔓延到走道而导致走道被污染。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沉淀槽与花坛的底部连通,所述沉淀槽的靠近引水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嵌槽,所述嵌槽内嵌设有阻挡于沉淀槽的流动通道的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低于沉淀槽的顶部开口,所述挡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滤网。采用上述方案,经过沉淀槽的水会含有一定的泥沙和其他悬浊物,通过挡板的阻挡,这些泥沙会沉淀于槽底,而后上部的水再经过第一过滤网过滤之后水中的泥沙含量将相对较少,减少了对管道淤积状况。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引流道靠近通管的一端设置有底面低于引流道的汇聚槽,所述通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和通管的入口均位于汇聚槽内且内管的入口更靠近于引流道,所述内管的入口的上方倾斜设置有一端连接至引流道的第二滤网;所述第二滤网的另一端连接至内管的入口与通管的入口之间。采用上述方案,通管为大管,内管为小管,经过第二滤网的过滤之后的杂质较少的水经过内管输送,相对杂质含量较大的从通管排出,并且第二滤网在前,通管入口在后,在水从引水道至通管的过程中,第二滤网将得动冲刷,保持其过滤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内管的入口上方和通管的入口上方共同覆盖设置有粗滤网。采用上述方案,粗滤网可以将相对较大也比较容易清楚的杂物给去除,减少。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内管的一侧固定于通管的内壁上,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采用上述方案,内管内的杂质相对较少,不易产生堵塞,当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其在输送的过程的同时可以产生水射流冲冲刷通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广场包括植被区和步行区,所述步行区内全部或间隔铺设有以透水砖砌成的透水砖层,所述植被区低于透水砖层。采用上述方案,透水层以及地面表面铺的地砖或其他形式的硬质路面可以略微抬高地面表层,并且间隔分层的透水地砖使得广场上的水可以快速的流至透水地砖并且下渗流至植被区。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植被区的中部设置有环步行区的由石子组成的旱河。采用上述方案,植被区的水首先流经覆盖有植被区域,以锁住部分的水提供植被所需,最终流至旱河,并由旱河快速下渗至蓄水池。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地下蓄水池与第一储水箱以之间设置有排水通道,所述第一储水箱和第二储水箱均设置有连通至排水通道的排水管,所述排水通道的上设置有沉淀井,所述沉淀井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连通至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口以及连通至蓄水池的蓄水口,所述排水口平行于排水通道的出口,所述蓄水口垂向于排水通道的出口。采用上述方案,沉淀池可以通过沉淀的方式将一部分的悬浊物沉淀分离,减少的杂质;并且由于排水口正对于排水通道的出口,其为主流道,而位于垂向位置的连通至蓄水池的蓄水口为副流道,副流道的流速也相对较慢,而悬浊物由于本省惯性不易改道,大部分将从排水口排出,极少部分经过沉淀后改道蓄水池,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蓄水池的水质,有利于循环使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充分利用建筑楼顶、侧面等大降雨面对雨水进行单元式的收集和重利用,并且将储存位置分解为多层,以提高储水量和楼房承重量;极大的削减了由建筑引入并流至路面的积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建筑体系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屋顶布局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图2在A处的放大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汇聚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图4在B处的放大图。图中,1、地下停车场;2、屋顶;3、建筑楼;4、广场;5、排水管;6、排水通道;7、沉淀井;8、地下蓄水池;11、第二储水箱;21、走道;22、花坛;23、引流道;24、沉淀槽;241、挡板;242、嵌槽;25、汇聚槽;26、粗滤网;27、第二滤网;31、通管;32、内管;321、开口;33、第一储水箱;34、接水槽;41、步行区;42、植被区;43、旱河;71、蓄水口;72、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建筑楼3、屋顶2、地下停车场1以及广场4。屋顶2、建筑楼3以及广场4分别为一个集水单元,而后引流至建筑楼3内、地下停车场1以及广场4下方进行储存和排放。参照图2,屋顶2设置有走道21、花坛22和引流道23,其中走道21与花坛22之间间隔设置有沉淀槽24,沉淀槽24连通至引流道23。引流道23连通至建筑楼3内设置的通管31。参照图2和图3,沉淀槽24与花坛22的底部连通,沉淀槽24的靠近引水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嵌槽242,嵌槽242内嵌设有阻挡于沉淀槽24的流动通道的挡板241,挡板241的高度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包括建筑楼(3)、屋顶(2)、地下停车场(1)以及广场(4),其特征是:所述屋顶(2)设置有聚集屋顶(2)的水的引流道(23),所述建筑楼(3)的多个层室内设置有第一储水箱(33)以及将水从引流道(23)引接通至第一储水箱(33)的通管(31),所述地下停车场(1)内设置有与第一储水箱(33)连通的第二储水箱(11),所述广场(4)的地下设置有地下蓄水池(8),所述蓄水模块至少与第一储水箱(33)或第二储水箱(11)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储水箱(33)以及第二储水箱(11)的进出口均设置有截止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包括建筑楼(3)、屋顶(2)、地下停车场(1)以及广场(4),其特征是:所述屋顶(2)设置有聚集屋顶(2)的水的引流道(23),所述建筑楼(3)的多个层室内设置有第一储水箱(33)以及将水从引流道(23)引接通至第一储水箱(33)的通管(31),所述地下停车场(1)内设置有与第一储水箱(33)连通的第二储水箱(11),所述广场(4)的地下设置有地下蓄水池(8),所述蓄水模块至少与第一储水箱(33)或第二储水箱(11)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储水箱(33)以及第二储水箱(11)的进出口均设置有截止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其特征是:所述建筑楼(3)的外壁上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绕外壁的接水槽(34),所述接水槽(34)连通至第一储水箱(3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其特征是:所述屋顶(2)上还设置有走道(21)以及花坛(22),其中走道(21)与花坛(22)之间间隔设置有沉淀槽(24),沉淀槽(24)连通至引流道(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槽(24)与花坛(22)的底部连通,所述沉淀槽(24)的靠近引水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嵌槽(242),所述嵌槽(242)内嵌设有阻挡于沉淀槽(24)的流动通道的挡板(241),所述挡板(241)的高度低于沉淀槽(24)的顶部开口(321),所述挡板(24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滤网。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其特征是:所述引流道(23)靠近通管(31)的一端设置有底面低于引流道(23)的汇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泰黄国鉴杨保霞陈鹤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