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气保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7939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5:11
提供缺气保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均衡地提高了乘坐舒适性能和缺气行驶时的耐久性能。侧加强橡胶层(10)包含:第1橡胶部(11),其配置在胎面部(2)侧;以及第2橡胶部(12),其模量比第1橡胶部(11)大,该模量从边界面(13)到胎圈部保持恒定。边界面(13)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外侧面(10a)相交的第1点(P1)配置在比第2点(P2)靠胎圈部侧的位置,该第2点(P2)在外侧面(10a)上与带束层(7)的外端(7e)最接近。边界面(13)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内侧面(10b)相交的第3点(P3)配置在比第1点(P1)和第4点(P4)靠胎圈部侧的位置,该第4点(P4)在内侧面(10b)上与外端(7e)最接近。在外侧面(10a)上从第1橡胶部(11)的内端(P5)至第2点(P2)的距离(L1)比从第2点(P2)至第1点(P1)的距离(L2)大。

Air deficient ty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 air-shortage ti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re provided to improve ride comfort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air-shortage driving. The side reinforced rubber layer (10) comprises a first rubber part (11) disposed on the tread (2) side, and a second rubber part (12) having a modulu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rubber part (11), which remains constant from the boundary surface (13) to the bead. The first point (P1) at which the boundary surface (13) intersects the outer side (10a) of the lateral reinforcing rubber layer (10) is disposed closer to the outer end (7e) of the belt layer (7) on the outer side (10a) than the second point (P2) on the side of the bead. The third point (P3) at which the boundary surface (13) intersects the inner side (10b) of the side-reinforced rubber layer (10) is disposed closer to the outer end (7e) on the inner side (10b) than the first point (P1) and the fourth point (P4) on the side of the bead. The distance (L1) from the inner end (P5) of the first rubber part (11) to point 2 (P2) on the outer side (10a) is larger than the distance (L2) from point 2 (P2) to point 1 (P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缺气保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轮胎刺破状态下也能够行驶的缺气保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在胎侧部的胎体的内侧配置有截面大致月牙状的侧加强橡胶层的缺气保用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侧加强橡胶层包含:第1橡胶部,其配置在最靠胎面部侧的位置;以及第2橡胶部,其与第1橡胶部连接并向胎圈部侧延伸,该第2橡胶部比第1橡胶部硬。当对配置有侧加强橡胶层的缺气保用轮胎与通常的充气轮胎进行比较时,缺气保用轮胎的纵向弹性常数一般较高,乘坐舒适性能较差。即使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缺气保用轮胎中,由于比第1橡胶部硬的第2橡胶部一直延伸到缺气行驶时的触地中心即带束层的外端附近,所以乘坐舒适性能可能会变差。并且,容易在带束层的外端附近产生刚性阶差,可能因应力集中而对耐久性能带来影响。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和缺气行驶时的耐久性能的缺气保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是缺气保用轮胎,该缺气保用轮胎包含:胎体,其从胎面部经由胎侧部至胎圈部的胎圈芯;带束层,其由多个带束帘布层构成,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以及侧加强橡胶层,其截面为大致月牙状,在所述胎侧部中配置在所述胎体的内侧,其中,所述侧加强橡胶层包含:第1橡胶部,其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侧;以及第2橡胶部,其与所述第1橡胶部在边界面处相连而向所述胎圈部侧延伸,并且该第2橡胶部的模量比所述第1橡胶部大,所述模量从所述边界面到所述胎圈部保持恒定,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在各侧加强橡胶层中,所述边界面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相交的第1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第2点靠所述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2点在所述外侧面上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最接近,所述边界面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面相交的第3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1点和第4点靠所述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4点在所述内侧面上与所述外端最接近,在所述外侧面上从所述第1橡胶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至所述第2点的距离L1比在所述外侧面上从所述第2点至所述第1点的距离L2大。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在所述内侧面上从所述第1橡胶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至所述第4点的距离L3比在所述内侧面上从所述第4点至所述第3点的距离L4大。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从所述带束层的所述外端至所述第2点的距离L5与从所述第2点至所述第4点的距离L6之比L5/L6为0.45~1.00。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距离L2与在所述带束层的内周面上从轮胎赤道至所述外端的距离L7之比L2/L7为0.08~0.2。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距离L4与所述距离L7之比L4/L7为0.13~0.3。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在安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从胎圈基线至所述第1点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8为轮胎截面高度的75%~80%。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在所述正规状态下,从所述胎圈基线至所述第3点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9为轮胎截面高度的70%~75%。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所述第1橡胶部的所述第2点处的厚度W1与所述第2橡胶部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厚度W2之比W1/W2为0.55~0.65。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所述第1橡胶部由70℃下的2%模量为4MPa~10MPa的橡胶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所述第2橡胶部由70℃下的2%模量为10MPa~16MPa的橡胶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在所述胎体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配置有外侧胎圈三角胶,该外侧胎圈三角胶从所述胎圈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呈锥状延伸,该外侧胎圈三角胶的模量比所述第2橡胶部大。本专利技术的缺气保用轮胎的制造方法包含:生轮胎形成工序,使用外表面具有轮胎形成面的刚性型芯,通过在所述轮胎形成面上依次粘贴未加硫的轮胎结构部件而形成生轮胎;以及加硫工序,将所述生轮胎与所述刚性型芯一起投入到加硫模具内而进行加硫成型,所述生轮胎形成工序包含:将形成所述第1橡胶部的第1带状橡胶卷绕在所述轮胎形成面的外侧的工序;将形成所述第2橡胶部的第2带状橡胶卷绕在所述第1带状橡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工序;以及将形成所述胎体的胎体帘布层粘贴在所述第1带状橡胶和第2带状橡胶的外侧的工序。本专利技术中,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第1橡胶部与第2橡胶部之间的边界面与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相交的第1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第2点靠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2点在外侧面上与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最接近。由此,由于模量较大的第2橡胶部远离缺气行驶时的触地区域的中心,所以提高了乘坐舒适性能。并且,不容易在带束层的外端附近产生刚性阶差,应力集中得到缓解,提高了耐久性能。并且,边界面与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面相交的第3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第1点和第4点靠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4点在内侧面上与外端最接近。由此,充分确保了第1橡胶部的区域,能够容易地实现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并且,在侧加强橡胶层的外侧面上从第1橡胶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至第2点的距离L1比在外侧面上从第2点至第1点的距离L2大。由此,通过第1橡胶部和第2橡胶部来阶段性地加强与缺气行驶时的触地区域相比从轮胎轴向的内侧区域至胎侧部的区域,提高了缺气行驶时的耐久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的正规状态下的包含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将图1的缺气保用轮胎的从胎面部至胎肩垫胶部的区域放大而得的剖视图。图3是将图2的从胎面部的胎肩部至胎肩垫胶部的区域放大而得的剖视图。图4是将图1的缺气保用轮胎的从胎肩垫胶部至胎圈部的区域放大而得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1的缺气保用轮胎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图5的生轮胎形成工序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标号说明1:缺气保用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4:胎圈部;5:胎圈芯;6:胎体;7:带束层;7e:外端;10:侧加强橡胶层;10a:外侧面;10b:内侧面;11:第1橡胶部;12:第2橡胶部;13:边界面;14:外侧胎圈三角胶;BL:胎圈基线;C:轮胎赤道;H:轮胎截面高度;P1:第1点;P2:第2点;P3:第3点;P4:第4点;P5:内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含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正规状态”是指轮胎组装在正规轮辋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正规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该规格而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Rim:设计轮辋”,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Rim:测量轮辋”。“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各规格而确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缺气保用轮胎,该缺气保用轮胎包含:胎体,其从胎面部经由胎侧部至胎圈部的胎圈芯;带束层,其由多个带束帘布层构成,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以及侧加强橡胶层,其截面为大致月牙状,在所述胎侧部中配置在所述胎体的内侧,该缺气保用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包含:第1橡胶部,其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侧;以及第2橡胶部,其与所述第1橡胶部在边界面处相连而向所述胎圈部侧延伸,并且该第2橡胶部的模量比所述第1橡胶部大,所述模量从所述边界面到所述胎圈部保持恒定,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在各侧加强橡胶层中,所述边界面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相交的第1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第2点靠所述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2点在所述外侧面上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最接近,所述边界面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面相交的第3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1点和第4点靠所述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4点在所述内侧面上与所述外端最接近,在所述外侧面上从所述第1橡胶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至所述第2点的距离L1比在所述外侧面上从所述第2点至所述第1点的距离L2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28 JP 2017-037068;2018.01.16 JP 2018-005101.一种缺气保用轮胎,该缺气保用轮胎包含:胎体,其从胎面部经由胎侧部至胎圈部的胎圈芯;带束层,其由多个带束帘布层构成,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在所述胎面部的内部;以及侧加强橡胶层,其截面为大致月牙状,在所述胎侧部中配置在所述胎体的内侧,该缺气保用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包含:第1橡胶部,其配置在所述胎面部侧;以及第2橡胶部,其与所述第1橡胶部在边界面处相连而向所述胎圈部侧延伸,并且该第2橡胶部的模量比所述第1橡胶部大,所述模量从所述边界面到所述胎圈部保持恒定,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在各侧加强橡胶层中,所述边界面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相交的第1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第2点靠所述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2点在所述外侧面上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最接近,所述边界面与所述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面相交的第3点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1点和第4点靠所述胎圈部侧的位置,其中,该第4点在所述内侧面上与所述外端最接近,在所述外侧面上从所述第1橡胶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至所述第2点的距离L1比在所述外侧面上从所述第2点至所述第1点的距离L2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中,在所述内侧面上从所述第1橡胶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至所述第4点的距离L3比在所述内侧面上从所述第4点至所述第3点的距离L4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中,从所述带束层的所述外端至所述第2点的距离L5与从所述第2点至所述第4点的距离L6之比L5/L6为0.45~1.0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中,所述距离L2与在所述带束层的内周面上从轮胎赤道至所述外端的距离L7之比L2/L7为0.08~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梶田弘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