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6855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包括:电极,该电极包含与组织接触的电极顶端,以及保护套,为一绝缘柱状壳体,其一端无底面为第一敞口,所述电极套设于保护套内,与保护套无接触,且与保护套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电极顶端靠近第一敞口,所述电极顶端位于保护套内或与第一敞口齐平或超出第一敞口。该电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对组织样本的损坏,同时也不会有组织液粘连在基板上,有效提高生物阻抗测量的准确性。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bioimpedance measuremen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bio-impedance measurement, which comprises an electrode including an electrode tip in contact with tissue and a protective sleeve. The electrode is an insulated cylindrical shell, one end of which has no bottom surface and the first opening. The electrode sleeve is arranged in the protective sleeve, has no contact with the protective sleeve, and is axial to the protective sleeve sleeve. The top of the electrode is located in the protective sleeve or is flat with the first opening or exceeds the first opening.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will not cause damage to tissue samples in the course of use, and also will not be adhered to the substrate by organized liqui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bioimpedance measur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
本技术属于生物阻抗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生物阻抗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提取与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相关的生物医学信息的检测技术。它通常是借助置于体表的电极系统向检测对象送入一微小的交流测量电流或电压,检测相应的电阻抗及其变化。目前,常用两种类型的电极结构进行生物阻抗的检测,一种如图1所示,电极100固定于基板300上,且基板300与组织接触的电极顶端101间有一段较长距离,通常在5mm以上,电极100在对组织的生物阻抗进行测量时易插入组织内部,破坏组织样本,进而影响测试结果;如另一种如图2所示,电极110嵌于基板310上,但与组织接触的电极顶端111仅裸露出基板310一小段距离,通常在1mm以内,此种类型的电极110在对组织进行生物阻抗的测量过程中,组织粘液易粘连于基板310上,破坏电极之间的绝缘从而对阻抗的测量形成了干扰。因此,在对组织的生物阻抗测量中,如何在不破坏组织样本的前提下减少测量干扰是准确测量生物阻抗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测量生物阻抗的电极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对组织样本的损坏,同时也不会有组织液粘连在电极基板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效提高生物阻抗测量的准确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包括:电极,包含与组织接触的电极顶端;以及保护套,为一绝缘柱状壳体,该绝缘柱状壳体的一端无底面为一敞口,该敞口为第一敞口;所述电极套设于保护套内,与保护套无接触,且与保护套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电极顶端靠近第一敞口,所述电极顶端与第一敞口齐平或位于保护套内但距离第一敞口还有一段距离或者是超出第一敞口位于保护套外。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套透明且不发生形变,保护套的第一敞口与待测组织接触不发生形变,并给待测组织一个张力从而使待测组织形成一测量面,且可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内部电极与待测组织的接触情况。进一步的,所述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还包括基板,所述电极嵌于基板上。优选的,所述保护套为圆柱壳体,该圆柱壳体两端均无底面均为敞口,其中一敞口为所述第一敞口,另一敞口为第二敞口,所述基板为圆形,其大小与所述第二敞口一致,其与所述第二敞口位置重合,并与所述保护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刚好将第二敞口封住。进一步的,所述电极为阵列电极,且各电极顶端到第一敞口的距离相同。优选的,所述阵列电极为方形四电极阵列。优选的,所述电极顶端与第一敞口平面的距离在1mm以内。优选的,所述电极顶端到基板的距离在5mm以上。本技术通过保护套在被测量组织局部形成平整的测量平面,避免电极插入组织内破坏样本,并减少组织在电极之间的浸润,同时避免电极基板被组织污染,进而减少测量偏差,且操作简便。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常用电极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常用电极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极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极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右视图;图5为本技术电极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电极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电极结构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目前,针对于离体组织的生物阻抗测量通常选择图1或图2所示的电极结构,图1所示的电极结构在测试过程中易破坏组织,图2所示的电极结构则易在电极基板上粘连组织液,进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以下说明书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如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包括电极1、保护套2、基板3,电极1为方形四电极阵列,各电极长度一致,嵌于基板3上,电极1与组织接触的部分为电极顶端11,,电极顶端11到基板3的距离在5mm以上,保护套2为一透明硬质圆柱状绝缘壳体,其两端为敞口,分别是第一敞口21及第二敞口22,本实施例中第一敞口21和第二敞口22为大小一致的圆形。基板3的形状大小与第二敞口22一致即为圆形,同时基板3与第二敞口位置重合,基板与保护套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刚好将第二敞口22封住。电极1套设于保护套2内部,且与保护套2轴向方向一致,电极顶端11与保护套第一敞口21位于同一平面。当电极1接触待测离体组织时,第一敞口21与组织局部接触,通过第一敞口21施加于局部组织的张力从而形成一测量平面,电极顶端11与第一敞口21位于同一平面,在生物阻抗测量时可避免电极顶端插入组织内造成样本损坏。实施例二图6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极1超出第一敞口21,电极顶端11裸露于保护套2外部,电极顶端11到第一敞口21所在平面的距离不超过1mm。对于离体组织中呈凹形的局部面,在生物阻抗测量时,第一敞口21可使局部面尽量呈一平面,超出第一敞口21的电极顶端11亦可与凹形处接触完成测试。实施例三图7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第三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级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极1不超出第一敞口21,电极顶端11位于保护套2内,电极顶端11到第一敞口21所在平面的距离不超过1mm。对于离体组织中呈凸形的局部面,在生物阻抗测量时,第一敞口21可使局部面尽量呈一平面,超出第一敞口的电极顶端11亦可与凸形处接触完成测试。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例中,保护套2可不与基板3固定连接,而是通过与本电极连接的后端装置固定位置。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对其作出种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含与组织接触的电极顶端;基板,所述电极嵌于基板上;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为一绝缘柱状壳体,所述绝缘柱状壳体两端均为敞口,分别为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所述基板大小与所述第二敞口一致,且与第二敞口位置重合,所述基板与所述保护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刚好将所述第二敞口封住,所述电极套设于保护套内,与保护套无接触,且与保护套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电极顶端靠近第一敞口,所述电极顶端位于保护套内或与第一敞口齐平或超出第一敞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含与组织接触的电极顶端;基板,所述电极嵌于基板上;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为一绝缘柱状壳体,所述绝缘柱状壳体两端均为敞口,分别为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所述基板大小与所述第二敞口一致,且与第二敞口位置重合,所述基板与所述保护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刚好将所述第二敞口封住,所述电极套设于保护套内,与保护套无接触,且与保护套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电极顶端靠近第一敞口,所述电极顶端位于保护套内或与第一敞口齐平或超出第一敞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透明且不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剑徐现红戴涛
申请(专利权)人:思澜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