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4942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层建筑,尤其涉及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灵活、能够进行调整、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应用范围广的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包括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块、底座、第一大螺杆、第一大螺母、第二大螺杆等;底座位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的上方,底座的右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大通孔,底座的左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大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结构灵活独特,能够方便的进行调整,能够轻松的进行上下移动,能够对水涝进行有效的防范,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易于清理维护,使用方便,容易生产制造,易于推广应用。

A single storey building with up and down movemen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ingle storey building, in particular to a single storey building with up and down movement. The technical problem to be solved by the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movable single-storey building with flexible structure, adjustable structure, up and down move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rang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such a movable single-storey building, which comprises a reinforced concrete foundation block, a base, a first big screw, a first big nut, a second big screw, etc. The base seat is abov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oundation block, and the right end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ig through hole which runs up and down, and the left end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top and bottom through hole. Second big holes to wea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ovable single-storey building with flexible and unique structure, convenient adjustment, easy up and down movement,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waterlogging, protection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easy cleaning and maintenance, convenient use, easy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 and easy pushing. Wide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层建筑,尤其涉及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
技术介绍
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古代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现有的单层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固定结构,无法进行调整,难以进行上下移动,应用范围窄,在遇到水涝时,容易被雨水淹没,在水涝消失后,人们不但对单层建筑清理麻烦,而且还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结构灵活、能够进行调整、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应用范围广的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的单层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固定结构,无法进行调整,难以进行上下移动,应用范围窄,在遇到水涝时,容易被雨水淹没,在水涝消失后,人们不但对单层建筑清理麻烦,而且还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灵活、能够进行调整、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应用范围广的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包括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块、底座、第一大螺杆、第一大螺母、第二大螺杆、第二大螺母、升降板、大连接轴、大轴承、底板、大固定板、小固定板、旋转轴、大齿轮、定位螺杆、握杆、齿板、凹形滑套、后侧墙板、顶板、右侧墙板、左侧墙板和前侧墙板,底座位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的上方,底座的右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大通孔,底座的左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大通孔,第一大螺杆位于第一大通孔内,第一大螺杆的下端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大螺母设置在第一大螺杆上,第一大螺母与第一大螺杆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大螺母位于底座的上方,第一大螺母与底座相接触,第二大螺杆位于第二大通孔内,第二大螺杆的下端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大螺母设置在第二大螺杆上,第二大螺母与第二大螺杆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大螺母位于底座的上方,第二大螺母与底座相接触,升降板放置在底座上,大连接轴位于升降板的上方,大连接轴与升降板相连接,大轴承与大连接轴设置为过盈连接,大轴承嵌设在底板的中部,大固定板位于底板的左侧,大固定板位于升降板的后方,大固定板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大固定板的右部开有前后贯穿的长滑槽,小固定板位于大固定板的前方,小固定板的底部与升降板的顶部相连接,小固定板的前侧壁上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与小固定板设置为转动连接,大齿轮与旋转轴设置为固定连接,定位螺杆设置在大齿轮的偏心位置,定位螺杆与大齿轮设置为螺纹连接,定位螺杆与小固定板相接触,握杆的后端与大齿轮前侧的偏心位置相连接,齿板位于大齿轮的左侧,齿板与大齿轮相啮合,齿板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齿板的后侧壁与大固定板的前侧壁相连接,凹形滑套位于升降板的后方,凹形滑套与升降板相连接,凹形滑套的左部位于长滑槽内,凹形滑套滑动式套在大固定板上,凹形滑套与大固定板设置为滑动连接,凹形滑套与底座相接触,后侧墙板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相连接,顶板位于后侧墙板的上方,顶板与后侧墙板相连接,右侧墙板和左侧墙板均位于后侧墙板的前方,右侧墙板和左侧墙板均与后侧墙板相连接,右侧墙板位于左侧墙板的右侧,右侧墙板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相连接,右侧墙板的顶部与顶板的底部相连接,左侧墙板位于大固定板右侧,左侧墙板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相连接,左侧墙板的顶部与顶板的底部相连接,前侧墙板位于后侧墙板的正前方,前侧墙板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底板和顶板均与前侧墙板相连接,前侧墙板位于右侧墙板和左侧墙板之间,右侧墙板和左侧墙板均与前侧墙板相连接,大连接轴位于后侧墙板与前侧墙板之间。优选地,还包括有顶杆、大连接板、矩形导杆、第一小连接杆、销杆、活动块和第二小连接杆,顶杆位于小固定板的正上方,顶杆与小固定板相连接,顶杆的上部开有前后贯穿的销孔,顶杆位于大固定板的前方,大连接板位于顶杆的正上方,大连接板的底部与大固定板的顶部相连接,大连接板开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前后贯穿式设置,矩形导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小连接杆位于矩形导杆的前方,第一小连接杆与矩形导杆相连接,销杆位于第一小连接杆的下方,销杆与第一小连接杆相连接,活动块位于销杆的后方,活动块滑动式位于第二凹槽内,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的下方,活动块位于矩形导杆的下方,第二小连接杆位于矩形导杆和活动块的后方,矩形导杆和活动块均与第二小连接杆相连接,第一小连接杆位于大连接板的前方,第二小连接杆位于大连接板的后方,顶杆与活动块相对应。优选地,还包括有蜗轮、蜗杆、长连接轴、第一小轴承、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小轴承,蜗轮位于小固定板与大齿轮之间,蜗轮套在旋转轴上,蜗轮与旋转轴设置为固定连接,蜗杆位于蜗轮的右侧,蜗杆与蜗轮相啮合,蜗杆设置在长连接轴上,长连接轴的下部与第一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长连接轴的下端与第一旋转电机输出轴的上端相连接,第一旋转电机的后侧壁与小固定板的前侧壁相连接,长连接轴的上端与第二小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一小轴承和第二小轴承均与小固定板的前侧壁相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有L形板、L形插杆和拉簧,L形板位于大连接板的右侧,L形板与大连接板相连接,L形板的右部为向后延伸式设置,L形板的右部开有左右贯穿的第三凹槽,L形插杆滑动式位于第三凹槽内,L形插杆位于第二小连接杆的右侧,L形插杆与第二小连接杆相接触,拉簧位于L形板的上方,拉簧位于大连接板与L形插杆之间,大连接板和L形插杆均与拉簧相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第二旋转电机,第一锥齿轮与大连接轴的上端相连接,第二锥齿轮位于第一锥齿轮的右上方,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第二旋转电机位于第二锥齿轮的右侧,第二旋转电机与第二锥齿轮相连接,第二旋转电机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相连接。工作原理:因为本专利技术包括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块、底座、第一大螺杆、第一大螺母、第二大螺杆、第二大螺母、升降板、大连接轴、大轴承、底板、大固定板、小固定板、旋转轴、大齿轮、定位螺杆、握杆、齿板、凹形滑套、后侧墙板、顶板、右侧墙板、左侧墙板和前侧墙板,所以本专利技术中底板、后侧墙板、顶板、右侧墙板、左侧墙板和前侧墙板均由轻量化的材料制成,当有水涝发生或者根据气象预报有水涝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握杆对大齿轮进行转动,大齿轮在齿板上进行运动,从而能够带动小固定板、升降板、大连接轴、大轴承和底板向上进行运动,底板从而能够带动后侧墙板、顶板、右侧墙板和左侧墙板向上运动到设定位置,凹形滑套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底座(2)、第一大螺杆(3)、第一大螺母(4)、第二大螺杆(5)、第二大螺母(6)、升降板(7)、大连接轴(8)、大轴承(9)、底板(10)、大固定板(11)、小固定板(12)、旋转轴(13)、大齿轮(14)、定位螺杆(15)、握杆(16)、齿板(17)、凹形滑套(18)、后侧墙板(19)、顶板(20)、右侧墙板(21)、左侧墙板(22)和前侧墙板(23),底座(2)位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的上方,底座(2)的右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大通孔(201),底座(2)的左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大通孔(202),第一大螺杆(3)位于第一大通孔(201)内,第一大螺杆(3)的下端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大螺母(4)设置在第一大螺杆(3)上,第一大螺母(4)与第一大螺杆(3)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大螺母(4)位于底座(2)的上方,第一大螺母(4)与底座(2)相接触,第二大螺杆(5)位于第二大通孔(202)内,第二大螺杆(5)的下端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大螺母(6)设置在第二大螺杆(5)上,第二大螺母(6)与第二大螺杆(5)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大螺母(6)位于底座(2)的上方,第二大螺母(6)与底座(2)相接触,升降板(7)放置在底座(2)上,大连接轴(8)位于升降板(7)的上方,大连接轴(8)与升降板(7)相连接,大轴承(9)与大连接轴(8)设置为过盈连接,大轴承(9)嵌设在底板(10)的中部,大固定板(11)位于底板(10)的左侧,大固定板(11)位于升降板(7)的后方,大固定板(11)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相连接,大固定板(11)的右部开有前后贯穿的长滑槽(111),小固定板(12)位于大固定板(11)的前方,小固定板(12)的底部与升降板(7)的顶部相连接,小固定板(12)的前侧壁上设置有旋转轴(13),旋转轴(13)与小固定板(12)设置为转动连接,大齿轮(14)与旋转轴(13)设置为固定连接,定位螺杆(15)设置在大齿轮(14)的偏心位置,定位螺杆(15)与大齿轮(14)设置为螺纹连接,定位螺杆(15)与小固定板(12)相接触,握杆(16)的后端与大齿轮(14)前侧的偏心位置相连接,齿板(17)位于大齿轮(14)的左侧,齿板(17)与大齿轮(14)相啮合,齿板(17)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相连接,齿板(17)的后侧壁与大固定板(11)的前侧壁相连接,凹形滑套(18)位于升降板(7)的后方,凹形滑套(18)与升降板(7)相连接,凹形滑套(18)的左部位于长滑槽(111)内,凹形滑套(18)滑动式套在大固定板(11)上,凹形滑套(18)与大固定板(11)设置为滑动连接,凹形滑套(18)与底座(2)相接触,后侧墙板(19)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相连接,顶板(20)位于后侧墙板(19)的上方,顶板(20)与后侧墙板(19)相连接,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均位于后侧墙板(19)的前方,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均与后侧墙板(19)相连接,右侧墙板(21)位于左侧墙板(22)的右侧,右侧墙板(21)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相连接,右侧墙板(21)的顶部与顶板(20)的底部相连接,左侧墙板(22)位于大固定板(11)右侧,左侧墙板(22)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相连接,左侧墙板(22)的顶部与顶板(20)的底部相连接,前侧墙板(23)位于后侧墙板(19)的正前方,前侧墙板(23)位于底板(10)与顶板(20)之间,底板(10)和顶板(20)均与前侧墙板(23)相连接,前侧墙板(23)位于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之间,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均与前侧墙板(23)相连接,大连接轴(8)位于后侧墙板(19)与前侧墙板(2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上下移动型单层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底座(2)、第一大螺杆(3)、第一大螺母(4)、第二大螺杆(5)、第二大螺母(6)、升降板(7)、大连接轴(8)、大轴承(9)、底板(10)、大固定板(11)、小固定板(12)、旋转轴(13)、大齿轮(14)、定位螺杆(15)、握杆(16)、齿板(17)、凹形滑套(18)、后侧墙板(19)、顶板(20)、右侧墙板(21)、左侧墙板(22)和前侧墙板(23),底座(2)位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的上方,底座(2)的右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一大通孔(201),底座(2)的左端开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大通孔(202),第一大螺杆(3)位于第一大通孔(201)内,第一大螺杆(3)的下端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大螺母(4)设置在第一大螺杆(3)上,第一大螺母(4)与第一大螺杆(3)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大螺母(4)位于底座(2)的上方,第一大螺母(4)与底座(2)相接触,第二大螺杆(5)位于第二大通孔(202)内,第二大螺杆(5)的下端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块(1)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大螺母(6)设置在第二大螺杆(5)上,第二大螺母(6)与第二大螺杆(5)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大螺母(6)位于底座(2)的上方,第二大螺母(6)与底座(2)相接触,升降板(7)放置在底座(2)上,大连接轴(8)位于升降板(7)的上方,大连接轴(8)与升降板(7)相连接,大轴承(9)与大连接轴(8)设置为过盈连接,大轴承(9)嵌设在底板(10)的中部,大固定板(11)位于底板(10)的左侧,大固定板(11)位于升降板(7)的后方,大固定板(11)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相连接,大固定板(11)的右部开有前后贯穿的长滑槽(111),小固定板(12)位于大固定板(11)的前方,小固定板(12)的底部与升降板(7)的顶部相连接,小固定板(12)的前侧壁上设置有旋转轴(13),旋转轴(13)与小固定板(12)设置为转动连接,大齿轮(14)与旋转轴(13)设置为固定连接,定位螺杆(15)设置在大齿轮(14)的偏心位置,定位螺杆(15)与大齿轮(14)设置为螺纹连接,定位螺杆(15)与小固定板(12)相接触,握杆(16)的后端与大齿轮(14)前侧的偏心位置相连接,齿板(17)位于大齿轮(14)的左侧,齿板(17)与大齿轮(14)相啮合,齿板(17)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相连接,齿板(17)的后侧壁与大固定板(11)的前侧壁相连接,凹形滑套(18)位于升降板(7)的后方,凹形滑套(18)与升降板(7)相连接,凹形滑套(18)的左部位于长滑槽(111)内,凹形滑套(18)滑动式套在大固定板(11)上,凹形滑套(18)与大固定板(11)设置为滑动连接,凹形滑套(18)与底座(2)相接触,后侧墙板(19)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相连接,顶板(20)位于后侧墙板(19)的上方,顶板(20)与后侧墙板(19)相连接,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均位于后侧墙板(19)的前方,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均与后侧墙板(19)相连接,右侧墙板(21)位于左侧墙板(22)的右侧,右侧墙板(21)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相连接,右侧墙板(21)的顶部与顶板(20)的底部相连接,左侧墙板(22)位于大固定板(11)右侧,左侧墙板(22)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相连接,左侧墙板(22)的顶部与顶板(20)的底部相连接,前侧墙板(23)位于后侧墙板(19)的正前方,前侧墙板(23)位于底板(10)与顶板(20)之间,底板(10)和顶板(20)均与前侧墙板(23)相连接,前侧墙板(23)位于右侧墙板(21)和左侧墙板(22)之间,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家铖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叁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