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液着色腈纶纱线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的予处理如下: (1)先制备由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吸湿润滑剂(甘油)和水组成的油剂,其配方的重量百分比为: 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 2~8% 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 4~10% 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 10~20% 吸湿润滑剂(甘油) 3~8% 水 余量 (2)将制备好的上述油剂以油剂∶水=1∶9和以对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重量为10~15%的给油量用喷雾器将油剂均匀喷洒在堆放在地上已散装的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上,待堆放16小时充分渗透后,由人工抓扯成小块进行小量称重,使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以每次10kg的定量平铺在输棉帘上,并由输棉帘喂入开清棉机械进行依次加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领域,它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现有的本色腈纶纱线传统的加工工艺流程如下本色腈纶短纤维→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为了提高产品的日晒牢度采用了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替代现有的本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然而经过生产实践发现,由于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着色后若直接进入现有的本色腈纶纱线传统的加工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加工,则前纺工序存在着纤维粘缠机件、花卷成型不良、纤维条发毛和后纺工序存在着纱线毛羽增多等生产技术难题,严重地影响了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生产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以解决此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其特征在于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的予处理如下(1)先制备由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吸湿润滑剂(甘油)和水组成的油剂,其配方的重量百分比为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2~8%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 4~10% 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10~20%吸湿润滑剂(甘油) 3~8%水 余量(2)将制备好的上述油剂以油剂∶水=1∶9和以对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重量为10~15%的给油量用喷雾器将油剂均匀喷洒在堆放在地上已散装的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上,待堆放16小时充分渗透后,由人工抓扯成小块进行小量称重,使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以每次10kg的定量平铺在输棉帘上,并由输棉帘喂入开清棉机械进行依次加工。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其开清棉工序的改进工艺条件为采用梳针打手;梳棉工序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刺辊速度为600~700转/分,锡林速度为250~330转/分,给棉板~刺辊隔距为0.25~0.30mm,刺辊~锡林隔距为0.17~0.23mm,锡林~盖板隔距(由进口→出口)为0.30mm、0.20mm、0.20mm、0.20mm、0.25mm,锡林~道夫隔距为0.13~0.18mm;并条工序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前区中心距为42mm,后区中心距为51mm,后区牵伸为1.7倍,总牵伸为8倍;粗纱工序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前区中心距为52mm,后区中心距为30mm,后区牵伸为1.4倍,总牵伸为8~9倍,号数制捻系数为55;细纱工序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单纱号数制捻系数为300~380,股线号数制捻系数为480~6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本专利技术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的予处理和对原液着色腈纶纱线各生产加工工序的工艺条件改进,合理地解决了纤维粘缠机件、花卷成形不良、纤维条发毛、纱线毛羽增多等生产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原液着色腈纶纱线的产质量。具体实施例方式原液着色腈纶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分子结构 密度1.16-1.18g/cm3,比重1.14-1.17g/cm3,回潮率2%,线密度1.67-3.33dtex,断裂强度2.8-3.2CN/dtex,纤度1.5D-3D,长度38-64mm。原液着色是将颜料混入聚丙烯腈切片中在200℃-280℃高温条件下共混纺丝,使纤维具有各种颜色,因此具有优良的耐光性和耐气候性,日晒色牢度在纺织纤维中是最好的,其勾结强度为干强度的30%-80%,湿态断裂强度为干强度的80%-100%,干态延伸度为25-46%,初始模量为40-70g/D,约为羊毛的2倍,伸长回弹接近羊毛,具有较好的抗皱保形性、防霉、防蛀、易保管、耐酸、不溶于醇、醚、酯、酮及油类常用溶剂,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原液着色腈纶纤维原料可以从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工业公司腈纶厂购进。原液着色腈纶纱线的加工工艺流程如下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予处理→开清棉→并条→粗纱→细纱本专利技术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的予处理如下一种,其特征在于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的予处理如下(1)先制备由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吸湿润滑剂(甘油)和水组成的油剂,其配方的重量百分比为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2~8% 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4~10%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 10~20%吸湿润滑剂(甘油) 3~8%水余量(2)将制备好的上述油剂以油剂∶水=1∶9和以对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重量为10~15%的给油量用喷雾器将油剂均匀喷洒在堆放在地上已散装的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上,待堆放16小时充分渗透后,由人工抓扯成小块进行小量称重,使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以每次10kg的定量平铺在输棉帘上,并由输棉帘喂入开清棉机械进行依次加工。这一予处理措施为以后各工序生产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常规的工艺要求外,本专利技术其改进的工艺条件为,开清棉工序的开棉机械的打手必须采用梳针打手,以防纤维损伤,在梳棉工序的梳棉机必须降低刺辊和锡林的速度和适当放大部件间的隔距,以减少纤维的损伤,刺辊速度为600~700转/分,锡林速度为250~330转/分,给棉板~刺辊隔距为0.25~0.30mm,刺辊~锡林隔距为0.17~0.23mm,锡林~盖板隔距(由进口→出口)为0.30mm、0.20mm、0.20mm、0.20mm、0.25mm,锡林~道夫隔距为0.13~0.18mm;并条工序并条机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前区中心距为42mm,后区中心距为51mm,后区牵伸为1.7倍,总牵伸为8倍;粗纱工序粗纱机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前区中心距为52mm,后区中心距为30mm,后区牵伸为1.4倍,总牵伸为8~9倍,号数制捻系数为55,上述主要是为了改善务干;细纱工序细纱机的改进工艺条件为单纱号数制捻系数为300,股线号数制捻系数为480~600,目的是保证所纺制的纱线强力。原液着色腈纶线的性能指标如下 单纱断裂强度(CN/tex)21.8单纱强度变异系数(CV%)9.5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CV%)15.1百米重量变异系数(CV%)2.3采用捻向Z捻号数制捻系数310-330机织物性能指标如下织物干重量(g/m2)280-350断裂强力(N)1600-2000日晒色牢度(级)6-7级机织物经防水、拒油整量性能指标如下防水性达到100%拒油性达到5-7级本专利技术所加工制成的纺织品,强力好、耐洗耐用、耐日晒色牢度优于其它纺织品1-2级,适用于军用、民用、旅游及工矿等产业用纺织品。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的予处理如下(1)先制备由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吸湿润滑剂(甘油)和水组成的油剂,其配方的重量百分比为柔软剂1207(十二醇聚氧乙烯醚)2~8%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胺硝酸盐) 4~10%渗透剂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乙醚) 10~20%吸湿润滑剂(甘油)3~8%水 余量(2)将制备好的上述油剂以油剂∶水=1∶9和以对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重量为10~15%的给油量用喷雾器将油剂均匀喷洒在堆放在地上已散装的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上,待堆放16小时充分渗透后,由人工抓扯成小块进行小量称重,使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原料以每次10kg的定量平铺在输棉帘上,并由输棉帘喂入开清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志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益盛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